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宫28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昌都时政>

藏东明珠放异彩

2014-03-12 09:14 来源:今日西藏昌都 点击:0

 解放后特别是中央召开第三、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及昌都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昌都地区建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形成了公路、航空相结合的交通网络,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昌都地区已成为滇、川、藏大三角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是藏东新兴的商业之都。

  “十五”期间,昌都地委、行署紧紧围绕区党委、政府确定的“一加强、两促进”的历史任务和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改革,促进了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局势的长治久安。5年来,全地区经济与社会事业呈现出了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态势,经济增长速度年均15%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农牧民人均收入等重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已提前1年完成。经过不懈努力,5年翻一番的预期目标已实现。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5年,昌都地区生产总值达32.9亿元牞同比增长16%,其中,第一产业达12.08亿元,第二产业达8.2亿元,第三产业达12.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首次突破1亿元,年均增长1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农牧区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十五"期间,昌都地区始终坚持农牧业基础地位不动摇,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2005年农牧业总产值达到16.1亿元,年均递增4.5%。粮食产量由“九五”末的15.8万吨提高到16.45万吨,年均增长1%;肉类产量达到5.5万吨,年均增长5.5%,奶产量达到6.5万吨,年均增长5.8%,分别比“九五”末增长21.6%和12.4%。牲畜存栏达390万头牗只、匹牘,牲畜出栏达105万头牗只牘,分别比“九五”末增长了8.7%和28.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连续五年保持了两位数的高速增长。

  产业结构渐趋合理。5年来,昌都地区二、三产业发展呈较快增长势头,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三产结构由“九五”末的58牶15牶27调整为37牶25牶38,二、三产业对地区经济的拉动作用逐步增强。5年来全地区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分别为0.96亿元、1.68亿元、1.8亿元、1.9亿元、2.6亿元,年均增长18%,主要产品产量分别完成:水泥分别达3.19万吨、6.04万吨、7.83万吨、8.03万吨、12.7万吨,年均增长18%;发电量分别为6880万千瓦时、8061万千瓦时、9835万千瓦时、10779万千瓦时、11241万千瓦时,年均增长11%。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十五”期间,积极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通过政府牵线,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成功引进了昌都雪花啤酒等一批企业在昌都落户,为昌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5年来,各县在商贸、农产品加工等领域激活民间投资、引资卓有成效。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区最大的引资项目玉龙铜业已在昌都落户,注册资金6.25亿元,一期工程投资达14亿元,将在“十一五”初期正式启动。五年间共完成招商引资项目45个,完成投资6.4亿元。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十五”末,全地区个体工商户达到7255户,从业人员15236人,注册资金18921万元,分别较“九五”末增长1.5倍、2.4倍、2.6倍牷私营企业117户,注册资金13643万元,分别是“九五”末的3.3倍和15倍;2005年全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创税6644万元,为“九五”末的2.5倍,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援藏工作成效显著。“十五"期间,昌都地区切实加强了与四川省、天津市、重庆市及中国一汽、二汽、中国电信、中国远洋、中国铝业、中国武钢等援藏省市和企业的交流、沟通,对援藏干部政治上信任、工作上放手、生活上关心,为他们创造了施展才能的条件和环境。5年来共落实援藏基建资金和物资3.9亿元。此外,对口援藏的各省市和企业还通过智力援藏的方式,培植昌都发展后劲,增强造血功能。

  社会局势持续稳定。“十五”期间,昌都地区始终把反分裂斗争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首要任务,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和严打整治工作,加强对宗教活动场所的管理,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进一步巩固基层政权,维护了社会局势稳定,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2002年、2003年、2004年昌都地区分别获得自治区综合治理考评第二名、第一名和第三名,2005年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地(市)。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也是昌都全面推进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昌都地委、行署按照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自治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署,结合昌都实际,确定了昌都“十一五”及今后一段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概括地讲就是“坚持目标、打好基础、突出重点、协调发展”的发展思路。

  坚持目标,就是坚持发展这个党执政兴藏的第一要务,坚持“一加强、两促进”的跨越式发展目标不动摇,“十一五”期间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发展速度,到“十一五”末昌都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水平达到自治区的中等水平,努力把昌都建设成为藏东经济区。打好基础,就是坚持不懈地抓好交通、能源、通讯、教科文卫和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昌都发展的基础条件,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突出重点,就是在发展中有所侧重,坚持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一是在区域布局上把“一点三线”即昌都镇和国道317、318、214沿线上的各乡(镇)作为优先发展重点,以点带面,带动全地区的加快发展;二是加快产业建设,实施“135”工程。重点发展矿产、旅游、水电等能够带动昌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民族手工业、农畜产品和林下资源加工业、藏医药业、建筑建材业等能够迅速带动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的特色产业。协调发展,一是要注重统筹城镇与农牧区的协调发展;二是要注重统筹各县的协调发展;三是要注重统筹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四是要注重统筹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五是要处理好自我发展与争取外援的关系,不断增强自身发展能力;六是要继续抓好局势稳定工作,构建平安昌都。

  根据实际情况,昌都地委、行署确立了“靠西朝东、接轨东南、抓好三个发展极”的区域经济发展定位。“靠西”就是靠中央对西藏特殊政策的扶持,靠民族区域自治的优惠政策,靠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靠勤劳、勇敢、智慧的昌都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这是昌都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核心和动力源泉;“朝东”就是扬我之长,避我之短,努力创造条件,积极融入成渝经济区,借助地处西藏东大门的区位优势,继续保持和发挥昌都藏东腹心地带商贸中心的优势地位,赋予“茶马古道”、川藏公路新的发展内涵,加快出省区公路的改造与完善,加快国家“西电东送”能源接续基地建设的前期工作,为昌都加快发展,为西藏与内地密切相连再造一条现代化通道;“接轨东南”就是依靠214国道,与滇西北已形成的旅游经济圈接轨,为昌都、甘孜、迪庆生态旅游经济圈打基础、上规模、创名牌创造条件,共同打造“大香格里拉”品牌,做大做强“茶马古道”品牌;“抓好三个发展极”,一是抓好江达县矿产业发展极,以玉龙铜矿的开发为契机,加快昌都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促进农牧民增收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二是抓好发展极,重点以旅游业为突破,构筑昌都、甘孜、迪庆香格里拉旅游经济圈;三是抓好昌都镇商贸中心建设发展极,以建设商贸中心为重点,使昌都镇成为川、滇、青、藏四省交界地区的商品集散地和流通中心。

  “十一五”时期昌都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到“十一五”末,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水平达到全区的中等水平。地方生产总值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到2010年人均地方生产总值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区同步进入全国中等行列。力争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控制在全国平均水平;地方财政收入实现五年翻一番;到2010年,地方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城乡居民消费能力进一步增强,社会就业不断扩大,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到2015年力争把昌都建设成为连接藏、川、滇、青的交通枢纽、商品流通集散地、藏东“三江”流域生态旅游区、自然生态保护区和具有藏东特色的经济区。

  如今,昌都地区正朝着富裕、文明、开放、稳定的方向大步迈进,面对新的发展时期和发展机遇,根据新的发展要求和发展目标,昌都各族人民将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美丽的藏东明珠——昌都将更加繁荣富强!

南宫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