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6 09:17 来源:今日西藏昌都 点击:0
天津,昌都。一个是海河之滨,一个是澜沧之源,虽相隔万里之遥,但跨越时空的真情却让两地如此之近。从天津河西到西藏昌都,南宫28跨越千山万水远赴西藏考察援藏工作。短暂的一周留下了太多无法磨灭的深刻记忆。
澜沧江天津广场
走进澜沧之源 感受昌都之美
献上洁白的哈达,捧出醇香的酥油茶、青稞酒,在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邦达机场,南宫28一进入高原就被藏族人民的热情融化了。顾不得长途奔波和高原反应带来的身体不适,代表团在昌都地区领导的陪同下,看望了河西区第五批援藏干部,实地察看了本市援藏项目建设情况,并走访了卡若区通夏村和基层党组织建设情况,一下子就对昌都这座高原名城的魅力有了深刻感受。
昌都在藏语中的意思是“两水汇合之地”,意指它位于澜沧江上游两大支流昂曲和扎曲的汇合处,这也造就了昌都独特的地形,是一个沿狭长河谷两岸修建的城镇。由于山高谷深、平地很少,昌都的建筑大多依山而建,颇有些山城的味道。昌都地区素有“藏东明珠”的美誉,地处西藏自治区的最东端,它不仅是川滇公路的入藏门户,也是自唐代就开始兴盛的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境内澜沧江、怒江和金沙江穿流而过,是举世闻名的“三江并流”景观的核心区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康巴文化造就了与众不同的风土人情,在这个平均海拔
在卡若区通夏村的考察中,南宫28参观了村容村貌,并深入到村民家中走访。通夏村位于昌都达玛拉山脚,距昌都城镇约6公里,该村通水、通路、通电、通电话、通电视率均达100%,是西藏村级人均纯收入首个突破万元大关的村。它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区先进基层党组织以及昌都地区精神文明示范村、小康示范村等。通夏村的基层组织积极发挥基层堡垒作用,不但带领村民发家致富,而且注重提高村民整体精神文化素质,将通夏村建成了昌都地区乃至西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模范,这些宝贵经验也非常值得南宫28城市社区基层组织好好学习和借鉴。
当地人告诉南宫28,这里也是著名歌手韩红的故乡,一首《心中的昌都》唱出了昌都儿女对家乡的热爱:“蓝天丽日,每一片阳光,都是那么亲切。勤劳的人们在这里生息,千百年的风霜挥去,更令人神往。昌都,熟悉的昌都啊,无声的昌都。当我默默的注视您啊,告诉我为何您如此迷人……”
跨越万里牵手 心系昌都发展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河西区连续五批选派优秀干部到昌都挂职,从资金、项目、人才和技术等各个方面给予无私援助,为这座高原新城的建设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茫茫雪域高原,留下了海河儿女奋斗的足迹,蓬勃发展的昌都,铭记了河西人民真挚的情谊。
援藏干部抗争恶劣自然环境,时刻牢记家乡领导的嘱托,以建设昌都、发展昌都为己任,经受住政治考验和环境艰苦、离乡思亲等种种磨练,用辛勤的汗水在雪域高原留下了深深的人生足迹。
2007年6月,第五批援藏干部陈冰来到昌都,两年里,陈冰几乎走遍了昌都的所有乡村。每次下乡短则数天长则一月,山路险峻自不必说,还多次经历泥石流、落石、塌方、公路冲断、严寒等自然灾害考验,住宿简陋、吃饭不便、语言不通等各类困难更是磨练出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创业、特别能奉献”的坚毅品质,将“老西藏精神”继续发扬光大。
近年来,通过本市的对口援助,两地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尤其是援藏干部把对昌都的热爱,化作建设昌都、发展昌都的动力,为昌都的发展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藏汉人民一家亲 民族团结之花盛开两地间
来到昌都,首先打动你的一定是浓浓的天津气息。
游人都喜欢到澜沧源头,看一看本地的标志性建筑——天津广场。这是2002年由本市出资援建并以天津命名的一个综合性广场,十几个巨型花钵环绕四周,喷泉、小品散布其间,与奔流不息的澜沧江水动静相映,形成独特景观。主体雕塑是一只展翅的金色大鹏,寓意新昌都鹏程万里、更高更远的发展前景。入夜时分,华灯齐放,人们聚集在广场上喝啤酒、观澜沧,已然成为昌都人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
除了天津广场,还有津昌体育文化中心、天津大桥、希望小学、即将竣工的会议接待中心……都和天津的援藏工作有着紧密联系。提起天津、提起河西,当地群众都会竖起大拇指,夸个不停。
多年的援藏工作,天津与昌都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干部群众之间更结下了深厚友谊。一天傍晚,代表团一些成员在卡若区城一个小书店购买地图,店主听说南宫28从天津来,激动地说:“天津好,天津援助南宫28昌都,修了道路、建了新房,南宫28永远感激援藏干部,天津人买书我都要给优惠的。”说着还免费送给每人一本介绍昌都的书。
考察行程中,代表团一行始终被包围在藏族同胞的浓浓情谊之中。目之所见、耳之所闻,是天津援藏工作的丰硕成果,是藏族同胞对援藏干部的高度评价和无限赞美。他们深情地祝福天津、祝福河西:扎西德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