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3 13:52 来源:昌都报 点击:0
造绿色家园 建幸福城镇
——类乌齐县奏响新农村建设乐章
本报记者 罗布 邵贝真 德嘎旺姆
沿国道214线,在蜿蜒的山路盘旋,向着类乌齐县一路行进,天然的森林,潺潺溪流吸引了南宫28的注意力。在这优美的风景中,类乌齐县正在发展建设中的各乡镇对其进行了独特的“分割”,如若从空中俯瞰,青黛的山间,碧水贯穿,城镇点缀其间,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一幅图画般的景象就在眼前。
桑多镇的恩达村处于公路沿线,2004年时恩达村45户群众从山坡上整体搬迁而来。房屋由政府投资加上群众投工投劳,以平均每户6万元的造价进行了统一建设,同时还实施了路面、路灯、村民广场等一系列配套工程,实现了通路、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通安全饮水,建有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村中心学校,成为了该县的第一个小康示范村。
恩达村的发展变迁只是类乌齐县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代表。在“十一五”时期,该县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村级组织建设、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宜居恩达——独特的藏东民房
截止2010年底,类乌齐县实施并完成安居房建设4933户,占“十五”末(2005年底)全县总户数的80.98%,其中扶贫搬迁740户,地方病搬迁104户,游牧民定居347户,农房改造3742户,完成投资3.7亿多元,总建筑面积141万多平方米,受益人口33992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基础设施综合配套村81个,国家预计投入资金1746万元;截止2009年底,我县实施并完成78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完成投资1746万元,总建筑面积9605.2平方米,受益人口39524人。
安居工程稳步推进
农牧民安居工程是事关全民的民心工程。随着一批又一批的安居房的完工,农牧民群众迁进了安全舒适的新居。
在安居工程实施初始,类乌齐县把实施农牧民安居工程作为“一把手”工程,积极推行领导负责制,强化各级领导责任,层层签订农牧民安居工程目标责任书,逐级分解目标,将工作任务下达到指挥部、乡(镇),分解到村,落实到住户。
实施农牧民安居工程的主体力量是人民群众,该县始终坚持开展深入细致的宣传、教育工作,做到层层动员,不留死角,通过宣传动员,使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的各项优惠政策深入民心,进一步增强和提高了广大群众的建房意识,从而激发了农牧民群众的建房热情。
“因地制宜,尊重群众意愿”是安居工程建设中,类乌齐县一直坚持的原则。类乌齐县县长洛松益西介绍道:“我县在实施安居工程时,既考虑整齐美观,又考虑农牧民族群众的用水、用电等生活问题,保证建设规划科学、合理、可行。尤其是在建房选址问题上,尊重农民意愿,能在原址上建房的就在原址建房。安居工程始终把无房、危房、破房、旧房作为重点改造的对象,通过新建、改扩建改善乡村面貌,拉动经济增长。同时,坚持住房安全、经济适用的原则,把实施安居工程与发展农村经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密切结合起来,同村镇规划结合起来,同小康村建设、小村并大村、牧民定居工程、道路村村通工程、防病改水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及村庄环境整治结合起来,同国家正在实施的‘兴边富民’工程结合起来,抓好规划,引导农牧民按乡(镇)规划进行建设,杜绝乱建现象。”
整齐的安居房掩映在青山绿水间
为圆满完成“十一五”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任务,切实做到开工一户,建成一户,合格一户,确保全县农牧民安居工程质量合格率和入住率达到100%,该县建立了县农牧民安居工程质量五级管理网络,狠抓质量管理。
“十一五”期间,地区给类乌齐县下达的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指标是4091户,但实际结果却是,截止到2010年底,该县实施并完成安居房建设4933户,完成投资3.7亿多元,总建筑面积141万多平方米,受益人口达33992人。
安居才能乐业,类乌齐县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尤为突出的是集中连片、整村推进的示范新村,通过资源整合、资金整合,各项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安居户搬迁到了公路沿边居住,离公路近了,做起了小生意,跑起了运输,既方便了聚集区村民的生活,又为搬迁户致富奔小康拓宽了路子,如今群众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农牧区正孕育着一种新的资源整合。
