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09 10:30 来源:昌都报 点击:0
达若村的过去与现在
本报记者 郝鹏举
当前,“四讲四爱”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在全区广泛开展,无论是在工厂车间,还是在田间地头,抑或是学校寺庙,都掀起了学习践行的热潮。
日前,卡若区如意乡达若村将村里的老党员次仁扎西请到村委会,给大家讲了一堂生动的“讲党恩、爱核心”课。
达若村,是远近闻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09年前,达若村还是一个蜗居在达玛拉山腹地的贫困小山村,“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满地,牲畜满村跑,垃圾满天飞,下山走道一走滑三滑、山上走道一爬喘三喘”是搬迁前达若村的真实写照。
如今,行走在达若村处处都能感受到勃勃生机。一栋栋现代楼房依山傍水,一排排藏式别墅整齐划一,一座座藏家小院国旗飘扬,一条条乡间小路干净笔直,俨然一个大山里的“城市小区”。
谈及村里近年来的发展变化,次仁扎西感慨万千。已79岁的老人看着会议室里坐着的年轻后生,继续用朴实的语言讲述党带领全区、全市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创造的辉煌成绩。“孩子上学的三包政策、国家的安居工程”等一件件详实的事例是老人讲述的重点。
1938年,次仁扎西出生在一户农奴家里,人权的不平等让老人一出生就被贴上了农奴的标签。没有土地,没有人身自由,四处流浪,沿街乞讨,挨打挨骂那时老人儿时最为黑暗的记忆。
据次仁扎西回忆,当时他四处乞讨,每到一个村讨饭讨茶,有些地方因为不认识都不愿意给,冬天就睡在别人的牛棚里,第二天又继续讨饭。那时候很苦,给自己干活都没有权利。地有地主,水有水主,晒个太阳都有主人。
共产党来了苦变甜。1959年,一场轰轰烈烈的民主改革战役在西藏大地打响,漆黑的夜空终于迎来了黎明的曙光。那一年21岁的次仁扎西,不仅分到了田地、房屋,还成为了村里的一名干部。
1965年,次仁扎西光荣的加入而中国共产党。1966年,他受邀去北京开会参观,见到了毛主席。次仁扎西紧紧握住毛主席伸过来的大手不愿松开。只是语言不通,他怎么也说不出话来。“那一幕,我永远不会忘记。”当时激动的心情老人至今难以忘怀,在那时他就在心里许下了个心愿,既然是共产党给了现在的幸福生活,就要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祖国。
一本泛黄的《毛泽东选集》,是次仁扎西一生最珍贵的珍藏,不少页面由于长时间的翻阅已经破损。虽然年龄已大,但《选集》中毛主席的话他始终记着。在他看来,党员的本色就是要率先垂范,还要积极传达社会正能量。
用朴实的话语,平凡的身边事例,给大家讲述身边的故事,这一讲就是二十多年。“讲党恩、爱核心,富裕生活不忘本”这些词语,如今成为了老人口中的高频词。
次仁扎西告诉记者:“我是一名老党员,现在南宫28村、村民在党的富民政策下,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都是党的恩情,南宫28更应该团结一心永远跟党走。”
加永江村是达若村的村民。前几年,在党的好政策下,卡若区组织安排他去驾校参加免费培训,学习开车。现在,加永江村在外面当运输司机,“一年收入还不错,生活很幸福,党的恩情永不忘。”
如果说次仁扎西老人亲历了达若村过去,那达若村党支部书记罗布泽仁则带领大家改变了贫穷的面貌,走向了小康生活。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久在于晨。现在正值开春,村支部书记罗布泽仁早早的就召集村里的农牧民施工队代表开会讨论外出务工的事情。眼前这位皮肤黝黑,眼神坚毅,动作干练的康巴汉子不仅是达若村的当家人还是村民乐于称赞的致富带头人。
2005年国家开始实施安居工程,罗布泽仁成为了第一批受益者,由达玛拉山腹地的贫困小山村搬迁到了国道317沿线,视野开拓的他决心通过双手增收致富。经过几年的磨炼,昔日的泥瓦小工在2012年依托国家的扶持政策成立了有资质的农牧民施工队。
在全村人的共同努力下,现如今达若新村不光有农牧民施工队,糌粑加工厂、石材厂、砂石厂都成为了村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201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了501.2万元,人均纯收入11710元。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国家的好政策,富裕了也不能忘记了党的恩情。” 罗布泽仁说,“作为一名农牧民宣讲员,要尽可能的多给大家宣讲‘讲党恩爱核心’,让大家时刻铭记党的恩情,在思想上拥戴核心,永远做讲党恩爱核心的好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