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3 13:43 来源:昌都报 点击:0
类乌齐县加大医疗体制改革力度,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卫生工作的新路子,切实以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为契机,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基层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农牧民经济负担明显减轻,“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状况得到明显缓解,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
一、合作医疗管理进一步规范,服务水平整体提升
自2004年,类乌齐县农牧区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开展以来,群众参合率逐年攀升,报销比例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农牧民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医疗费用报销封顶线由原来的8000元调整为25000元。2013年,进一步完善新型农牧民合作医疗管理,实行报销费用即时结算的“一站式”医疗报销程序。农牧民参合率100%,筹资人数45492人,家庭账户核销679.3万元。 1-9月份,大病统筹报销2255人,报销支出834.7万元。农牧区“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了解决,医疗负担进一步减轻。
二、妇幼计生工作扎实推进,优生优育政策落到实处
全年完成“一孩双女”扶助网络统计592人 ,新增9人,发放扶助资金55.968万元;完成独生子女伤残死亡”特扶对象网络统计20人,发放2012年特扶资金2.91万元。办理准生证61人,独生子女证35人,申请准生批复60人。开展宣传10次,免费发放各种常用药及避孕药具29种,折合人民币18000元,受益人达6890人;发放计生宣传7种3000册(份、张、幅)。发放儿童营养包11279人份,完成两癌筛查4345人,筛查出疑似宫颈癌2人,乳腺癌1人。县妇幼保健产妇数1200人,住院分娩180人,住院分娩率80%;新法接生率达100%。
三、疾控工作成效明显,群众健康有了新保障
疾控中心联系防治工作实际,对各乡镇医生及部分村医进行综合培训12期,参加人数达320余人次。9种常规疫苗的接种率均达全国的平均水平。全年新发结核病人119人,涂阳病人16人,全程督导服药100%。同时加强艾滋病、结核病等知识宣传,对县城内娱乐场所实施长效监督,不定期进行消毒,对所有娱乐场所从业人员进行艾滋病清血检查,检出阳性率0。
四、医疗工作得到快速发展,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自2009年以来,通过上级业务部门的调训指导和援藏专业技术人员带来的先进管理经验和医疗技术,县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服务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始终把服务好、医德好、质量好的“三好一满意”活动贯穿于日常医疗服务中,切实让群众满意。全年县级医院门诊28800人次,其中急诊2500人次。完成住院治疗2255人次,治愈率95%,开展住院手术140人次,抢救危重病人480人次,抢救成功率98%。筛查“先心病患者”5345人次,为全县僧尼免费体检961人。县卫生服务中心的收入大幅度提升,从2010年的200余万元上升到2012年的700余万元。
五、卫生监督力度不断加强,食品安全有了基本保障
年初与10个乡镇人民政府和17所学校签订了《类乌齐县食品安全工作责任书》。全年,共办理证件216件,体检人数111人,出动执法人员20余人次,检查涉药单位7家,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用药安全。对餐饮服务人员、乡镇卫生院进行食品药品知识培训2期,参训人数120人次。还对辖区内各餐饮店实行量化评分,有效地保障了全县食品药品的绝对安全。
六、卫生受援进一步加大,人员业务水平整体提升
自开展对口援藏工作以来,重庆市高度重视类乌齐县卫生援藏工作,并结合实际,给予了人力、物力、财力、技术等方面的援助。截止到目前,重庆市卫生局援助资金500余万元,技术援助28人次,以脱产、挂职等各种方式为该县培训卫生专技人员11人。为类乌齐培养了一批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卫生专业技术骨干。
七、卫生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辐射功能得到加强
“十二五”期间,国家共投入2000余万元,完成县住院医技楼、食品药品监督所、地方病防治所以及10个乡(镇)卫生院的建设。同时,完成82个村级卫生室医用设备的配置,极大地改善了基层医疗卫生的基本条件,形成以县卫生服务中心为辐射点,乡、村卫生院(室)为分支的立体服务网络体系,辐射功能得到不断加强,方便了农牧民群众的就近就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