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3 20:30 来源:西藏新闻网 点击:0
峥嵘岁月铸就不朽的精神——纪念“老西藏精神”提出二十周年综述之一
一种伟大的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
60年前,以十八军为主力,为解放深受封建农奴制压迫的百万农奴,拉开了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的帷幕。在进军途中以及之后破山修路、开荒生产、平叛和民主改革、自卫反击战和建设新西藏的岁月里,十八军进藏部队的前辈们和老一代进藏工作过的人们,用生命和鲜血铸就了“老西藏精神”。
岁月如烟,流年似水。“老西藏精神”如同火炬,经过几代人的接力传承,已经成为西藏各族人民巨大的精神财富和赖以团结奋斗、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更成为驻藏部队戍边卫国、履行使命的精神支柱。
半个多世纪以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已经在西藏生根开花。
一
“岗巴”,意为雪山脚下的村庄。平均4810米的海拔高度让这里寸草难生,驻守在这里的西藏军区边防某营不畏艰苦,在“地球之巅”写忠诚,在“生命禁区”创奇迹,先后获得了“高原红色边防队”、“岗巴爱国奉献模范营”等荣誉称号。支撑一代代岗巴军人爱国奉献的精神支柱之一,就是“老西藏精神”。
这种精神,是一种特别能吃苦的精神。当年进军西藏时,老西藏们碰到的第一关,就是一个“苦”字。人们难以忘记,从新疆方向进军的先遣骑兵连,由于大雪封山、断绝供应和高山疾病,全连135人在不到一年时间就有56人光荣牺牲;川藏、青藏公路每向前延伸一公里,就有一位官兵倒下!
这种精神,是一种特别能战斗的精神。进藏部队所担负的战斗任务,不单纯是军事任务,更重要的是政治任务。部队既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又要尊重藏族群众的宗教信仰;既要争取西藏上层人士,又要推翻封建农奴主的统治;既要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又要坚决维护藏族人民的利益。这些努力,赢来了西藏的和平解放和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这种精神,是一种特别能忍耐的精神。吃苦需要忍耐,严格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也需要忍耐。不管是在进军途中还是在平叛和民主改革中,他们坚信按党的政策办事,各项工作就一定能做好,最终赢得了“新汉人”、“菩萨兵”的赞誉。
这种精神,是一种特别能团结的精神。进藏部队在加强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学习宣传的同时,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宁愿饿断肠、不吃老乡粮”,尊重藏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赢得了藏族同胞的信任,与群众建立起了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鱼水深情。
这种精神,是一种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在进军和建设西藏的过程中,很多老西藏“献了终身献子孙”,一直在默默无闻地为保卫祖国、建设边疆奉献着青春、智慧、力量乃至宝贵的生命,有近5000位同志长眠在雪域高原。“老西藏”们牺牲奉献,无怨无悔,换来了进军西藏、和平解放西藏的伟大胜利和保卫西藏、建设西藏的辉煌成就。
“老西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复杂的西藏革命和建设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人生态度和刚强睿智,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正是靠这种精神,无数革命烈士把生命献给了西藏这片高天厚土;正是靠这种精神,一代又一代 “老西藏”们面对得与失、苦与乐、荣与辱、生与死的考验,不改初衷,默默奉献在世界屋脊上;正是靠这种精神,“老西藏”们克服各种艰难困苦,建立和巩固了西藏人民当家做主的人民民主政权,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有力地维护了西藏边防巩固和社会稳定。
二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军的宗旨,也是“老西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藏大学贫困学生丹增珍藏着一个装满了300多粒青稞的铁盒,这个意义非凡的铁盒子是驻藏某部官兵帮助他实现大学梦的真实见证。
从小学六年级开始,每当金珠玛米帮助他一次,丹增就往铁盒里放一粒青稞。在金珠玛米的资助下,他顺利完成了初中、高中的学业,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西藏大学。
“300粒青稞8年情”,丹增的故事,如阳光下的一滴水珠,折射出驻藏部队把驻地当故乡,视人民为父母,处处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的崇高形象,反映了“军民团结一家亲”的军民鱼水关系。
修“爱民路”、建“双拥桥”、办“鱼水小学”;与农村失学儿童和在校家庭贫困学生建立“一帮一”、“1+1”助学关系;参加河流、沟渠的整修治理,援建新农村通电、通水、通信工程;派出免费医疗服务队为藏族同胞解除病痛;参加抢险救灾,保护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半个多世纪以来,驻藏部队发扬“老西藏精神”,积极为西藏各族群众服务,赢得了群众的爱戴,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积极支援西藏经济建设是驻藏部队几代人的传统。从修建第一条公路、第一座机场、第一家工厂、第一所学校开始,到建设新西藏的伟大实践中,在雪域高原创下了200多个“第一”。驻藏官兵的忠诚和汗水让整个西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使“老西藏精神”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
“雅鲁藏布江水长又长,翻身农奴把歌唱,共产党派来金珠玛米,雪山升起红太阳……”60年前,以十八军为主力的进藏官兵高举红旗挺进雪山,帮助百万农奴砸碎了枷锁,把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播洒到千家万户。今天,驻守在这里的子弟兵与西藏人民一道,托起了西藏稳定、繁荣和文明的太阳。
三
改革开放以来,我区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是,“老西藏精神”作为我区广大干部职工、驻藏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传家宝,不仅没有过时,而且更加焕发出时代生命力。一代代在西藏工作的人们牢固树立“长期建藏、边疆为家”的思想,以实际行动实践“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血汗洒边关、丰碑树高原”的豪迈誓言,真正做到了热爱边疆、安心边疆、保卫边疆、建设边疆,进一步升华了“老西藏精神”。
在我区继承和发扬“老西藏精神”的征程中,写下了一个个闪亮的名字: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优秀的县委书记伦白,组工干部的典型祁爱群,优秀的援藏干部杨林,抢救战友不幸牺牲的英雄战士古怒,全国道德模范、一等功臣李素芝,模范边防骡马运输队长尹祥美,尼洋河人民的好儿子、带领群众治穷致富的人武部部长单杰,爱党报国的优秀藏族青年军官、一等功臣江勇西绕……
当前,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社会局势日益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更是为今后我区发展稳定指明了方向,在这个重要时期,全区广大干部职工、驻藏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将继续高举“老西藏精神”的旗帜,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在雪域高原留下一串串闪光的足迹,树起一座座新的精神丰碑。(兰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