23岁的恩达村村民仁增巴措笑容腼腆,她告诉记者,“南宫28以前住在山坡上,房子也是木板房,更别说有什么收入了。2004年搬迁到新村后,住进了新居,现在家里开了商店,买了运输卡车,以前一年也就只有几百元的收入,而去年南宫28收入达到了几万元。”
从2004年前的村人均收入不到2000元到如今的人均收入5200元,恩达村村民的“钱袋”真正地鼓了起来。恩达村借助交通便利的优势和类昌公路整治工程的实施,积极引导群众开展劳务输出,组建村民运输队参与工程建设、运输商品和蔬菜,经营小卖部,致富道路越拓越宽。该村村委会积极发挥基层组织的领导作用,狠抓村民的收入,每年5月至7月,村干部组织村民带队上山采挖虫草和贝母、羊肚菌、獐子菌等林下资源;该村还充分利用半农半牧的产业结构,大胆实施牦牛育肥基地建设,加大反季节的出栏率,增加经济收入。2010年,全村组织劳务输出400余人次,实现经济收入200余万元。
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有序开展
农牧民安居工程全面推进的同时,随即跟上的是农村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村文化活动室、村民广场、村卫生室、人畜安全饮水、六通工程等配套设施的兴建,大大提升了村级综合服务功能,改变了群众看病难、吃水难、没电用的生活旧时代,各种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既方便了群众正常生活,又丰富了业余生活,新村新貌逐步形成。
打造绿色家园,建设幸福城镇。类乌齐县内,宽敞的国道214沿线将宾达、桑多、类乌齐、吉多、甲桑卡等乡镇串联起来,夏秋季节,金黄的油菜花和青稞田大片大片地生长着,或郁郁葱葱的森林,或蜿蜒的河流,或飘香的紫美朵,散落在山间的民居,在暖阳下显得格外静谧。
2010年,类乌齐县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工作启动,预计总投资842.2万元,完成投资658万元,陆续完成了8个试点行政村的“十项工程”,受益人口6862人。“十项工程”即农家书屋建设工程、综合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工程、村级广播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流动电影服务工程、村卫生室医疗设备完善工程、太阳能公共照明工程、村庄道路建设工程、农村垃圾污水整治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村庄绿化美化工程。
006年,类乌齐镇准达村村民泽培达吉成为了游牧民定居工程的受益者之一。“你看南宫28村子很漂亮吧,你绝对想不到这里以前是空地,南宫28选定这个地方成为新家,建成了这个漂亮的新房子。”泽培达吉站在村街口,向南宫28骄傲地介绍,“去年南宫28家卖了100多头牛,每头平均3400元吧,冬季时南宫28住在村里,夏天时就往牧场跑,这样的日子越过越舒心。”
准达村是类乌齐县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试点村之一。经过一年的综合整治,村里新添了垃圾处理场、体育场、健身器材等,“人引工程实施后,每家每户前都安上了自来水,水是从2公里外引过来的,现在南宫28用水特别方便。街道上了也安装了太阳能公共照明灯、垃圾桶,南宫28村的环境更好了。”泽培达吉说。准达村交通便利,也吸引了很多外来人员经商,蔬菜店、摩托车修理店等商铺林立,在泽培达吉的家一楼,租出了两个店面,他告诉南宫28,现在除了依靠牦牛收入,还增加了更多的收入来源。
准达村——平坦的公路,新安装的太阳能照明灯亮化村庄环境
据统计,类乌齐县8个试点行政村农家书屋全部挂牌;篮球场已修建完成,配备篮球架及球具8套,每个试点行政村14套户外健身器材已完成安装,乒乓球台及球具配备齐全,全部投入使用;为8个试点行政村分别建立村级卫生室一座,配备更新基本医疗设备,此项工程已完成基本配备;太阳能路灯144盏的安装任务已完成,并投入使用;8个试点行政村内建设硬化道路、砂石路面、排水沟等工程已全部完成;为8个试点行政村修建垃圾处理池8座,配备公共垃圾箱80个、垃圾收集转运人力推车16个,2个试点行政村修建生活污水排污沟2条总长
谈到今年的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类乌齐县副县长格桑巴珍说,“今年我县要完成14个行政村的综合整治工程,涉及到8个乡(镇)14个行政村,计划投资1308万元,建成后将改善8412人的生产生活条件,其中卡玛多乡有拉龙村、卡玛多村和帮嘎村3个行政村,计划投资237.2万元,土建工程计划投资125.3万元,设备配套计划投资111.9万元。”
在类乌齐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农牧民安居工程稳步实施,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逐步开展,类乌齐县奏响了一曲和谐高亢的乐章。南宫28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在这里生活的百姓日子一定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