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2 10:32 来源:今日西藏昌都 点击:0
建立五项制度 实施科学管理
—芒康县加强“村官”管理工作
芒康县共有大学生村干部3名,机关下派干部3名。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针对“村官”不适应农村工作环境、不熟悉基层工作实际、不了解基层工作方法等难点问题,县委开展积极调研,建立五项培养管理机制,帮助“村官”尽早适应环境,尽快转变角色,尽力提升业务素质,尽心投身农牧区工作,真正确保大学生和下派干部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力争党组织满意、群众满意、“村官”满意。
第一,“贴心关怀”制度。本着让“村官”感受组织温暖、安心扎根农牧区的原则,在生活上给予他们细致入微的关怀。一是妥善安排“村官”的食宿、交通,给予适当的资金补助,尽量保证他们有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二是适时找他们谈心交流,为其消除思想、工作上的困惑;三是发放工资和补贴及时到位,遇到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县委、县府特意召开会议,给予他们物质和精神上的慰问。
第二,“三帮三联”制度。“三帮”即:一是党政领导“帮扶”。县委要求分管组织工作的领导负责帮助“村官”尽快吃透村情、组情,尽早进入角色。同时,从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为他们提供服务,营造安心工作、扎根农村的工作环境。二是所在村党支部书记“帮带”。村党支部书记负责协调解决“村官”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通过“一老带一新”的方式,对“村官”进行言传身教。三是村与村之间的“村官”结对“帮助”。通过会议、座谈等方式加强新、老村官之间的交流,互谈体会,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三联”即:一是联系一个组。要求“村官”先联系一个组,充分了解这个组的情况、通过调查走访后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并形成相应的调研材料后,再依次深入,继续联系其它组,以便尽快掌握全村的情况,切实做到深入基层,融入村民。二是联系包村干部。包村干部是乡和村之间的联系纽带,“村官”多和包村干部联系交流有利于其尽快掌握全局工作,熟悉具体的业务。三是联系一户困难农牧民。激励“村官”利用自身所长,主动学习掌握创业知识和经验,协助农牧民找到致富技术和项目。
第三,“双向汇报”制度。即要求选聘的“大学生村官”和机关下派干部定期向县、乡、村党组织汇报工作,汇报内容包括工作做法和成效、思想汇报、工作计划、合理化建议和意见等。通过汇报,一方面可以使“村官”更加熟悉基层情况,以汇报推动工作;另一方面可以将农牧区突出问题、工作实际困难及时反映到县委组织部、乡党委,方便各级组织制定相关措施,对农牧区问题更好地“对症下药”,解决实际问题。与此同时,县委定期向“村官”传达上级部门的相关文件和精神,要求他们参加乡镇党委的重大决策以及涉及到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研究,在邀请村两委班子和党政领导共同决策的同时也邀请“村官”参加,以便通报和商议各阶段农牧区重点工作等情况,不断增强其全局观念和主人翁意识,为更好的开展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第四,“以训促学”制度。一是理论知识培训。由县委组织部牵头,对“村官”进行基层工作方法等方面的培训,将培训考试结果纳入“村官”的年终考核。同时,县委要求每位“村官”坚持阅读《求是》、《半月谈》等党报党刊,提升其理论水平。二是工作实践培训。县、乡、村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有选择性、有针对性的对村官进行业务培训。
第五,“考评激励”制度。建立选聘“村官”考评办法,定期组织考核。一是乡镇考核。每年年底乡镇按照村两委考核办法对“村官”进行考核。二是村组考核。年底村两委班子成员采取不记名形式、按各项具体工作开展情况分别对所在村的“村官”加以评定。三是群众考核。县委到“村官”所在村进行群众满意度测评考核。最后将三种考核结果作为干部奖励、培养教育和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通过五项培养管理的有效措施,形成了一套适合农牧区经济发展和“村官”个人成长的激励机制。
(芒康县委宣传部 地委宣传部外宣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