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宫28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各县新闻>

琼布丁青:脱贫攻坚的动人画卷

2016-10-10 06:55 来源:西藏日报 点击:0

琼布丁青:脱贫攻坚的动人画卷
 西藏日报记者王晓莉 米玛

沉甸甸的油菜收获,群众喜笑颜开。

  一个月,只是一年365天中的小小一瞬,但用一个月的时间倾尽全情帮扶乡村经济发展,使其能够翻天覆地的变化着,这在“大鹏鸟的故乡”丁青县的协雄乡,可谓故事一桩又一件,真情一点又一滴,深深地铭刻在当地群众的心中。
  秋高气爽,青稞飘香,微风轻佛丁青县协雄乡层层山坡上片片的黄色麦浪。一座又一座绵延的山坡上,行云流水般的麦田鬼斧神工地绘成大自然中那道最美丽的画卷。
  丁青在收获,这个硕果累累的季节,当人们拿起镰刀割下青稞麦草的镜头永恒不变时,另一边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依托产业项目,劳动如火如荼的画面,正朝着心中的梦想一步步前进的镜头,无不诉说着消除贫困、实现脱贫,那不再是遥远的梦想。

一个队伍:情系群众 惠泽民生
  秋日的丁青,天气变化莫测,冷风呼啸。昌都市委宣传部驻丁青县郎通村工作队队长罗布和村党支部书记朗杰旺堆正在召集各组组长,商议明天收割300亩油菜的事项。
  “种植油菜,在郎通村历史上是第一次,开头很难,但马上就要收获了,一切付出都值了。”
  “已经联系好了买家,村民只等分钱就行了。”
  “扣除本钱,差不多会有20万元的纯收入。”
   ……
  罗布信心满满,沙哑着嗓音,却还在滔滔不绝。
   据了解,在工作队走村入户、调查摸底的基础上,郎通村的发展思路已经明确——利用好土地资源,做足土地文章;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促进农业增产增效;积极争取项目,办好实体经济。通过与相关部门协调,今年工作队建立了300亩的油菜基地和200亩的豌豆试验田,推广“藏青2000”1500亩。
  “要想共同致富,还必须有个好支部。”罗布说,自驻村以来,工作队始终把“抓班子、带队伍”作为驻村工作的首要任务,把提高村党支部班子整体素质作为建强基层组织的基础工作,严格按照要求,建章立制,加强教育,规范党支部组织生活。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罗布和队员们从抓党建入手,注重宣传教育引导,确保党员思想政治素质有新提升、支部班子能力建设有新增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有新局面、基层干部精神面貌有新变化、党组织建设有新推进,真正把建强基层组织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
  郎通村地处317国道边上,是自治区级生态文明示范村,也是丁青县新农村建设示范点。驻村工作队始终把“打造靓丽新郎通、提升村民文明素质”作为驻村工作的出发点,开展“讲文明、改陋习、树新风”活动。同时,把全村划分五个片区,由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成员带头,广泛发动群众,多次在国道沿线、河滩、公共活动场所、农家院舍等地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活动,营造“人人讲卫生、人人爱环境、人人爱家园、争创新时代新村民”的良好氛围。
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驻村工作队的一项重要任务。
  郎通村户数多,居住分散,线长、点多、面广,贫困程度深。面对这些困难,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班子成员一起,在识别对象上下功夫,确保扶贫对象精准;在掌握原因上下功夫,确保分析原因精准;在扶贫决策上下功夫,确保产业项目精准。
  “今年郎通村脱贫任务是21户,确定15户进行产业项目脱贫、6户通过其他途径进行脱贫。”罗布说。
  驻村工作队最为“得意”的是,协助乡政府成功实施的“夏拉村玛呢庄园”扶贫项目和扶贫砖厂项目。  
 
