2014-03-13 19:45 来源:今日西藏昌都 点击:0
十八军走过的一段“茶马古道”之今昔——瓦合塘:绕过大山走通途
通往瓦合塘的惊险山路。崔士鑫 摄
当年曾目送解放军翻越瓦合山的洛加老人(左)。崔士鑫 摄
就在恩达村采访要结束的时候,听村里的一些老人说,这里有路可以通向瓦合塘呢!
这一意外的收获,让南宫28一行五人非常惊喜。因为当年十八军先遣支队,正是从恩达出发,翻越瓦合山,到达了山那边的瓦合塘。
异常感兴趣的南宫28,在恩达村党支部书记扎西坚培和村里的一些老人的带领下,来到了恩达村西头。这里是一个刚修建不久的村民文化广场。站在广场里,顺着村里老人达娃曲扎所指的方向,在茫茫的瓦合山峡谷里,一条路若隐若现地出现在南宫28的视线里,它就是原来从昌都通往瓦合山乃至瓦合塘的必经之路,是清代进藏的“官道”,也是著名的“茶马古道”的一段。
可在如今,这条路早已经被废弃了。只有山两边的少数村民,偶尔还会从这条曾经非常有名的山路上穿行。
在这条路上,南宫28现在唯一能够感受到的,便是它承载的历史和沧桑。
庞大的瓦合山,据说是因为它的岩石重叠如瓦块而得名。它有连续六道山梁,地势高寒,是澜沧江和怒江水系的分水岭。抬眼望去,但见怪石嵯峨,冰雪茫茫,山顶隐没在云雾中,分不清哪里是云层,哪里是山巅,也不知有多高。没有人迹,不见飞鸟,视野荒凉,周天寒彻!
由此,不由得想起了小时候曾经读过一首吟咏高山的古诗:只有在天山,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远,回首白云低。然而在高原上这座海拔5000多米的大雪山,又是另一番景象和气势:这里的雪山虽然看起来晶莹美丽,尤其是在蓝天红日映照下,显得极为壮观,可在翻雪山的时候,需要连续翻越六道山梁,冰雪峭壁,道路陡险,风大缺氧,呼吸困难,随时有生命危险!这时,令人神往的大雪山变得冷峻严酷,一点也不美丽。
恩达村老人达娃曲扎告诉记者,以前,翻这座山都是步行或者骑马,大概需要两天的时间,山上的路非常险,经常听说有人摔下悬崖,人财俱损。
据史料记载,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为反击由新疆窜入西藏的蒙古准噶尔部的策妄阿拉布坦,清政府派军队从青海、四川、云南方向入藏反击准噶尔军队。当时,云南官兵300人行至瓦合山,在山顶突遇暴风雪袭击,300余官兵全部冻死在“瓦合一柱拉”。
60年前,十八军官兵也跨越了此山。其中,十八军司令部侦察科一行14人,包括几名女兵,是如此翻越这座大雪山的:
“终年积雪的一柱拉(瓦合山),是澜沧江水系和怒江水系的分水岭,需连续翻六道山梁,山顶海拔5000多米,山脚是陡坡,中段开始积雪,上部积雪很深。大家是肿着脸,饿着肚子翻这座雪山的。可以说,这是小分队最为艰辛的一程。开始上山,羊肠小道,陡坡打滑,步步吃力。李科长照顾两个女同志,叫她俩拉着马尾巴上山。负重远行的骡马也在出粗气、打前蹄,这些进军中的驮运功臣,比人更累。黄道群和李廉不忍心地放开了马尾巴,互相搀扶着往上爬。到了山腰部,虽有少量积雪,但坡度不大,爬山相对较为容易。越往上爬雪越大,远望一片白茫茫的银色世界。李科长告诉大家要戴上墨镜,不然太阳一出,在雪光的强烈刺激下会患雪盲症。再翻上一个山梁,就是齐腰深的厚厚积雪了。大家前脚踩下去,小腿全陷进雪中,后脚的小腿部分才能从雪中拔出来。若两腿站在雪中,便只见人的大腿,不见小腿。风雪交加中,背上那口大行军锅的炊事员就更是吃力了。同志们把他夹在中间,前拉后推,十个肿脸‘胖官’互相搀扶鼓励,一步步踏着前面同志的脚印走。在这风雪弥漫、人马喘息的艰难时刻,同志们依然唱起‘向前、向前、向前!南宫28的队伍向太阳’的歌,高呼‘困难吓不倒英雄汉’,‘越是困难越向前’的口号,震撼着雪岭的歌声、口号声,鼓舞着小分队的斗志,大家爬山的劲更足。远处垭口上一条条彩色的经幡在飞舞,玛尼堆已经在望。大家叫起来,‘快到山顶了,加油!’上到垭口,刚刚舒口气,才看见前面更高处还有第二道垭口,那才是主山口哩!‘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硬汉和铁姑娘们,又更加艰难地攀登那最高的山口。”
