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19 21:04 来源:西藏日报 点击:0
本报昌都电(记者 曲尼松姆)近年来,江达县乡村夜校积极发挥政策理论宣传、提升群众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职能作用,不断强化党的执政能力,夯实基层组织建设,为实现繁荣、文明、向上、和谐的新江达奠定坚实基础。
政策宣讲的“小喇叭”。充分发挥乡村两级党员活动中心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宣传群众的作用,将党内业务知识、强农支农惠农政策、村务监督管理、社会稳定等作为重点培训内容,发放《强农惠农支农政策汇编手册》等培训教材1100余本,开设学党规党章、学系列讲话、学换届纪律相关课程200余场,受教育群众达4000余人次。
专家聚集的“高钙片”。以乡村“土专家”、村“两委”干部、致富能手、“三老”人员、中心校教师、民族手工业传承人为主导,整合区、市、县三级驻村工作队优势资源,组建夜校师资库。截至目前,乡村夜校入库师资人员达1300余人。
乡村建设的“百科书”。紧扣时代主题,将依法治县、生态文明、美丽乡村建设等内容纳入夜校教学范围,精心编制符合县情、乡情、村情实际的乡土教材400余本,涵盖党建、科技、法律、卫生、文化等十项内容,倡导农牧民党员争当守法、和谐、文明乡村建设的排头兵,培育农牧民群众法治意识、环保意识和稳定意识。
脱贫致富的“助推器”。乡村“土专家”、致富能手积极筹备课程教案,将村级集体经济、农牧业生产技能、手工艺加工等作为教学主要内容,把实用技术培训课堂从室内搬到田间地头、养殖基地、生产一线,采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语言向群众讲解县乡发展形势、经济发展思路、脱贫致富门路,面对面、手把手地传授农牧区实用技术。
迎合时代的“新窗口”。顺应时代发展,注重运用和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站点优势,利用党员活动日、村民会议时间以及农闲时间开设电教式培训课程,组织农牧民群众收看农作物栽培、畜牧业养殖、农牧产品加工等现代农牧业科学技术教育,为农牧民群众学习先进的生产技能和水平搭建技能平台,激发群众的学习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