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宿县“四模式”促进群众脱贫有增收
2016-08-15 13:27
来源:昌都市委外宣办
点击:0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八宿县结合县域区位优势、产业特点、资源特色、发展水平等实际,以培育壮大优势产业、骨干产业、特色产业和品牌产品为核心,积极探索拓展贫困群众致富新路子,以“四模式”促进群众脱贫有增收。
模式一:依托优势产业,拓展群众就业新渠道
八宿县紧紧围绕发挥资源优势,提升社会效益的原则,按照“以园区引企业、园区聚产业、园区带工业、园区促就业、园区带城乡”的园区发展思路,积极加强产业园区建设,通过与企业方积极协调,让其在招聘时更倾向的招聘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园区内企业员工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人员所占比例达到68%。拉鲁卡荞麦加工厂解决了6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员的就业问题,其人均年收入达5万余元。民族工艺服装加工厂24名员工皆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员,贫困人员占比达到100%,员工人均年收入达4万元左右,企业包吃住,企业共解决6名残疾人就业,并给予同其余员工同等待遇。
模式二:引导盘活资源,提升群众“造血”新功能
坚持完善“输血”“造血”功能,将产业扶贫作为增强贫困群众“造血”能力的重要方法和精准扶贫的核心动力,通过引导盘活资源,探索建立村级合作经济组织,提高产业和市场的融合度,进一步帮助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然乌镇然乌村沙石厂就是采取农民合作社的形式,由村党支部牵头,利用资源优势,带领贫困群众走出一条发展产业致富道路。
然乌村沙石厂开工以来,借助然乌小城镇建设和其他工程项目的有利形势,效益良好,帮助解决了6名青年劳力的就业问题,每人每年收入达36000元;除去人工费和油料费等支出,预计今年纯收入达300万元;按照沙石厂每年收入80%作为分红基数,全村按人头分红,照顾建档立卡户,户均分红约40000元;其余20%留作运行经费。
模式三:加大招商引资,注入群众增收新活力
八宿县积极探索方式方法,认真研究、科学谋划,通过土地、农田、房屋等的租让、流转、入股分红等方式,对外招商引资,推动项目实施,做到“租金、酬金、薪金、股金”增加收入渠道,提高群众收入。然乌镇然乌村充分利用然乌镇小城镇建设发展契机,与然乌景区管委会通力协作,通过多途径、多方法,招商引资3家公司投资建房,安置25户;争取政策搬迁安置14户;发动群众自筹自建50户,解决91户475人集中安置到然乌村。安置点规划占地面积380亩,总投资约18200万元(户均200万元),充分考虑搬迁点规模、容纳人口数量、增加就业空间、带动群众发展等因素,坚持扶贫开发区规划、住宅功能区规划、行政区规划以及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保障的紧密结合,统一规划、统一设计,满足安置点群众基本生活需求。
据了解,然乌村的建房招商项目属土地流转的一种,招商引资公司通过使用土地,20年后房屋使用权转让给群众。根据初步沟通结果,确定20年内给然乌村村民按户分红,优先考虑本村贫困户劳力就业,同时资助本村大学生在校期间学费。
模式四:打造旅游特色,树立群众致富新观念
八宿县切实按照“优势区域、优势产业、优势资源、优先发展”和“要把扶贫攻坚抓紧、抓好、抓到位,不让一个贫困村、一个贫困户掉队”的要求,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充分结合全县旅游资源现状和旅游景区开发实际,依托地处国道318沿线和然乌人文景观,集中研发、生产符合本地实际的旅游附加项目,通过在吉达乡同空村、然乌镇然乌村建设“洒咧”营地,把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洒咧”营地主要提供锅庄表演、格萨尔王传唱、藏装租赁、帐篷出租、篝火晚会以及射箭、骑马、大象拔河、抱石头、骰子等藏民族传统游戏项目,吸引318线的自驾游、骑行、徒步旅行等游客。
目前,吉达乡同空村“洒咧”营地投资330万元,采取合作社经营方式,成立了由村委会主任为负责人的10人农民合作社,合作社成员属建档立卡的有8人,辐射带动周边贫困群众43户161人增收。然乌镇然乌村“洒咧”营地采取聘请村民推荐的本村人员为经理,统一对营地进行管理,可带动然乌村当地91户475人贫困群众参与增收。预计今年年底,然乌“洒咧”营地游客接待量可达到8000人次,营地收入可达到2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