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宫28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藏东明珠>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大驿站──丽江古城

2014-03-15 17:28 来源:今日西藏昌都 点击:0

 赵应仙牵着“红比”走过长长的有点斜坡的小巷道。巷道虽然窄仄,却也是店铺毗连,一个个皮匠、成衣匠、鞋匠埋头在自己的店铺里忙碌着。赵应仙并不是太羡慕他们能够天天呆在家里,呆在老婆、孩子身边。再说,除了会拉拉琴自得其乐一下,赵应仙并不会其它技能。他的祖上只传给他走西藏做生意这门糊口谋生的本事,他只有上他的路。

  巷道尽头一个急拐弯后,就是丽江城里著名的大石桥了,踏过桥顶平缓的大石桥,很快就到了丽江城的中心──四方街。在这片好几亩大的四方形广场周围,聚集了数十家商号和店铺。形形色色的货物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这里,又从这里流淌到四面八方。从这里越过东干河,翻过狮子山,就是通往西北方向的大雪山的茶马古道了。也有马帮不向北去中甸,而是直接西去,到金沙江第一个大拐弯处的石鼓,经山青水秀的巨甸和维西,沿温和的澜沧江河谷,径直穿行到滇藏交界处的商贸重镇德钦。当然,这其间还有好多条小路通向滇藏边界,比如有从石鼓、塔城到奔子栏的,不过那些小路走的人并不多。

  离开丽江古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赵应仙一家和数万纳西族人一样,世世代代生活在像片大砚似的窝在金沙江臂弯里的丽江城里。这是座让人无比留恋的古城。早在宋时,这里已经人烟日多,初步形成了城市的规模,到元代,它渐渐成了滇西北的经济贸易中心。到明代木氏土司经营滇西北,建立了庞大的纳西部族“王国”,这里更成为繁盛一方的名邦。

  古城西有狮子山,北有金虹山,背西北而向东南,避开了西北方向来的寒气,接迎着东南暖风,占尽了地利之便;而且,从雪山冰川融化而下的玉河泉水入城后,一分为三,三分为九,再分流成无数的小溪流流经全城,使得古城主街傍河,小巷临溪,十分洁净并充满活泼的生机,而且生活用水非常方便。传统的纳西族三方一照壁的古朴院落就沿着街巷及河渠,以四方街为中心放射到坝子里,加上光滑的五花石板路,木头桥和石桥,以及各家庭院里的花草树木,游鱼鸣鸟,琴棋书画,使整个古城显得十分美好和谐。

  据说,丽江古城的形成,尤其是形成它那独特的格局,就是与历史上的茶马古道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既不像中原文化所产生的城市格局,如以权利机构为核心,并形成中轴线,然后严格按有关规矩和等级制度,东西南北,上下左右,大小尊卑有序排列,左右对称。它也没有任何欧化的影子。

  丽江古城以四方街广场为中心,街道呈蛛网状衍生出去,既不规则,也无中轴线,更没有对称,而且没有中国古城都有的那圈城墙。历史上作为丽江统治者的木土司,其府署位于城南一隅,远离城市中心位置。但它却处在丽江全城出入外地的关口上。这说明丽江城的建筑与道路是分不开的。

  丽江纳西人都把丽江古城叫做“巩本知”,“巩本”在纳西语里是仓廪之地的意思,“知”就是“街子”,也就是集市。由此可知,像云南的许多城镇一样,丽江古城也是由道路码头而逐渐形成的物资集散地,最终人烟辐辏,成为了远近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乾隆丽江府志》就对丽江的街市和马帮活动有了记载:丽江府大研市“名曰坐街,午聚酉散,无日不集,四方男妇偕来,商贾云贩、中甸者必业于此,以便雇脚转运。”

  导致丽江成为城市的道路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茶马古道。

  丽江位于滇藏川的交接点上,“踞全滇之上游,通巴蜀之要塞”,“外控蕃藏,内敝滇西”,“自内地入藏,必以丽江为正路”,所以,它历来是这一区域文化交流走廊的重要关口。历史上的滇藏川贸易及宗教、民族文化等等的交流都在这里汇集。无论是唐宋时代,还是民国时期,丽江都是南来北往的茶马古道的大码头。而由于这一区域特殊的自然条件,舟车根本无法通行,骡马就成为这一区域唯一的运输工具,马帮就是这一带唯一的运输方式。丽江古城的形成就直接与马帮的活动有关。

