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3 14:00 来源:昌都报 点击:0
60年栉风沐雨,60年春华秋实。60年间,八宿县各族干部群众在党的领导下,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抓发展,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实现了几十年跨越式发展的历史。自和平解放以来,八宿历届县委、县府团结带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各个历史时期关于西藏发展稳定的方针政策,紧紧围绕工作中心,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保持稳定,推动发展,确保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态势。1959年—1965年,当时的八宿仍然是一穷二白、百业待举,经济以农牧业生产为主,个别经济在商贸上只有少量的商品交换,多数是简单的物与物的交换。1959年,粮食总产量为424余万斤,亩产仅为120斤。1965年,粮食总产量为916余万斤,亩产199斤。
全县经济从封闭式转向开放式、从供给型转向经营型的“两个转变”。八宿逐步走上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经济、社会、人民生活水平、城乡面貌等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广大群众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2009年,全县地方生产总值达到31200万元,与1959年的6800万元相比增长了近3.6倍。工业总产值达到62万元,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财政收入达到1166万元,比2000年财政收入129万元增长了8倍之多。2008年,乡镇企业产值达到了1209.83万元,民族手工业产值达到了196.42万元,多种经营收入达到了2953.1万元。
民生大力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和平解放后,八宿县委、县府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人力、财力、物力集中到解决民生问题上,推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
60年间,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医疗卫生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至2009年,八宿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358.19元与1995年的705.6元相比,增长了2652.59元。旧八宿没有一座学校,农牧民群众处于愚昧落后状态。如今,全县基础教育成果明显,“普九验收”顺利通过,扫盲目标全面实现。60年前,群众无家可归、无药可救,如今,全县农牧民群众衣食有了可靠来源,生活有了坚强保障。2008年,全县14个乡镇109个村委会均参加了医疗合作管理,覆盖率 达 到 了100%。 “西新工程”、“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
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八宿县坚持“规划先行、因势利导、整体推进、协调发展”的发展方针,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目标,建立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长效机制,促进了先进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形成了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2008年,八宿县先后投资1806.38万元用于1450户6635人的安居工程建设和42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配套设施建设,并完成通村公路建设15条184余公里,顺利启动并完成了1313户沼气工程建设。截至1999年,八宿县公路总通车里程已达575公里,其中:国道293公里,省道100公里,县道173公里。
四通八达的公路建设、宽敞舒适的安居房建设和遍布各个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变了农奴制社会肩背畜驮、无处藏身、一无所有的状况,让广大农牧民群众逐渐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阳光雨露滋润了默默奉献着的每个人的心灵,一系列党的方针政策措施的实施,深化了改革,扩大了开放,加快了发展,改善了民生,让广大农牧民群众在康庄大道上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