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宫28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昌都时政>

卡若区2008年创新工作总结

2014-03-12 10:35 来源:昌都报 点击:0

2008年,在地委、行署的坚强领导下,卡若区认真贯彻落实区党委七届三次全会、全区经济工作会议和地委扩大会议精神,在发生拉萨“3.14严重打砸抢烧事件、分裂与反分裂斗争进入新的尖锐时期的大背景下,按照区、地党员领导干部大会精神的安排部署,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一手抓稳定、一手发展,强化创新意识,突出创新精神,将2008年确定为“基层基础建设年”,重点围绕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在抓关键、克难题上下功夫,全面加强了基层组织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全县稳定、发展工作大局。

、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创新工作落实到位

  县委、县府高度重视创新工作,调整充实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县委、县府主要领导分别担任组长和副组长,针对加强基层基础工作这一课题,研究制定了工作方案,明确了工作措施。县委、县府进一步加大调研督查力度,提出23个调研课题,以集中调研、个人调研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开展了10多次专题调研,以深入基层、面对群众的作风,广泛听取基层和群众意见,深入了解掌握基层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分析研究解决对策。在县级领导包乡镇机制的基础上,于4月份开展了“百名干部赴乡镇加强基层工作”活动,抽调110名县、乡干部驻乡进村,进行指导、服务。为全面贯彻地委“抓落实”的总要求,结合反分裂斗争的新形势,严肃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先后出台4个规范性、制度性文件,明确党政组织的职责、要求,着力提高各级党政组织的执行力、落实力。

二、抓关键,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县委、县府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基层基础工作的关键,积极探索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的方法和途径,适时调整组织设置,改进工作方式,创新活动内容,着力在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在创新形式和内容上狠下功夫,努力提高基层组织建设的整体水平。

  一是积极探索村级组织建设新途径。开展了县乡机关干部下村任职试点工作,从县直单位和乡镇机关选派了4名优秀年轻的副科级党员领导干部到妥坝、拉多、沙贡、埃西乡问题突出的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进一步加强村级党组织的领导和工作力量。实施了第六届村(居)组织换届选举工作,按照“先进行村级建制整合,后进行换届选举”的总体要求,科学合理调整村级基层组织设置,在将原来208个行政村整合为158个的基础上,扎实开展换届选举,依法、有序选举产生了村(居)新一届“两委”班子,为基层组织注入了新的活力。针对街道社区工作的薄弱环节,继续安排10名干部指导、协助街道居委会开展社区建设工作,强化了基层力量。

  二是加强基层组织思想建设。结合反分裂斗争的新形势,组织开展了“百名干部赴乡镇加强基层工作活动”,从县直单位、各乡镇抽调110名干部组成了15个由县级干部带队的综合工作组,着力抓好抓好各项基础性工作。同时,深入开展爱国主义和“反对分裂、维护稳定、促进发展” 主题教育活动,继续进村入户宣讲十七大精神,党员干部群众参与人数达9500余人。工作组在机关、企业、社区、学校、寺庙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反分裂斗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形势教育,加强调研,掌握农牧民群众所思、所想、所盼,突出宣传工作的重点和热点,准确把握舆论导向,大力弘扬了社会正气,统一了全县干部群众的思想,加强了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的思想建设。继续深化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按照农牧区党员10项制度的要求,加大了对基层党组织尤其是村级党组织和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确保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先进性。

  三是加强基层组织制度建设。创新管理模式,健全和完善了3442名党员的档案。加强了乡镇党员队伍建设,努力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深入推进远程教育工作,把抓好远程教育作为增强党员干部群众致富能力,了解党和国家建设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掌握1-2项实用技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促进了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明确了各级党政组织在分裂与反分裂斗争中的政治责任、纪律要求,确保了各级党政组织在反分裂斗争中纪律严明、行动迅速、措施得力。

  四是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投资1531万元,建设了69村级组织综合活动场所及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完成建筑面积8280平方米、村民广场建设面积12420平方米。投资120万元,完成村级硬化道路12条,总里程6000。长期制约基层组织发挥作用、“有人办事、无地办公”、群众活动无场地的问题得到极大地解决,村级基层组织综合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巩固和强化了社会稳定的基础。

