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3 12:39 来源:昌都报 点击:0
“你看咱们这院子大吧,”昌都水文水资源勘测大队罗小和指着四周介绍道,“2000年南宫28做建筑规划的时候,2700多平方米的绿化面积是当时昌都所有单位里最大的,充分体现了地委、行署对南宫28水文工作的关心和支持。”1953年,为了更好地观测水量,刚成立不久的昌都水文站便从澜沧江源头——扎曲、昂曲交汇处(今天津广场)搬迁到了现在的偏下游位置,从此再未变动过。一晃将60年过去,一代代水文工作者在这个院内历经土坯房、砖瓦房和单元楼时代,始终默默而坚定地测量着流经的每
历经近60年的建设与发展,昌都水文水资源勘测大队已由1952年的仅仅两个监测断面发展至目前包括昌都、嘉玉桥、扎曲、类乌齐、烟多、洛隆水文站在内的6个国家基本水文站,以及昌都水环境检测分中心,其中昌都、嘉玉桥水文站为中央报汛站,职工由最初的7、8人扩充到现在的32人,其中工程师10人,助理工程师8人,技师2人,各种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63%,所开展的项目也由原来单一的水量监测扩展到今天的地形测量、工程测量、水文分析计算、水质监测、水环境评价、水资源调查评价、水环境保护等内容,为昌都地区的水利水电、城市防洪、农业灌溉、人畜饮水、水土保持、水资源规划、水资源保护等工程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水文工作是一种间接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不会产生直接作用,很多人都不明白南宫28是干啥的,但无论修桥盖房,还是兴建水库电站,都离不开南宫28提供的水文资料。”在场资历最老的水文站员工加永多吉说。
加永多吉今年57岁,1972年到昌都水文站参加工作,他告诉记者一个从前辈口中听来的故事:50年代时昌都准备修建西藏第一个水电站,然而工程上马后由于缺乏水文资料,对澜沧江汛情了解不足,整个工地被突发的洪水全部冲走,此后一直拖到60年代昌都才建成第一个水电站。
谈起水文站近几十年的发展,加永多吉记忆非常深刻。他说,当年工作人员要冒着生命危险,坐着木船划到江心当中,然后趴在船舷上,将测量仪器伸入河底进行水量监测。尽管专门从四川聘请了船工,还是发生过翻船事故,所幸没造成人员伤亡。“那时候也是年轻胆子大,要换成是今天,说什么我也不会坐船过去了。”临近退休的加永多吉一直感叹自己当年的运气好。
改革开放后,昌都水文工作的设备、设施和工作环境也随同时代的进步而一同改善。80年代初,国家投资16万元为昌都水文站兴建了水文缆道,随后又从半自动监测发展到现在的电脑全自动监测,自计井可以自动记录断面每一分钟的流量和水位高低,大家再也不用经历刺激的“江心游”了。目前昌都水文水资源勘测大队下属的6个基本水文站中,已有5个用上了缆道。
对于1991年参加工作的罗小和队长来说,印象最深的还是水文工作者生活环境的改善。当时他被分配到位于洛隆县怒江边上的嘉玉桥水文站一呆就是5年,饱受孤独寂寞之苦,从昌都发一封电报过去要半个月才能收到,平时一天见不到一辆汽车经过,晚上无聊了就对着墙壁说话。而且工作也相当折磨人,进入怒江汛期后,水文站要实行24小时值班,每过一个小时就进行一次人工测流,常常累得人寝食难安。即使调回昌都水文站后,住的也是仅仅
如今,水文水资源勘测大队的日常主要工作是为昌都装机容量最大的金河电站提供水文数据,并将每天上午8点和晚上8点的各断面水文数据上报自治区水利局和国家防总,此外便是为昌都重大工程和突发灾害提供决策依据:金河电站截流时,他们提供的洪水预报误差只有
(昌都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