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宫28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西藏新闻>

民主改革50年:现代化走进幸福高原

2014-03-14 09:52 来源:今日西藏昌都 点击:0

 西藏民主改革50年来,不断加大对教育、科技、卫生、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如今,扫盲人口覆盖率达100%,农牧民免费医疗经费提高到人均140元,人均预期寿命由上世纪50年代的35.5岁增加到67岁,各项社会事业呈现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快速发展的喜人景象。


制作成dvd的藏语教学资源

  飞速发展的现代教育

  在拉萨市少儿活动中心的寒假补习班里,老师正在对二年级的学生进行英文辅导,在这个课堂里学习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在拉萨市第三小学上二年级的央卓小朋友说,英语很重要,过来上补习班就是希望下学期英语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今天的藏族小学生,他们拥有与父辈相同的热情、质朴,也拥有父辈当年不曾有过的开阔视野和活跃思维,而这些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们所受的良好教育。

  今天的西藏,推行藏汉双语教育,几乎所有的藏族学生都能讲一口流利的汉语,西藏的传统文化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展。同时,政府还对农牧民子女实行义务教育“三包”政策,让农牧民子女充分享受到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目前,西藏中小学“三包”经费标准已达到小学平均每生每年1200元,初中平均每生每年1350元。

  西藏民主改革50年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发展民族教育事业,目前西藏人均受教育年限已达6.3年,小学在校生、初中在校生和高中在校生分别为31.2万人、14万人和4.5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初中入学率分别为98.5%和92.2%,高中入学率提高到51.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19.7%,已建立起具有西藏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的现代教育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在北京、上海、成都、重庆等地建立了内地西藏班,使更多的农牧民孩子在内地较为良好的环境中得到全面发展。现代化的教育让如今的藏族孩子们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在更为广阔的天空里自由翱翔。


西藏藏医院门诊部的医保窗口 摄影:顾钰

  医疗保障制度覆盖城乡

  那曲牧民琼巴的两个孩子都是在县医院出生的,出生前几天做过B超,孩子出生后第四天接种了疫苗。如今在西藏,大部分孕妇在怀孕三个月后就开始享受这种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医疗保健。

  目前,西藏已基本建立起以农牧区医疗制度为主、包括城镇居民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广泛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障体制,各族人民群众的健康得到有效保障。同时,对农牧民孕产妇住院分娩实行100%报销。另外,西藏正逐步在城镇建立起以合作医疗与社区卫生服务相结合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构建起了城镇居民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与此同时,以农牧区为重点的妇幼保健、计划生育、初级卫生保健工作也迅速发展,孕产妇死亡率由1959年的50%。下降到7%。左右,婴儿死亡率由430%。下降到5.7%。


林芝县公众村农户尼玛次旦的家 摄影:顾钰

  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

  五十年风雨兼程,五十载变化万千。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到住上安全适用的新房,从给“铁牛”喂草到全拉萨拥有10858辆私家车,从“一穷二白”到吃饱穿暖不再是梦想——弹指一挥间,50年光阴过去,西藏城乡居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拉萨市八廓街附近的鲁固居委会,50年前被当地群众称为“邦仓”,藏语就是乞丐居住的地方。今天,昔日的“邦仓”已旧貌换新颜,困难户全部脱贫。次仁曲珍老阿妈在这里生活60多年了,两个儿子都在八廓街做生意,一家人住在一栋两层的安居房里,家用电器一应俱全,有时去稍远的寺庙朝拜,也都是儿子开车送她去的。

  50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西藏各族人民的生活有了明显改善。统计数字表明:2007年,西藏生产总值达到342.19亿元,而民主改革初期的1959年仅为1.7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59倍,年均增长8.9%。1959年西藏人均生产总值仅为142元,1989年人均首次突破1000元大关后,2001年跃上5000元台阶,2006年跃上10000元台阶,2007年西藏人均生产总值达12109元。比1959年增加了11967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7%,其中1994年至2007年期间年均增长了11.4%。

  人们的住房条件也在逐步改善。截至2007年,西藏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32.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1.65平方米。

  五十年来,西藏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有力促进了各族群众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崇尚科学文化、追求文明进步的时代新风,正伴随着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坚实步伐蓬勃兴起。

(责编:南卡)

南宫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