  三、克难题,全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基础设施条件滞后是制约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素,也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大难题。今年以来,我县加大了对基层基础设施的规范化管理,明确责任机制,攻坚克难,重点抓好了以乡村公路建设、水利设施建设、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教学点改造为主要内容的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着力改善民生条件。

一是切实加强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年初召开的县委(扩大)会议对该项工作做了全面安排部署,明确了工作目标和工作责任。进一步加强了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的组织领导,继续落实了由4名县级领导干部担任片区工作组组长,负责指导、协调各乡镇的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12月份开展了备工备料工作。“3·14事件发生后,为克服影响、减小损失,我县及时充实加强了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的组织保障力量,成立了县、乡、村三级工作组,积极做好群众的政策宣传工作,引导农牧民群众投入安居工程建设。3月份,安居工程全面开工建设。为落实“节约”、“环保”的要求,大力推广替代材料,落实工字钢2375根,竹胶板28560平米,水泥1800吨,石材112500立方,塑钢窗10000余套,确保今年501户农牧民安居工程建房户均使用替代材料,实现替代材料建设面积达到450300平方米。 目前,1501户安居工程民房建设已全部完工入住,完成国家投资1739.5万元、县级配套资金150.1万元,带动群众自筹资金4203万元,完成建筑面积302800平米,受益群众7505人。

二是掀起农村公路建设新高潮,突破交通“瓶颈”制约。集中新建了一批乡村公路,掀起农村公路建设新高潮。总投资2372.5万元,新建公路4条,新建桥梁2座,目前各项工程进展顺利,已完成投资892万元。今年还维修公路5条,桥梁3座,这些交通项目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乡村交通条件,为当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群众增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农村公路养护过程中,通过实地操作的方法组织了36名具有一定素质的农牧民群众参加了培训,学会了相关养护技能知识。农牧区的交通“瓶颈”制约逐步得到解决,公路成为农牧民增收致富之路,成为了传播科学技术和文明生活方式的有效载体。到“十一五”末,全县将实现村村通公路,一个通达、方便的乡村公路网将初步形成。

  三是集中抓好水利、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554.03万元的2008年“民办公助”水利项目,现已完成投资400万元,完成工程量的72%;投资471万元的2008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共涉及25个点6382人,已完成建设任务并投入使用。 全面推行“用水户协会”制度,以改善农牧区人畜饮水、灌溉条件为重点,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运行制度,使已建成的水利设施发挥最大效益。投资555.52元(其中,国家投资416.64万元,群众自筹138.88万元)的农村沼气项目,目前已完成投资420万元,完成总工程量的75%。

四是推进农牧产业化建设。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逐步建立长效机制,以壮大规模和增强带动能力为重点,把龙头企业的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按照“安居与乐业并举”的要求,在继续抓好卡若区奶源基地项目、牦牛育肥示范基地项目等7个农牧业特色产业项目运行和管理工作的同时,总投资540万元,实施了城关镇小恩达村页岩砖瓦厂项目,约巴乡拉美村牧草种植、草场围栏、牦牛养殖基地项目,如意乡如意村香葱种植基地项目,城关镇都康乳制品加工改扩建项目,力争通过特色产业项目的拉动作用,实现农牧民群众增收。成立7个农牧民经济合作社,吸收243户农牧民群众参加经营,年创收159万元,户均增收达6500元,组织生产、加工农产品,在包装、储运方面狠下功夫,并重点扶持指导卡若区加卡奶牛养殖、小恩达糌粑加工、俄洛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生产等项目,使这些项目真正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并为形成产业化规模奠定基础。

  五是加快农村教学点升级改造,改善教育基础条件。卡若区本着“先急后缓”和“实用、耐用、够用”的原则,整合援藏资金,投入102万元对俄洛镇约美完小、沙贡乡温达教学点进行了升级改造,现已全面完工。继续把“两基”巩固工作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加强对“两基”巩固工作的组织领导,继续实行县级领导干部包乡镇、县直单位包校制度,狠抓招生、控辍保学等措施的落实,使“两基”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深化,确保到年底我县三年的“两基”巩固成果通过自治区的复查验收。针对“两基”巩固中存在的问题,专门召开了2008年度“两基”巩固工作会议,制定出台了进一步加强“两基”巩固的方案,建立了奖惩激励机制。继续坚持“升学有基础、就业有技能、回乡能致富”的办学方向,实现初中阶段办学模式的多样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培养适应农牧区经济发展的新型实用人才,努力提高农牧民群众的劳动技能和增收能力。