  据《三国志》记载,早在汉、晋时期,纳西先民就同巴蜀汉商交换布、帛和盐、铁、畜产品;唐、宋时期,与西藏吐蕃及南诏大理国的交往更加频繁,《云南志·蛮书》中有博易三千二百口大羊的记载;在被誉为纳西族百科全书的古老《东巴经》里,也有“‘聪本’(藏商老板)马帮九兄弟,赶着九十九个驮子来”的记述;到了元、明和清初,丽江已形成较大规模的市场,市场上充斥着从各地来的马帮和在本地做生意的“古劳本欣”以及赶马帮走四方的“阮当吨欣”。

  尤其从清初开始,经济逐渐发达起来的纳西族地区与邻近藏区的物资贸易十分兴盛,从清初开始,就有人赶着骡马进入西藏做生意了。清嘉靖年间(公元1796年~1802年),丽江纳西族中的“藏客”崛起,开始大规模前往西藏经商。从那以后,丽江人自己和其他人就把那些赶着马帮前往西藏做生意的人们叫做“藏客”。像大研镇人李萌孙就将商号设在了拉萨,在拉萨坚守信誉,并资助清廷驻藏大臣,同时对各大喇嘛寺举行施舍,数额庞大,远近闻名,被藏族人尊称为“聪本余”(生意官、大老板之意)。此后,纳西商人到藏区经商者越来越多,以专销内地茶叶、丝绸、铜器皿为主,他们不仅遍布西藏各地,而且进入了尼泊尔、缅甸、印度等国家和地区。到清末民初,较大的商号就有牛家的“裕春和”,赖家的“仁和昌”,李家的“永兴号”,杨家的“永聚兴”等等,后来更发展到30多家商号,与藏区的传统贸易一直不断。据一些资料统计,到抗日战争时期,丽江在滇川藏印茶马道上做生意的大小商户竟有1200家。

  配合着商家的经济贸易,具有现代商业特色的银行也进入了这座千年古城。在抗日战争期间丽江的商业最盛期,计有中央银行、益华银行、富滇银行、矿业银行、中国银行、合作金库、交通银行、兴文银行、农业银行等9家银行在丽江大研镇开设有业务。丽江一时间成为仅次于昆明的经济贸易中心。

  与此同时,西藏及各地的商家也纷纷到丽江设店开号。大批西藏的马帮将丽江作为进入内地进行贸易的中转站,而各地的马帮也将丽江作为进入西藏、印度的中转站,像大理喜洲帮的“永昌祥”,保山、腾冲腾越帮的“洪盛祥”、“茂恒”,鹤庆帮的“恒盛公”,中甸帮的“铸记”,都在丽江开设分号。据《纳西族社会历史调查》初步统计,当时每年来往于丽江、西藏、印度等地之间的马帮约有25000驮之多!丽江古城一时间沸沸扬扬,热闹非凡。这浩浩荡荡的马帮的来往,必然对丽江古城的建筑格局和人们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恰好,丽江坝子背风向阳,玉龙雪山的融水滋润着整个坝子,用水十分方便,而且城周围还有大片的开阔地,特别便于放养骡马,是马帮滞留和宿营的最佳场所。马帮们从各个方向、各条道路汇集这里,又从这里走向新的目的地,于是,古城便渐渐形成了现在这样以四方街广场为中心,四周店铺客栈环绕,有数条道路放射而出的形式。而无数来来往往马帮那用生铁打就的马蹄掌,才将古城用五花石铺成的道路踩磨得那么光滑。

  又因为商旅云集,才使得丽江坝子里原本是一些各自相对独立的村落逐渐联合成了一座城市,所以在过去,丽江城的街道大都叫什么什么村,如乌伯村、乌托村(现在的福慧路、民族广场一带)、积善村、双善村等等。现在,这些地方虽然不叫村了,但当时一些村名沿袭到今天,就成了现在街巷的名称,如“积善巷”、“现文巷”等等。