一座 “庄园”:乡村旅游富乡民
   采访组行至此地,恰逢丁青县赛马节,人头攒动,朵朵帐篷好似高原上盛开的格桑花儿,扎在平地坝子,往来商人更是络绎不绝。也恰逢“夏拉村玛呢庄园”正式投入运营。
  “夏拉村玛呢庄园”项目,是丁青县协雄乡的生态扶贫项目,地处西曲河畔,背靠宗巴农神山(苯教神山)。进入庄园,踩在青青的草地上,心也柔软下来,瞬间卸下了一路颠簸的疲惫。不远处,朵朵藏式帐篷里、牦牛黑帐篷里、古色古香的凉亭里……四面八方传来悦耳的嬉笑声。有的一边喝酒,有的一边唱民歌和藏戏,还有的玩各种棋牌、跳锅庄、弦子、促膝摆龙门阵,回归自然,放松身心。
  近几年来,在高原上,"耍坝子"(过林卡)的越来越多,搭起的帐篷也越来越大,越来越漂亮,一连三五六、七八天歌舞在草坝上,通宵达旦,狂欢至极,无比快活。
  如今,耍坝子也不是藏族人民的“专利”了,随着国道317旅游线路的日益走俏,这里外地游人也如织。喝着青稞酒,他们醉倒在与藏友齐欢乐的酒宴上;吃着牦牛肉,他们品宴美食与藏友嬉戏欢闹在草坝上;唱着歌谣,声声回响山谷,忘却旅途疲劳,忘却远方还有家乡。
  也正因如此,协雄乡党委、政府紧扣县委、县政府打造国道317线旅游为契机,逐步的完善着庄园的各乡软硬件,扩大庄园覆盖面和各项功能,辐射和带动周边相关产业,将庄园打造成丁青县著名的旅游品牌。
  喏!庄园里的服务员们,都是协雄乡夏拉村的扶贫户,家家出劳动力,经过“军旅式集中培训”,勤快、踏实、吃苦的服务意识显现在他们矫健的步伐和在庄园来回穿梭的身影里。
  嘎嘎次仁今年21岁,他不仅是夏拉村人,现也是庄园的服务员之一。帅气的面孔,朗朗的笑容,唱起当地的民族歌谣来,歌声婉转、嘹亮动人。
  在采访中记者得知,嘎嘎次仁在庄园工作以前,从未参加过工作,在牧区每年采挖上山采挖虫草的季节里,就随着父母上山采挖虫草,而平时,就平时就四处游玩。随着父母年龄趋老,嘎嘎次仁不愿再离开家乡,希望能有份稳定且离家近的工作,既能养家糊口又能陪伴父母身旁。
  玛呢庄园项目的落地和投入运营成就了嘎嘎次仁的美梦。“每个月工资500元还有提成,再加上年底还会有项目分红。”嘎嘎次仁一副“我看行”的表情,充满了干劲儿。
  52岁的村主任次旺多嘉更为感触,采访时,他告诉记者,从村里到县城如今短短10公里的柏油路,而在他小时候,却要翻山越岭,徒步一整天。“南宫28庄园旁边还有一片美丽的小树林,下一步在那里,南宫28也想打造自然的‘林卡’,让来这里的人,你想去林子里就去林子里,你想在坝子上就在坝子上。”次旺多嘉似乎已经紧紧的抓住了游人的消费心理。
  你别看占地近27亩的庄园,人工小桥流水加瀑布,ktv凉亭特色各异,在庄园来回穿梭的也不仅仅是参与庄园项目的扶贫户,还有协雄乡的党员干部和驻村工作队(昌都市委宣传部派驻)。
  他们可不是来耍坝子的。协雄乡乡长席小庆手上的对讲机一刻也没有“清闲”过。
  “给2号桌客人送箱酒”、“4号帐篷的客人要点餐”、“6号桌客人需要一盒餐巾纸”……一个乡长在庄园里俨然成了临时的庄园经理。
  “南宫28赶在县赛马节开幕时开业了,这几天因为赛马节南宫28的庄园客人特别多,有时候这里忙不过来,南宫28乡干部都要临时抽派过来帮忙。”席小庆不仅解了惑,还告诉记者,庄园项目建设园亭、人工瀑布、游泳池、旱冰厂、游乐场等富有藏式特色集吃、玩、娱乐为一体的丁青休闲娱乐胜地,共投资500万元,并吸收了建档立卡户17户30人。
  “项目实施后,截止目前,共接待游客600余人,累计收入11万余元。”席小庆说,这个项目可使17户户均增收5000元,人均增收500元以上。随着产业的不断壮大,乡党委政府将集合旅游观光娱乐等项目全面打造庄园,届时,贫困户的收入将会逐年上涨。
  坐在庄园的露天凉亭中,对面的的片片、条条的青稞麦田形成了这个山谷独特的风景线,落日余晖中,依稀可见老百姓收割的身影。微风佛面,空气里充斥着满满的幸福味道。
 
