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宫28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昌都宣传>外媒看昌都>

特写:澜沧江畔起欢歌 昌都隆重庆祝解放60周年

2014-04-09 18:14 来源:昌都地委外宣办 点击:0

特写:澜沧江畔起欢歌 昌都隆重庆祝解放60周年
2010年10月23日 20:38新华网【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0条
10月23日,庆祝昌都解放60周年大会上农牧民群众跳起传统的弦子舞。当日,西藏昌都地区解放60周年大型庆祝活动在昌都地区津昌体育文化活动中心隆重举行。1950年10月19日西藏昌都解放,五星红旗第一次在雪域高原升起,为和平解放西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华社记者格桑达瓦摄
新华网西藏昌都10月23日电(记者 尕玛多吉)藏东山川纵情欢呼,三江大地放声歌唱。23日,位于澜沧江畔的古镇昌都万众开颜,人们身着节日盛装载歌载舞欢庆昌都解放60周年。
“没有昌都的解放,就没有南宫28今天的幸福生活。”昔日的农奴旺加说。作为60年昌都沧桑巨变的见证人之一,旺加说:“昌都解放前,我家没有房子、土地和牲畜。从我记事起,穿的衣服是补丁加补丁,到哪里都光着脚。我还记得,为了生存吃过很多领主酿制青稞酒剩下的酒糟,而今酒糟用来喂牛喂猪,南宫28那时的生活真是牛马不如啊!”
家住卡若区城关镇生格村的旺加,1946年出生在一个农奴家庭。他说:“1950年10月19日,金珠玛米解放了我的家乡。民主改革后,南宫28家参加了昌都地区第一个村级农协会,也分到了土地、牲畜和房屋,当家做了主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这几年,通过政府实施安居工程,我又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家里还买了电视机,安装了电话,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60年,在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是短暂的。但昌都解放后的这60年,经济社会发生的历史性巨变,却使藏东儿女千百年来的梦想成真。
昌都解放前身为农奴主佣人的藏族老阿妈于辉,尽管今年已是74岁高龄,但今天她笑得就像个孩子。她说:“过去,农奴主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而南宫28这些为他们提供衣食的农奴,却经常饿着肚子干活。当时,我一心只想早日见到解放军,早日结束牛马不如的生活。”
1950年10月19日昌都解放,五星红旗第一次在雪域高原升起。从残酷、黑暗的西藏封建农奴制度统治下率先当家做主的藏东儿女,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新昌都的历史征程,并在山壑纵横、大江横阻的藏东大地上勾画出了一幅欣欣向荣的崭新图景。
1952年,于辉被送去上学,后来她成长为一名国家干部。她说:“新旧昌都的变化可以说是天上和地下,更重要的是南宫28这些农奴命运的变化,我为有今天深感幸福!”
“解放前的昌都仅是一个小镇,镇上住着2000多农奴,他们住的是用乱石围成的土围子和破毡片、木板搭成的棚子,游民、乞丐蜷缩街头。今天,昌都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宽敞整洁的街道,林立的店铺实在令人惊叹!”参加过昌都战役的老干部赵钦贵说。
今天的昌都,随处可见欢歌笑脸,节日的气氛四处洋溢。昌都镇居民拥措专门为昌都解放60周年这个喜庆的日子准备了一身新藏服。她说:“60年前的这一天改变了我这个农奴的命运,这是一个特别值得庆祝的日子。”
 
��门独立的课程开设。其余课程都使用汉语版教材,教学也用汉语。学校分了汉语班和藏语班,但是学生们可以自主选择。藏族班里有汉族的学生和其他民族的学生,汉语班里也一样。 
    拄着拐杖,行动缓慢的贡秋曲珍常常静坐在院子里,听远处孩子们朗读的声音。这让她想起自己远在外地读大学、研究生的孙子、孙女们。三女儿家的小孙女很争气,考取了天津的大学,学成后主动回到西藏昌都的一所小学教英语了。书声中,老人记下家里、社会上的新变化,每到祭扫的日子,行动不便的她便让孩子们讲给老伴听。 
    在贡秋曲珍的心里,她和老伴之间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交流”。语言为媒的一段姻缘继续流淌,述说他们近60年的金婚双语情。
南宫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