  那时各地来丽江的马帮,常常以籍贯所属,习惯性地聚集在一个个已经连成一片的村里。像城北的双善村,就是藏族马帮最喜欢落脚的地方。而大理来的行商,一般就住在一个叫“建洛阁”的巷子里。纳西语里将大理称为“建洛”,“建洛阁”意即大理行商住的巷。

  甚至,由于大量马帮的蜂拥而至,古城的积善村中段还专门形成了卖马草的场地,面积达500多平方米,纳西人将之称为“汝起丹”。每天,都有四面八方的人到“汝起丹”卖马草,这些人一般是城里无固定职业的居民,他们从野外割来青草出售,以求度日糊口;也有附近村子里的农民背来青草卖掉,为家里换点油盐钱。那些无人放牧骡马的马帮,或缺夜草的赶马人,都到“汝起丹”来买草饲养牲口。“汝起丹”附近还专门有一户人家负责打扫卖草场,一方面保持了卖草场的清洁卫生,一方面又以扫得的碎草卖得一些收入。

  骡马有的吃,人也缺不了。在古城现云阁街口、双善村,很快有人做起了走西藏的马帮必需的糌粑生意。因为去西藏一路,大都是三、四千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区,气压低,大米之类很难做熟,所以大家也就入乡随俗,以方便携带和进食的糌粑(即炒面)为主食。于是这些专业户就将各种粮食加工成炒面,有小麦的,有青稞的,有燕麦的、玉米的,甚至还把牛肉加工到糌粑里,既增加了营养,又使糌粑的口味好吃了许多,从而深受马帮们的欢迎。而四方街出现了许多家酥油专业户,他们既从民间收购酥油,又自己加工零售,生意十分可观。同时,卖蚕豆、豌豆等饲料的专业户也随处可见。

  相应地,古城中的马店也兴旺起来。

  据李瑞泉先生回忆,大研镇北的双善村,成为主要接待藏族马帮的村落,仅那一片地方就有17家旅马店,从业人员40多人。其中著名的“玉龙旅马店”于清代中期就已经开业,随着茶马古道上经济贸易的兴衰而时兴时衰,它先只有位于河西的两间楼房和一个天井的店房,只能容纳三、四十匹骡马和旅客,后来生意越来越红火,又在河东扩建成三方一照壁的院子,马店的接纳能力大大增加,马店主人也发展成为“元德和”大商户。“瑞春旅店”也是一家老店,店主人是赵宗英老人,他带儿子边开店边学藏语,数年后已成为精通藏话的纳西人,发展成自己也有20多匹驮马的马帮商人。不幸的是他的儿子后来在一次进藏经商途中遭土匪袭击中弹身亡,这是后话。

  大研镇里的现云阁也有13家开设旅马店的,从业人员约30人。他们大多以空房和走廊作为火塘,由旅客围火塘做饭住宿,天井就作为拴马场。

  而在大理行商落脚最多的“建洛阁”,盛传着开店经验丰富的女店主阿余命妈的故事。据说阿余命妈能说藏话、白族话、汉话和纳西话,而且说得都还比较好;她接待人诚恳、热情,能体贴马帮困难,收取的店钱比较低,开水、盥洗水早晚都不缺;而且她对大研镇的商铺、商情都较熟悉,马帮托她采买东西,经常能帮助带去看货,一看就是三、四家,能保证买主挑选买到价廉物美的货,托她卖货也能通知买主到店看货还价。由于她能说多种语言,能够尽心为买主选好货,为卖主选好顾客,这样年久日深,阿余命妈就成为马帮交易的实际中介人,经纪费也只求随意赠与,不曾开口要价,因此,她在行商中的信誉日增,住店马帮也愈来愈多,她的生意也越来越好。