一种决心:扶贫砖厂上马记
 
  在距离丁青县城5公里的协雄乡朗通村,背靠资源大山,却在今年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轰隆隆的机器声似乎再也停不下来。当采访组一行站在诺达的扶贫砖厂前时,那机器的嘶吼、挽着膀子的干劲儿、手脚麻利儿的操作景象,这让记者感觉不到从前这个贫困的朗通村该有的模样。
  “这个扶贫砖厂原本是一个废弃的厂房,在乡党委、政府和朗通村驻村工作队的协商下,今年四月中旬开始筹备运营,5月底投入运营,经过初步筛选,吸收了朗通村建档立卡户89户中有劳力的30户贫困户参股,现正为一份1700多万元的订单24小时两班倒的赶工交付;该项目国家  投资550万元,月产值190万元,年产值(按照7个月计算)可达1330万元……”听到这里,记者瞠目结舌,忍不住打断了协雄乡乡长席小庆的介绍。
  怎么这么快?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就完成了废旧工厂的机器检修、村民上岗前的培训、制砖专业技术的传授、工厂人员的组织架构等一系列繁杂的事情?
  这要从项目实施之初说起了。
  当乡党委、政府和驻村工作队一道理清了朗通村的发展思路,决定启用废旧砖厂时,却面临着几大难题:一分资金未到位、无技术力量支撑、群众都已上山采挖虫草。
  在面对窘迫的现实状况,乡党委、政府并没有放弃。
  “这是南宫28的决心,既然决定要干就要干得最好,豁出去了!”
  说干就干!
  首先乡党委书记次仁达瓦带起头来,通过多渠道协调,寻找到以技术人员免费对制砖机、制砂机等机械进行技术指导,并对乡干部进行技术培训,节约了项目资金5万元;同时,在乡党委、政府和驻村工作队的努力下,四处奔走,筹措了资金100万元,用于现有设备的更新和改造;  在23天紧张的“战斗”中,在乡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全乡干部牺牲休息时间,为砖厂搭建办公室、休息室、厨房、材料室等6间用房……
  “那是南宫28乡党员干部最珍惜的一段时光。”席小庆告诉记者,女干部负责清理卫生和干一些杂活,男干部则学技术修理机械、更换电机、架设路线,在你有激情我更有干劲儿的劳动氛围下,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最终,卫生清理320平方米、修理机械8台次、更换电机2台、架设线路300余米。“能为项目实施之初节约10多万元,又能通过各自实打实的劳动为民致富去干活儿,别提多带劲了。”席小庆梁上洋溢着自豪。
  乡干部格桑略懂一些机械维修的技术,能有这么一个大显身手的用武之地,格桑更是格外卖力。“那段时间里,格桑能做的、会做的,他都主动包揽下来。”席小庆告知记者。
  当然,这么大的动静,也让朗通村的村民们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短短的时间里,30户贫困户各户一位劳动力开始自发组织申请,强烈要求加入到这场扶贫攻坚战中。
  在村民其美拥忠的传统观念里,“打工”在当地是被视作“没有出息的活计”,没有比谁家虫草挖得多、价格卖得高这样的行为来得让人骄傲。
  但现实却活生生地给他的家庭戴上了一顶“贫困帽”。
  “我的两个孩子还小,家里也没有什么生产资料,一个采挖虫草的季节下来,也就只能采到半斤左右,现在市场不景气,加上身上还有贷款,每年到了年底该过年的时候,家里就穷得叮当响。”其美拥忠的致贫原因是朗通村贫困户贫困的缩影之一。
  “幸福的生活只要是靠着勤劳的双手去创造,那都是最光荣的。”像其美拥忠一样的贫困户,在乡党委、政府、村“两委”班子、驻村工作队的思想引导下和“我带头先干”的实际行动中,他们深受感动,于是每天在采挖虫草后,依旧按时参与到乡党委、政府组织的“军事化集中培训”中来。
  “除了手把手的技术和安全生产的培训,主要是培养他们将来参与工厂建设中时的集体意识和服从管理的意识,避免出现工厂出现‘软弱涣散’的现象。”席小庆向记者介绍,经过几经培训,现在30户贫困户的30个劳动力已正式进入工厂工作,热火朝天的运营现状,就是记者初到现场的那番情景了。
  乡全体党员干部有干劲不说,贫困户劳动力也有干劲,那也不是空穴来风。
  “预计到了年底,可以实现贫困户年均增收6000元,人均增收1400元。”采访中,席小庆告诉记者,在砂厂年产值1330万元中,40%是作为砂厂的发展储备金,20%是作为协雄乡扶贫发展基金,剩余的40%将以分红的形式分给参与工厂建设的建档立卡30户贫困户。
和其美拥忠一样,除了可以享受年底分红,只要在工厂努力工作,每个月都可以拿到3000到4000元的收入。
  “一份踏踏实实的劳动,不仅可以增加收入,关键还很稳定,干得好,还有提成。再努力努力多学点真正的技术,靠头脑靠技术吃饭,工资会更高。”其美拥忠的期待,是希望自己能多学习,赚体力劳动为技术劳动,为以后的家庭增加收入,早日把贷款还完,让妻儿过上更富裕的生活。
  村民有期待,乡党委、政府也有期待。
  “半自动化,全新技术和设备的新砂厂已经开始建设了。”在离现废旧砂厂的不远处,一大片的建设工地上的厂房已初具雏形。“不仅要让更多的村民有一份长久、稳定的收入来源,彻底脱贫外,南宫28还要继续努力,让贫困户真正富裕起来。”席小庆畅谈着乡党委、政府带领全乡人们奔小康的决心和期待。
  采访结束,机器的轰隆声不绝于耳,似乎它也在期待着,能够“看到”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更幸福的生活画卷。
南宫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