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08 23:23 来源:西藏日报 点击:0
本报记者 陈志强
导语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的“持续推进年”。
一年来,昌都市以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以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为抓手,以宣传教育和激励表彰为载体,以创建民族团结模范市为目标,大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全市上下呈现出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和睦共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创新载体重宣传
昌都市坚持把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作为做好民族工作、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抓手,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
在市、县两级党校、行政学校和市社会主义学院开设民族政策法规课程,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新录(聘)用公务员、大学生村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加强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的宣传教育。
在各族干部群众中,开展“新旧社会对比”、惠民政策的宣传和反分裂斗争教育,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始终与党和政府保持一致,始终坚定立场、旗帜鲜明、认识统一、步调一致。
在各类学校学生中,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学校、进课堂、进教材活动,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演讲比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民族大家庭的理念深深植根于他们的头脑之中。
在宗教界人士中,继续深入开展“爱国爱教服务下乡”“寺庙法制宣传主题教育”……在部队官兵中……在国有企业、非企业员工中……2016年,全市共举行宣传教育活动420余场次,发放宣传资料4万余份,覆盖群众9万余人次。
争创先进显成效
工作中,以形式上群众喜闻乐见、内容上与群众息息相关、成果上由群众共建共享为原则,每年定期开展一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树立人人为民族团结作贡献的良好导向。
2016年,昌都市推荐、评选自治区级民族团结先进集体15家,个人21名;推荐评选表彰市级民族团结先进集体15家,个人21名。各县(区)也召开县级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表彰当年涌现出来的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个人。
同时,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与干部驻村驻寺、“党员干部进村入户、结对认亲交朋友”“一管四联三结”“先进双联户”创建评选等相结合,大力实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乡、村(居)、单位、家庭创建工程。
如今,昌都市洛隆县硕督镇、卡若区如意乡达若村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乡(村),洛隆县孜托镇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乡(镇)。
此外,还充分发挥中央特殊扶持西藏、对口援昌省(市)企业支援昌都的优势,让各民族群众之间共居、共学、共事、共乐,推动了各民族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
2015年,“重庆市少数民族青年才俊工程”将昌都市纳入援助对象,每年资助当年考入大学的昌都籍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100名,连续援助3年。截至2016年,已资助资金180万元,支持昌都市考入大学的少数民族优秀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
民族团结入人心
江达县汪布顶乡卓格村村民江拥是麻风病患者,长期以来,因病家中缺乏劳力,造成家境贫寒,子女上学困难。江达县人大常委办公室主任袁浩然主动把江拥作为自己“一管四联三结”户,多次上门了解情况,自己出资解决江拥家的电视收看系统、两个孩子上学问题、提供农作物种子,并为江拥联系上级医疗部门帮助进行治疗。
2016年,昌都市以各民族干部的团结带动各族群众的团结为重点,广泛开展“藏历新年汉族同志慰问藏族同志”“学藏语、吃藏餐、话佳节、互走访、增感情”活动,通过各族干部示范引领,广大干部群众像爱护自己的眼睛、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护民族团结。
在昌都市卡若区城关镇野堆村的回迁房里,住着一户“全国文明家庭”。他们就是藏汉结合的“最美家庭”扎西曲珍一家:张宝海,扎西曲珍,洛松加永。十几年来,这个三口之家相亲相依,用行动营造了“真诚待人、和睦相处、互敬互爱”的藏汉一家亲的“文明家庭”!
在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新昌都的共同事业中,茶和盐巴般的感情越来越浓,情同手足的友谊越来越深,如同亲戚般的走动越来越紧,唇齿相依的关系越来越密,民族团结的局面越来越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