六是继续抓好民生建设。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各项惠民政策,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各族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坚把就业再就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纳入县委、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通过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召开人才交流招聘会,拓宽就业渠道,开发新的就业岗位,转变择业观念,强化劳动技能培训,改善政府服务职能等措施,积极促进就业再就业,全年实现就业190余人;征收养老保险金136.36万元,失业保险金24.37万元,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进一步加大了对五保户、孤儿的供养力度,认真开展了农村低保和城镇低保工作,加强了优抚工作各项措施的落实,截至6月底,落实农牧区年人均收入低于800元共13556062人的低保金177.90万元,城镇低保金171.63万元,落实五保户、孤儿生活补助、无军籍职工优抚金、慰问特困群众和驻军所需资金96.60万元,91名困难群众落实农牧区及城镇医疗救助款7.75万元,最大限度地解决了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建立了农牧区老干部、老党员、老模范生活补贴制度,安排慰问乡(镇)聘用干部、“三老”人员和生活困难群众189名,共发放慰问金9.02万元。认真开展了农村低保和城镇低保工作,加强了优抚工作各项措施的落实,切实做到应保尽保。

  四、落实第一责任,全力以赴抓稳定

  维护稳定是各级党委、政府的第一责任。3·14事件发生后,县委、县府深入贯彻落实区、地党员领导干部大会精神,坚持中央和自治区对达赖集团斗争方针不动摇,创造性地加强基础工作,坚决严厉打击达赖集团的各种渗透破坏活动,全力以赴维护社会稳定。

  一是迅速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教育。掀起了“明真相、揭本质、辨是非、牢立场”揭批、声讨达赖集团罪恶行径活动,牢牢掌握了反分裂斗争的主动权。先后召开四大班子联席会、党政联席会、全县干部职工大会及专题会共17次,适时深入各乡镇就农牧业生产、新农村建设、虫草采集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等当前的主要工作进行实地检查、指导,特别是把宣传贯彻中央、区党委和地委的有关精神、深入揭批达赖集团的罪恶行径和反动本质、进一步加强和落实基层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列为工作重点。通过听取乡镇党委、政府工作情况汇报,组织乡镇干部职工召开大会、寺庙民管会班子座谈会、村民大会等形式,通报拉萨“3·14事件真相,宣传中央、区党委、地委的有关精神,宣讲全区及我县目前维稳工作的严峻形势、党的支农惠农政策,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与村干部、群众代表交心谈心,加强沟通增进感情,对村干部、群众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释说明,进一步统一干部职工的思想,促进了反分裂斗争的深入开展。

  二是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治安防范。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及时成立了昌都镇中心坝片区21个单位共441名干部职工组成的中心坝治安联防大队,对中心坝片区重点领域、重点部位、重点对象、重点人员加强了管控、巡防工作,确保了昌都镇的稳定。及时召开了机关内保工作专题会,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保卫工作措施,抽调8名县级领导、15名县直部门精干人员,组成专门的值班巡逻队,分为3个小组,对机关院内、重要目标及重点要害部位进行24小时值班巡逻,确保了党政机关的安全。

  三是依法加强重点寺庙管理。 先后组成了20个工作组分赴15个乡镇49座宗教活动场所开展了以《宗教事务条例》和《西藏自治区实施〈宗教事务条例〉办法(试行)》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活动。在重要宗教活动时期、敏感日期期间,成立了由县府主要领导总负责、县四大班子5名县级干部参加的应急工作组,下设由15个乡(镇)长组成的乡(镇)工作小组、 9个街道居委会支部书记(或主任)组成的街道工作小组和统战、民宗干部组成的涉宗工作组,在“敏感日”和特殊阶段,坚持在寺庙外围、在一线工作。结合各乡镇实际,我县先后召开了3次专题会议,对做好乡镇重点部位、重点领域的维稳工作进行了再分析、再安排,建立了县、乡领导干部包寺庙工作的长效机制,明确由29名县级领导,47名乡(镇)领导,定点对49座宗教活动场所进行包寺联系,将责任层层落实到人,分片、分阶段对重点寺庙、重点人员和重要场所实施管控,全面了解、掌握僧尼思想动态,进一步维护宗教领域稳定;继续实行蹲点制度,成立了7个由县级领导干部带队的驻寺工作组和1个巡回检查组,分赴各寺庙开展驻寺宣传教育活动,确保了寺庙正常宗教活动的开展和稳定。12月初,根据区党委、地委的安排,迅速在寺庙开展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目前各工作组已进驻各寺庙。

