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01 09:55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点击:0
“越冬莴笋苗床底肥不能过足。等笋苗成活后,要追施1—2次淡粪水,冰冻前重施1次防冻肥水,茎基开始膨大后,追肥次数要减少,浓度要降低,还要注意通风管理……”在昌都市卡若区农牧民蔬菜种植技术培训基地,技术员杨成全一边观察着大棚内蔬菜的生长情况,一边为学员们讲解莴笋的种植要点,还不时让学员仔细观察莴笋叶子表面,并一一回答学员提问。
这样的田间教学对于杨成全来说已经没有难度,回忆起自己当时那句“我就只会种菜,上课我真做不来,你们找别人去吧!”现在,杨成全眼里更多了几分喜悦,“俄洛镇沙贡乡的加永巴丁是我的学生,经过3个月的培训,他回家后自己承包了14亩土地,建了14个温室大棚,现在干得相当不错。”
这些年来,杨成全培训了200多名学员。这些学员通过蔬菜种植技能培训,进一步提高了蔬菜种植技术,人均年增收近两万元,尝到了种植的甜头,有效调动了周围群众种植蔬菜的积极性。
谁也看不出来,三年前的杨成全和很多外来务工者一样,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菜农。2013年4月,47岁的杨成全来到了昌都。和朋友一起吃饭时,他随口问了一下昌都的菜价。当得知昌都的大白菜1.5元一斤时,他有点按捺不住自己的心情,“在我的老家四川绵阳,大白菜才一毛五一斤,这里是内地的十倍。那一晚我整晚没睡着,第二天一大早,我就跑到昌都的各个批发市场询问菜价,后来,我就决定留在昌都种菜了。”
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有毅力的人,刚到昌都时,杨成全和一批四川老乡一起种菜,辛苦的工作让大家颇多抱怨,不少人相继返回内地,但杨成全努力克服了高寒缺氧、气候恶劣、生活条件差等困难,坚持了下来。到了蔬菜收获的季节,他每天凌晨4、5点就起床,开着他那辆皮卡,来到幸福小区蔬菜批发市场、马草坝卡若区平价菜销售馆、中路菜市场等地售卖自己种的蔬菜。
渐渐的,杨成全会种菜、种得好的名声传开了,找他传授蔬菜经的人也多了起来,后来,他被聘请为卡若区农牧民蔬菜种植技术培训基地技术指导员,管理着近140亩地、103个大棚。
“当上技术指导员,我觉得自己不能再像以前干个体户那样,身上的担子重了,想得也多了,要让更多的人种出更多的菜,让大家吃上放心的菜,这是我给自己定下的目标。”看着眼前的蔬菜大棚,50岁的杨成全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