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宫28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昌都时政>

茶和盐巴般感情越来越浓 —昌都市民族团结工作综述

2018-11-09 21:01 来源:西藏日报 点击:0

横断山脉、三江并流、皑皑雪山、磅礴冰川,祖国西南边陲,西藏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连接藏川青滇的枢纽节点,茶马古道重要物资集散地,在这片10.8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36个民族、78万人民——这里就是昌都。

近年来,在民族团结建设蓝图上,昌都市全体上下齐心协力,用如椽巨笔描绘出和谐幸福、长治久安的美好画卷。

建立机制,夯实根基强枝叶

“只有加强民族团结,才能形成推动长足发展的强大合力,筑起昌都长治久安的铜墙铁壁。”这是昌都市78万儿女的共识。

在加强民族团结工作中,昌都市不断完善顶层设计,研究出台《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总体实施方案(试行)》,成立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市、县(区)、乡(镇)、村(居)、寺管会联动的民族团结工作机制。

在具体工作开展中,昌都市如期完成了较少民族(芒康县纳西民族乡)2017年度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完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的摸底工作及民族团结先进典型的推荐工作,完成第六批县级及以下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单位)的推荐工作等。

为了强基固本,昌都市坚持重心下移,把大力培养使用各民族干部人才作为加强和维护民族团结的一项重要任务,将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规、民族知识纳入党校培训计划和党员干部学习内容,并注重在反分裂斗争一线、县乡基层及维稳处突等实践中考察识别干部。

5年来,昌都市共组织11县(区)基层民族工作干部两批次90余人赴重庆市民宗委交流培训。截至目前,全市少数民族干部达2万余人,占干部总数的73.49%。

丰富载体,百花齐放竞争春

行走在昌都市宽阔整洁的道路上,不论是大街小巷还是机关(企、事业)单位、村(居)、学校、寺庙等,随处可见加强民族团结的宣传栏和广告牌。干部群众通过昌都市民族团结创评微信公众号,随时随地可以了解民族宗教政策和民族团结特色创建情况。

这只是昌都市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一隅。

为了使民族团结的观念深入人心,除了创新宣传工作载体外,昌都市还围绕“三个一”,不断增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围绕“一教育”。以重大节庆节点为契机,在全社会开展“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昌都”宣传教育,不断推进民族团结教育“七进”活动制度化、常态化。5年来,全市受教育群众近百万人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1万余份。

围绕“一创建”。每年定期开展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树立人人为民族团结作贡献的良好导向。注重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与干部驻村驻寺、“先进双联户”创建评选等相结合,大力实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乡、村(居)、单位、家庭创建工程,积极争取天津市民委援助资金15万元,用于支持民族团结创评工作。

围绕“一带动”。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广泛开展“学藏语、吃藏餐、话佳节、互走访、增感情”等活动。近年来,市级单位共走访慰问700余人,发放慰问金(慰问品)折合人民币38万余元;各级驻村工作队、驻寺干部走访慰问困难群众,共发放慰问金(慰问品)折合人民币3000余万元。

“如今在昌都,茶和盐巴般的感情越来越浓,不同民族结成的家庭越来越多,民族团结的局面越来越巩固。”昌都市民宗局局长公秋次仁说。

凝聚人心,团结之树结硕果

春风化雨聚人心,潜滋默长结硕果。在昌都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各民族兄弟姐妹相亲相爱,亲如一家”从细节处见真章。

一幕幕场景感人——

在芒康县纳西民族乡,民族结合的家庭不在少数,大家相亲相爱,亲如一家;

盐井中学内,藏、汉、纳西、满、侗、苗、彝等民族的师生们共同学习生活,大家和谐相处、团结友爱,早已没有了民族之分;

在各个单位及各族干部群众中,大家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吃一桌饭、共饮一杯酒、共唱一首歌、共叙民族情;

……

一项项成果喜人——

5年来,昌都市推荐表彰国家级民族团结先进集体3个、个人4人,推荐自治区级民族团结先进集体63个、个人96人,推荐、评选、表彰市、县(区)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752个、个人955人;

卡若区1户家庭荣获“全国民族团结文明家庭”称号、全市16家单位被评为“文明单位”、20个乡镇入选“第四届文明村镇”;

洛隆县硕督镇、卡若区如意乡达若村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洛隆县孜托镇荣获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

就像歌曲里唱的那样,“藏族和汉族,是一个妈妈的女儿,南宫28的妈妈叫中国”。如今,生活在昌都的36个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大家手牵手、心连心,齐心迈向更加幸福、更加和谐的明天!

南宫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