“最后,小分队终于征服了一柱拉大雪山。站在那高高的主山口上,极目眺望,山峦叠嶂,银装素裹,好一幅气壮山河的画面。可惜小分队人人头昏脑胀,不容在此停留,必须赶紧下山。由于吃野菜中毒,一天基本没有进食,大家都已力不能支,下山时只好把背包放下,用一条绳子套上,大家挨个坐在背包上,双腿套着前面一人的双腿,双手挽着前面一人的腰,在雪坡上,一条长龙似的下滑。这是精彩而紧张的一幕。滑到半山,离开最后的积雪,互相还套着腿的几十个人躺在地上,原地休息一会儿。缓过劲来,还得下山,腿肚子直打哆嗦,不听使唤了。大家歪歪斜斜地连走带溜到山脚下,走进瓦合塘小村子……当晚南宫28宿营瓦合山上的第三和第四道山梁间的小冰河边。此处高寒缺氧,夜间温度为零下28度,次晨起床,毛皮鞋都冻在帐篷里的地上,用石头敲动后才穿上,帐篷钉子也得用开水浇几次才能拔出,大家在野地卷帐篷、捆驮子时,双手都冻得发紫……随后经过艰苦行军,全部翻过瓦合山的六道山梁。晚宿瓦合塘,进入气候较好的森林区。”
十八军将士们翻越瓦合山这座天堑,靠的是坚强的革命意志,靠的是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靠的是永不服输的革命理想和信念,靠的是充分运用现代科学知识。
清代官兵们没有翻越瓦合山这座天堑,只因他们仅仅依靠平地作战的经验,而没有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去充分考察瓦合山的具体地形。
当地的老百姓们能够翻越瓦合山这座天堑,靠的也只是祖先们翻越此山时用鲜血和生命总结出的经验。
但最终,他们始终需要跨越这座天堑,始终需要经受不可预测的危险和挑战。
60年后的今天,人们再去瓦合塘,已经完全不用翻越瓦合山了,可以成功地绕过这座天堑走通途了。南宫28这一次就是沿着宽阔的214国道,一路疾驰到达八宿,再前往瓦合村南边的马利村的。昔日必须跨越的一座天堑如今可以走比较方便快捷的路途到达。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条路,这个曾经的瓦合小村,如今已经发展为总人口为620人的自然村。这个村2009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650元,其中现金收入2373元,与2008年的人均纯收入2784元和现金收入1837元相比,分别增长16%,已经成为洛隆县马利镇一个比较富裕的村。目前,全村68户安居工程建设全部完成,村里的老百姓正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朝着小康社会迈进。(高启龙 崔士鑫 张晓明 温凯)
瓦合山
藏族称此山为“一柱拉”。“一”作“字”讲,“柱”是“六”的意思,译作汉语即“六字山”。藏汉语合读,又称“瓦合一柱拉”。此山曾是从昌都进洛隆、走边坝甚至到太昭进拉萨的必经之路。因为交通的重要,清代在瓦合地方建有驿站,瓦合自然村就是由瓦合塘发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