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临汾街道:“经济洼地”上建起“文明高地
2014-03-14 20:02
来源:今日西藏昌都
点击:0
每天早晨七点不到,一位身材矮小的老伯拄着拐杖艰难地行走,在一根电线杆下停住。他拿起拐杖,吃力地用拐杖尖铲除电线杆上一张张“黑广告”。每铲除一张,他的脸上就露出微笑。
老伯名叫孙国牛,今年87岁,是一位1956年入党的老干部,住在上海市闸北区临汾街道的豪斯达敬老院。从1986年退休至今,他坚持每天利用散步的机会铲除路边的“黑广告”。“人家白天贴,我白天铲;晚上贴,我早晨铲。南宫28社区的美好环境,决不允许他们来污染。”孙老伯欣慰地对记者说,“在大家的努力下,近几年贴黑广告的越来越少了。”
临汾街道地处上海市北面,面积两平方公里,居住着约6万人。这里既不地处繁华的市中心,也没有多少可以用来招商引资的土地,居民大多居住在有十来年甚至几十年历史的老公房里,60岁以上的老人占到总人口的21%。从物质的角度来看,这个“先天不足”的街道并无显赫之处。然而,近年来,临汾街道充分发动社区居民进行自治管理,千方百计提高居民素质,在所谓的“经济洼地”上建起了“精神文明的高地”,老百姓充满朝气、乐观向上、和谐相处。
阳曲路760弄的彭美娟是个外来媳妇,1992年嫁到上海,因语言不通、文化水平低只能在家相夫教子,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全靠丈夫独自承担。自从小区开展以“知识完善人生、学习改变命运”为主题的百万家庭“网上行”活动后,彭美娟受到启发,报名学习服装设计,困难再大都没有放弃学习,最终以优异成绩拿到了中专毕业证书。2006年,她又以高出分数线100多分的成绩,考进了服装设计大专班。
2000年9月,临汾街道阳曲小区的7位年过半百的老妈妈,由徐阿娣牵头,自发组成了临终关怀“红十字服务队”,迄今已与临汾护理院的290位临终病人进行了心灵的沟通。这7位老妈妈想了许多办法,和病人拉家常,倾听他们的心声;料理一些生活事务,如为病人洗脸、喂饭等;在条件许可时,还用轮椅推病人出去晒太阳、拍照、观街景,病人与她们建立了深厚的友情。晚期乳腺癌患者黄菊萍在弥留之际,紧紧握着老妈妈们的手,久久不愿放开。看到病人在弥留之际不再恐惧、紧张,而是安详、平和地离开人世,这些老妈妈觉得,她们付出的关爱是值得的。
1996年,家住星城花苑小区的老党员薛善良退休后,看到小区内的退休老人有的与家里人发生矛盾,有的整天热衷于搓麻将,有的总是怀疑自己有病跑医院。他毛遂自荐找到居委会,想把老人们组织起来搞一个“银话坛”。居委会十分支持,马上从紧张的办公用房里辟出一间活动室。十年来,“银话坛”基本每月都定期开展活动,参加者已有5000余人次。不论健康常识,还是国内外形势,只要退休老人有需求,“银话坛”的组织者马上联系兼职老师,和老人们畅谈一番。小区里的胡锡康老人今年已经98岁,双目基本失明,老伴也已88岁,然而不管刮风下雨,都要保姆陪他们参加“银话坛”活动。
在“银话坛”的影响下,星城花苑小区逐渐形成了进取向上的良好氛围,有的楼组成立了“读书小组”,居民中学习气氛日益浓厚。由下岗低保人员组织开办的“4050”学习班,使不少人告别了麻将台,捧起了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