  另外,大研镇兴仁街也有10来家旅马店,从业人员近20人。其中“老龚店”的规模较大,落脚的行商也较多,住这里的大多为四川盐源、盐边、木里的马帮商人。这里还有一家藏族商人阿吉庆开设的“吉庆店”。阿吉庆原是来丽江做生意的马帮商人,赚钱后就在丽江建了一院新房,用来边开店边做生意,后来也就成为在丽江落籍的藏族店主人。在漫长的时日中,许多外地马帮商人就这样在丽江安家落户,一直居住到现在。现在赵应仙家紧隔壁,就是一家藏族人,他们在丽江生活的时日与赵家差不多一样长。

  在丽江直通永胜的梓里一线,直通中甸、宁蒗的白沙一线,直通鹤庆的木家桥一线,都有难以计数的旅马店,丽江大研镇只不过是一个中心而已。

  在大研镇,马帮和店家之间形成了约定俗成的规矩。藏族马帮一来,所驮运的货物一概先交给店主(藏语称“乃聪”)照管,由店主介绍出售,老板(聪本)只作成盘(成交)的决策人,要买进驮走的货物,也是由店主一手操办。不论卖出与买进,店主都按照成交的货款数字收取一定的佣金(藏语称之为“八赠”),所以,开设马店是一桩收益较大的买卖。但店主所要负的责任也较大:首先他(她)要保证货款如数收清;其次要懂得鉴别货品的真伪,保证买进好货;再其次还要能够合理配搭主次品,比如买进十驮普洱茶,就要搭上最少一驮原山茶(勐库一带出产的老叶子茶),因为原山茶是普洱茶中的道地货,醇香味浓,活佛、高僧、贵族都爱饮用,所以就特别的珍贵。另外,在藏族马帮商人前来投宿的那天,店主人要以大瓶酒、大块肉和鸡蛋面条热情款待,包括赶马人(藏语叫“腊督”)以及打杂人也都全数一起招待,痛痛快快吃上一顿,第二天以后就各自吃自己备的糌粑和酥油茶。在做生意期间,除决策的大老板、二老板外,其他人就到附近的山坡、坟坝放牲口打野。店里的睡床,一律不搭高铺(马帮在野外睡地上惯了),就在楼板上和地板上歇息,但床边都烧有火塘,以便赶马人盘腿坐在床边念经、喝酒,或以酥油茶下糌粑吃。

  店主人还要特别留意藏族马帮起程回去那天,切不可打扫他们的住房和睡床。马帮们认为扫地出门是不吉利的,店家必须严格遵守这一规矩。临行的时候,马帮们要在大门口烧起天香,出门动步时,要一面念经,一面起程。他们下次再来时,一般也就来到原店,宾至如归。倘若店主不守规矩,客人走后马上就扫地收床,马帮们知道了,下次就不再来住此店了,如果在路上遇到了不吉利的事情,他们甚至还会来找店主人算帐。就像赵应仙这样住在家里的人,出门的那天,家里也是不兴扫地的。

  随着马帮运输业的兴盛,与马帮有关的行业也发达起来。

  由于丽江的铜器深受藏族和其他民族的欢迎,丽江就出现了一条铜匠街──金鑫街,专门制造各种铜器,如锅、勺、盆、火锅和著名的“丽锁”(丽江铜锁)等等,每天叮叮当当响个不停。即使在今天,这些铜器仍然很受当地人和外地游客的欢迎,摆满了四方街,琳琅满目,连国外的游客都非常感兴趣。不过,现在那些铜器是邻近的鹤庆人搞的。丽江纳西人的铜和铜匠早在大跃进年代就没有了──丽江人太过老实,在大跃进中把所有的铜器全交了出去大炼钢铁,连门上的铜门扣都扭下来交出去,结果什么都没剩下,被一锅炼掉了。

