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3 14:00 来源:昌都报 点击:0
位于西藏东北部的类乌齐,藏语意为 “大山”。其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光,被世人称之为“藏东小瑞士”。60年来,发展的春风沐浴着大山脚下这片神奇的土地,开放的号角在美丽的藏东大地响起了时代的强音。沧海桑田,巍巍大山见证着藏东小瑞士60年的风雨历程……
人民致富奔小康
退休老干部朗色如今住的是一套200多平米的退休房,每天和老同志聚聚会,在家养养花,日子过得非常惬意。“60年前,哪家要是有一间土坯房,已是非常幸福的事了,吃的、用的都是凭票购买,大米、白面几乎吃不到,哪像如今,想吃什么市场上都有,想买什么走进商场就能买到。”2006年实施农牧民安居工程以来,农牧区的水、电、路、邮、广播电视、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不断完善,2万余农牧民用上了安全饮用水,2万多农牧民用上了电,农牧区通电率达到55.3%,农牧民人口饮水率达到78.61%。3千多户、2万多名农牧民已住进了安全舒适的房屋,汽车、摩托车、彩电、冰箱、电话、电脑等进入寻常百姓家。60年来,随着国家在政策、资金向农牧区倾斜,农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2009年,类乌齐县地方生产总值达46820万元,比1960年的232.5万元;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21.96亿元,比1990年的4.1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3800元。
交通能源建设换新颜
“解放前,类乌齐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到处是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广大农牧民群众过着日出放牧,日落归牧的原始游牧生活,一切运输靠人背畜驮,交通十分落后。”年过花甲的泽旺老人回忆道。
如今,国道317、214线穿境而过,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852.086公里,10个乡(镇)均已通车,97%的行政村通了公路。全县拥有各类运营车辆652辆,载重量3200多吨,全县公路运输完成客运量3.9万人次;旅客周转量1794万人公里;完成货运量4.1万吨;货物周转量3362万吨公里。能源建设逐步推进,已建成水电站7座,总装机容量3080万千瓦。
教育卫生大发展
“在实行政教合一制度的年代里,寺庙是文化传播地(相当于现在的学校),只有少数贵族子女才能到寺庙接受教育,农牧民子女不能上学,我刚参加工作时全县没有一所现代意义的学校,小学只有17个学生。”从事教育工作30多年的教师布博回忆道。60年来,类乌齐教育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1951年类乌齐县第一所小学建立,仅有3名教师17名学生;到2010年,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数量达到31所,其中普通中学1所,小学30所,小学适龄儿童和少年入学率分别达98.4%、92.9%,小学在校生5382人,初中在校生2294人。
“那时教师平均月工资20元左右,全年教育经费十余万元。”布博说。到2009年底,县财政对教育投入达200多万元,全年教育经费为5988万元;正式教师最低月工资约3000多元。
同时,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广大农牧民“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每年可享受国家医疗经费补贴。特别是国家和对口援藏省市的共同帮助下,类乌齐先后建立了县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大楼、住院大楼、传染病科建设项目和县疾控中心大楼以及9个乡镇卫生院,并配置了相应的医疗硬件设施,有效解决了农牧民看病难问题。
文化广电大繁荣
改革开放以前,类乌齐文化事业几乎是一片空白,老百姓看电视、听广播想都不敢想,信息来源非常闭塞。
近年来,类乌齐县基层文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到2009年,县电视台机房及数字电视改造顺利完工并交付使用,全县已建成乡镇广播电视站9座、行政村广播电视站95座、自然村广播电视站33座,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均达到90%以上。
“以前不知道啥是电视,总觉得那是城里人的奢侈品,没想到现在我家也会有电视,还不止一台。”类乌齐县恩达乡西热自豪地说。
目前,全县拥有集文化、体育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文化活动中心1个、县新华书店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个、农家书屋8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心1个、县电影站1个、乡镇电影放映队6个,年电影放映26万多人次,90%以上的行政村每月都可以看上电影。
丰碑巍峨颂盛世,三江浩渺绘宏图。历经60年不平凡的岁月,今天的类乌齐,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局势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