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3 09:15 来源:今日西藏昌都 点击:0
藏东美丽新家园——昌都新农村建设走笔
走在美丽富饶的三江大地上,从金沙边的河谷农庄到怒江岸上的草原牧场,随处可见一座座富有藏东民族特色的新村矗立在青山绿水之间,彰显出完美与和谐。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征程上,昌都地委、行署团结和带领勤劳勇敢的康巴人抓生产、促增收、建新村、住新房,在建设新家园的同时,也使群众过上了现代文明的新生活。
藏东第一个“人均收入万元村”——卡若区城关镇通夏村,在政府的组织下,48户家家建起了新房,大部分村民家里拥有了崭新的家具、电视电话、冰箱洗衣机,村民们通过有线电视能看到40多个频道。村委外,修建了村民广场,逢年过节村民们都要在这里自娱自乐。村民布嘎说:“南宫28村有‘四好’,一个是政策好,一个是村官好,一个是党员好,加上发展的机会好,加上村里人齐心,始终朝着一个目标干,而且干什么都有劲也来钱,日子一天天就富了。”心里话道出了致富经,致富经铺就了小康路。在村支书加永尼玛和村委会一班人的带领下,全村群众新修致富路、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使通夏村的面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如今的通夏村基本形成了“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绿成荫、树成排”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格局,劳务输出和养殖成了村民致富的两大法宝。
位于滇藏两省区交界的西藏唯一纳西民族自治乡--芒康县纳西民族自治乡,记者在采访中看见这里的新农村建设也是如火如荼,成绩斐然。整齐的街道两旁林立着上百家商铺和旅馆,和几年前相比,纳西村的变化不仅仅是这些,在纳西采访期间,记者发现更多的是这里群众崇尚科学、重视教育,生活观念的转变及生产方式的不断改进。在纳西村,无论你走进哪一家村民家,都能感受到该村良好的生活环境和闲适优越的生活条件。绝大多数人家已做到了住房和棚圈分离,人畜饮水分开,家家有环保厕所,每个家庭都显得那么整洁有序。全村205户人家,家家有彩电,自来水也已接进各家的厨房;全村50%以上的农户有两部大彩电和洗衣机、冰箱、饮水机、程控电话等。相当多家庭在冬夏客分设的高雅华丽的家具和各样现代家用电器交相辉映,热水器、浴池等生活设施的齐全让村民们的生活更加增添了几分现代气息。由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信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在纳西村已蔚然成风,科技对全村农业经济的贡献率已提高到70%还多,各种陈规陋习也已基本清除。
丁青县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尺牍镇,在政府的组织下广大群众积极投身小城镇和安居工程建设。如今,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商户也发展到100余家,最多时一天客流量可达四、五千人,就是平时也有八九百人的流量。该镇也初步形成了相对集中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中心,大大增强了当地群众的商品观念和市场意识,激发了群众对现代生活和现代文明的追求与渴望。致富能手次仁甚至把全家人从巴格村搬迁到国道沿线的尺牍镇,走市场化道路,从事经商,告别过去依靠土地糊口的穷日子,过上了新的生活。“这幢新楼是几年来做生意赚来的,如今自己的经营范围逐步在扩大,今后会更好”。主人家笑逐言开,满是自信。
作为昌都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典型,类乌齐县今年将完成农牧民安居工程1080户,首批农牧民安居工程362户已建设完成,第二批农房改造718户也已开工建设。据类乌齐县县长永吉介绍,类乌齐县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不仅要让群众住上宽敞、明亮的新房,而且还要逐步解决水、电、路、广场、文化室、村委会办公场所等基础配套设施。类乌齐县的农房改造和新农村建设,既改善了农牧民群众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又使农牧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在采访中,有的农牧民群众对记者说:“过去,南宫28住的屋子很矮很暗,人畜混居,村里的道路也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满地,行走很不方便。通过农房改造和新农村建设,现在南宫28不但住上了宽敞、漂亮的房屋,用上了电,装上了电话,看上了电视,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生产生活都很方便。”地处滨达乡的地曲村,村民阿洛正和其它群众一起,即将告别山上的旧村,向临近公路和玉曲河的新村搬迁,他告诉记者,由于新村水、电、路、广播电视都由政府统一规划,山上交通又不方便,村民们都很愿意搬下来,等交通方便,无论是出外经商、打工,还是搞副业经营,日子肯定会比以前好的多。
眼前的新农村建设已经带给生活在藏东高山大川之间的康巴人实实在在的好处,在新的发展机遇和致富门路面前,聪明能干的康巴人依靠党的富民政策和自己勤劳的双手,按照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改变着自身的生活,也改变着藏东农村新的面貌……
西藏日报记者 闫恩泽 本报记者 刘晓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