  在今天的丽江街头,也还可以看到不少的缝纫铺和制鞋店,那也是祖祖辈辈就传下来的,当时马帮需要的各种皮制马具以及人穿戴的藏服藏靴等等就由这些店铺生产出来。

  他们中间,有一位很著名的回族皮革师傅马鹤仙。马鹤仙祖籍在四川西昌,他家世世代代都以制作皮革为业,他在1927年时落籍到丽江,将家传的不少加工皮革的绝技带到了丽江。马鹤仙能熟练地制作一种红、绿颜色的羊皮和红色牛皮,还会火熏牛皮的技术,他还能用自己鞣制的皮革制作马龙套和藏族最为喜爱的腰带钱包等等。他染制皮革用的是五倍子、苏木、纯菜籽油等植物原料,染出的皮革色彩鲜艳,不易褪色,所以很受大家的欢迎。他染制的皮革除在当地使用外,也随着茶马古道远销到西藏、尼泊尔、印度等地。在这条路上经商的李达三、李立三、杨修、李光全等人的马帮每年都将马师傅的红绿羊皮运销藏族地区。也有尼泊尔商人和藏商直接找他定货,而且每年都愿意预付数目可观的定金。由于红绿羊皮既漂亮好看又结实耐用,在藏区就声名远扬,藏商将马鹤仙称之为“三朵颂露公美柔”,意思是丽江红绿羊皮生产者。

  当然了,只要马帮需要什么,那时的丽江都有了相应的行业,像打制马掌马钉,缝制马垫、马绨,做皮条等等,应有尽有,几乎大部分的丽江人都在从事与马帮有关的劳作,即使是家庭主妇,也会在家里养上一两匹母马,与毛驴交配,以便生养小骡子出售,或养大了就由家里男人赶着上路。茶马古道的兴盛为丽江人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历来就有名的一年两度的丽江骡马大会更是热闹非凡,尤其是7月骡马会特别的熙攘活跃,每次会期都有几千头,甚至上万头骡马上市,交易额达300多万元。据丽江《商业劝工会纪念碑》载,骡马会时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商贩“担者、背者、捆载者,络绎如期至,则见蜀锦、杭绫、苏罗、滇缎星罗云屯,嘈嘈然杂以金钱声,算珠声,商场之交易也。”其中还有“雕文刻镂、光怪陆离,见之而增精巧力者”的工艺品。会中还设有“音乐场,花木场,演剧场,牛羊场,饮食场”等等,真可谓:“南北东西财输百千万亿,金融活泼,生级斯舒”。

  近几年我到过丽江的骡马会,那场面的确壮观,来自全省甚至外省的骡马和骡马贩子以及前来选购骡马的人挤满了一条路和一大片山坡,县里专门在城南建了一个骡马市场。不过,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丽江的骡马交易已大不如前,一匹上好的骡子只卖到二、三千元人民币,还很难卖出去,而在前些年卖到上万元的都有。在赵应仙他们赶马帮的年代里,一匹可作头骡的好骡子要值一百七、八十元半开银元,一般的也要100多元,是一个像赵应仙这样的马锅头一年的工钱,换句话说,是一个普通家庭差不多半年的生活费。这可不是个小数目。

  抗日战争时期的丽江城,大概正处于它在历史上最为辉煌、最为热闹繁忙的一个阶段。现在的人们已很难想见当时的景象。只有一些老人还记得那时的情景,也有些学者文人用文字记下了一些当时的情况,奥地利裔的美国学者和探险家洛克先生还用他的相机拍下了几个画面。当然,许多当年的痕迹意外地遗留了下来,那曾做过店铺的木板房屋,那被无数马帮踩踏得光滑鉴人的石板路,古城那奇特的放射形格局,最近几年才开始萧条的骡马会,使南宫28在今天来想见那一番光景还不至于太困难。

  古城西北三、四公里处的束河村当年更出了许多“藏客”。这里的人们过去大多从事皮匠手工业,他们一度纷纷进入大量需要皮革加工的藏区,散布在西藏的各个角落,以一针一线起家,然后赶起马帮、开起商号,于是“束河街”成了茶马道上一个重要驿站和集市。现在,它仍保存着石板路、古老的石桥、寺庙和较整齐的店铺,几乎就是丽江大研古城的一个缩影。

  优雅而又较完好地保存了古风的丽江古城,至今仍然是许多游子心目中的理想境地。她之所以具有那种别的地方都已经缺乏的怀旧情调,大概跟已经消失的马帮有着某种深在的联系。

南宫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