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作为中国铝业公司第五批援藏干部,胡志军踏上了昌都这片有着许多美丽传说的、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
两年以来,他牢记使命,努力克服高寒缺氧、气候变化异常、生活条件艰苦等不利因素,把组织上的信任化为做好援藏工作的动力,视对口援助地——察雅为第二故乡,以忘我的工作热情和扎实高效的工作作风,积极完成从企业员工向援藏干部的转变,主动融入到当地的改革、发展、稳定和各项事业建设中,发扬老西藏精神,创新工作理念,推动了援藏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和援藏项目的全面实施。
心怀远方、主动报名,积极投身新岗位
得知中国铝业公司要在公司内部公开选拔第五批援藏干部的消息后,胡志军十分兴奋,立刻报了名。虽然报名人数很多,但是在笔试、体检、面试、组织考察等环节,胡志军凭着优秀的自身条件脱颖而出。
出发前,胡志军从各种渠道收集信息,了解了许多关于西藏历史、宗教、民俗等方面的知识。临上高原,对于高寒、缺氧和生活艰苦,胡志军都不担心,唯一令他担心的是来到西藏能干什么,干成什么,走的时候又能留下什么。
带着这样的使命感,进藏工作以来,胡志军每周的工作大致是这样安排的:三天下乡,进村入户;两天在县城或市里研讨工作;两天对工作进行总结和休息。
一个月后,胡志军跑遍了察雅县13个乡镇及所属部分村庄,行程达到数千公里。由于山路崎岖,山高谷深,下乡进村的道路非常不好走,从县城到最远的乡,吉普越野车要开上十多个小时,来回一趟至少要两天。有一次连续五天颠簸900多公里下乡检查、督导工作回到县城,胡志军患了严重的感冒——在高原地区工作,小小的感冒有时可能危及生命,但他仍然一边输液一边坚持带班值班。为了不让家人替自己担心,面对关心询问,这一切,他跟家人只字未提。
不畏艰苦,扎根基层,扶贫济困解难事
“不能浮在面上,要深入下去”,这是胡志军对工作的基本认识,也是开展好基层工作的制胜法宝。
新卡乡是胡志军的联系点,该乡道路交通条件极差,还有两个行政村海拔超过4000米,属于典型的“山高、谷深、坡陡、弯多”型道路。“艰苦的环境不是畏缩的借口,既然做出了选择,就必须克服完成”胡志军这样告诉自己。如今,他的足迹基本遍及各村组,不通路的骑马,没马就走路。于是,南宫28就可以看到,春天,他进村视察春耕春播情况;夏天,他深入虫草采集点驻点蹲守;秋天,他走进田间与群众共享丰收的喜悦;冬天,他进到农家嘘寒问暖带去关怀。
这样的走村入户中,胡志军非常注重解决群众面临的实际困难和如何帮助群众致富。看到瓦江村不通电,胡志军从援藏资金中挤出6万元,为他们新牵了电力线路;看到乃帕村群众收入渠道单一,胡志军结合实际,提出了特色种植、养殖发展规划;看到新卡村海拔高,土地产出少,胡志军积极为群众联系务工岗位,并提供技能培训机会。有了这些措施和帮助,群众有了依靠,增添了信心,胡志军也因为自己为基层办了些事而内心充实。他说,在此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对农牧民群众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感同身受的体会到了他们所思所想、所需所盼,也更加坚定了要深入群众的决心。
期间,他还主动与人口多、生产资料少、劳动力少的家庭和一名独居的聋哑老人结成了亲,每月都到他们家串串门、拉拉家常,并带去一些慰问金和基本生活物资。另外,有群众看病住院,他积极帮着联系医院,协调床位,购买营养品;有群众需要办事,他出面帮着出主意想办法,避免走弯路、绕远路;有群众愿意尝试新型农业种植或牧业养殖,他积极提供支持,还帮着解决资金问题,减少他们负担。两年来,个人已累计支出3万余元。
但是,仅靠这种方法无法“治本”,“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予渔”,胡志军把目光放在如何建立长效机制上。他决定首先从提高当地文化水平入手,开始深入各村挨家挨户开展劝学工作,特别是鼓励适龄儿童正常就学。目前,全乡适龄儿童入学率已经达到95%,全乡更是形成了学文化、学知识的浓厚风气。他还把目光投向了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发现当地的青壮年劳动力缺乏就业技能是制约劳务输出的最大问题,他就着手协调人社部门每年在新卡乡举办技能培训。现在,全乡持有驾照的人数突破了150人;半数以上的劳力掌握了建筑技能,正活跃在乡、县、市的各个建筑工地上,年人均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
胸怀全局,放眼长远,为援藏项目竭尽心力
为了确保援藏项目顺利落地实施,胡志军初到高原就明确了三年援藏工作总体思路:坚持“两个倾斜”原则,通过建成一批优质、廉洁、阳光工程,充分发挥项目社会效益,切实造福农牧民群众,不断增强察雅县自我发展能力。
在这样的思路下,2014年几个投资在宗沙乡的项目都是向偏远农牧区倾斜的。宗沙乡海拔4100米,离县城有125公里,是离县城较远、交通落后、群众生活贫困的乡镇之一。有人劝胡志军说,把项目建在偏远地区,不利于宣传公司形象,甚至人家都不知道你们干了些什么。胡志军只是笑笑没有说话,“来援藏不是图虚名、摆样子,而是想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几件实事,让他们真正感觉到党中央和政府的关怀”他这样告诉记者。
胡志军所选的项目和改善民生联系特别紧密。建在拉松村、察姆村的3座水泥桥项目解决了5000多农牧民的出行问题;2处人畜饮水工程项目解决了乡政府、小学及附近村落的饮水问题;拉松村完小餐厅项目解决了130多名教职工及学生的用餐问题。这几个项目共投入资金550万元,是注重效率与效益的援藏项目典范。
为了做好项目,胡志军五次到宗沙乡调研,多次召集受援办、交通局、农牧局、住建局等职能部门和相关村(居)开现场会、专题会,从项目的挑选、申报、确定到实施,每个环节都亲力亲为,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项目竣工后,当地群众见到这个援藏书记,都会真诚地应一声“拉索”(藏语“是”的敬语)。“我只是尽自己职责,没做什么大事,但却让群众满怀感恩,待己如亲人,说明南宫28的群众淳朴、宽厚、值得信任”胡志军感动地说。
如何实现富民兴藏,从“输血”转为“造血”方式,胡志军提出从“产业带动、人才培养“两方面入手。也就是要发挥察雅的资源、气候优势,大力发展矿产资源开发和特色种植产业,使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中国铝业公司对这项建议高度重视,多次派人赴察雅考察、勘探矿产资源,并把开发当地矿产资源列入援藏工作内容中,在当地建设现代农业示范产业园,让更多的群众吃上了新式“水果饭”。在人才培养上,从2013年8月以来,胡志军共组织五批干部到内地考察学习,累计培训干部达113名。使他们通过考察学习,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路,锻炼了能力。
心系高原彰显民族情谊,胡志军说“一次援藏,终生难忘,感谢组织给我这次难得的检验和锻炼的机会,让人生变得更有价值和与众不同”。胡志军表示将继承和发扬老西藏精神,扎根高原,努力工作,为党的事业、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做出更大的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