  四是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218即召开了县四大班子联席会议,专题就维护稳定工作和草场搬迁、虫草采集等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进行安排部署,重点对旧城拆迁、涉法涉诉、资源纠纷等容易引发信访事件和人民内部矛盾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了“大排查”、“大调处”,对排查梳理出的36个矛盾纠纷隐患问题,进行了细化分解,实行了县级领导包案办理制度,明确责任领导和责任单位,完善了矛盾纠纷定期排查调处机制。37召开了“卡若区维护稳定工作专题会”,对全县维护稳定工作及全国“两会”、北京奥运会等重大活动期间的稳定工作进行了周密部署,再次明确了有关工作责任、工作要求和工作纪律。在虫草采集期间,先后派出 20多个工作组在各乡镇、重点区域蹲点驻守,排查调处化解矛盾纠纷。在督导检查中,针对我县面达乡冷达村、玛左村与江达县来帕村、埃西乡莫巴村等4村与妥坝乡6个村之间群众采集虫草过程中的矛盾纠纷突出、形势危急问题,县委、县府主要领导亲临一线,面对面给群众开展政策引导、形势教育和个别交流等工作,稳定了群众情绪,控制了事态。通过各方的积极努力,妥善解决了群体性矛盾纠纷问题。将稳定与推进民基层民主相结合,在矛盾纠纷排查中充分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成功解决了妥坝乡6个村与埃西乡4个村之间的草场、资源纠纷,为扩大基层民主、加强村民自治探索了道路。

五是积极化解热点难点问题。针对昌都镇违法建筑日益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影响公共管理的重要因素的实际,在地委、行署的高度重视下,卡若区作为主要成员单位,抽调11名县级领导、80多名工作人员参与了地区治理整顿昌都镇违法建筑工作领导小组,按照“疏堵结合、分步实施、稳妥推进、逐步规范”的原则,协调配合,稳步推进,分类实施,对违法建筑进行控制和治理。 一是广泛宣传法律法规政策,加强舆论引导,散发宣传单2000余份,召开了群众会议30多次,座谈会4次,充分了解社会各界对治理整顿违法建筑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深入进行调查摸底,全面掌握违法建筑确切情况和深层次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保留对象和严重影响城镇规划区、军事管理区、地质灾害区范围内的拆除对象。二是严加治理力度,对顶风修建的、严重影响规划、地质灾害隐患突出的40余户违法建筑依法予以拆除。三是严肃处理干部职工参与违法建筑行为、倒买倒卖土地房屋行为。四是建立长效机制。在地委的高度重视下,迅速成立了卡若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大队),将违法建筑管理纳入其职权范围,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变突击管理为日常管理。制定出台了《昌都镇农牧民进城务工临时居住用地安置暂行规定》、《关于昌都地区治理整顿昌都镇违法建筑请示》、《卡若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对公路沿线、土地加强管理的通知》等5个规范性文件,按照“以人为本”理念,确定了临时安置、规范管理的相关政策,为进城务工人员合法有序管理奠定了制度基础。五是认真落实安置政策,按照《安置办法》和《流动人口管理办法》的规定,确定了临时安置地点、为符合安置条件的人员办理相关手续,扎实做好违法建筑户的安置服务工作。目前,治理整顿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2008年,我县地方生产总值完成8.48亿元,比上年增长19.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完成3537.58元,比上年增长17.9%,其中现金收入2209.52元;县级财政完成收入3000万元,比上年增长33.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1亿元(包括地管、区管项目)。农牧民劳务输出累计45895人次,创收5486.87万元,比上年增长24.9%;社会局势保持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实现了“两手抓、两不误”的目标。

 

 

                               

中共卡若区委

                                卡若区人民政府

                               2008年12月5

 

 

 

南宫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