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宫28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各县新闻>

续写“茶马古道”新传奇 左贡县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

2022-08-08 09:09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点击:0

“在这里,大家不分民族,亲如一家。”

在左贡采访,做了十余年餐饮生意的邓爱兰向记者道出了这里浓浓的民族团结之情。

“左贡”在藏语中是“犏牛背”的意思,这里曾经是历代商贾经茶马古道川藏道南线进出西藏的必经之地,作为众多过往商客重要的补给地,左贡见证了茶马古道曾经的辉煌,亲历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更参与并演绎了民族团结进步的新景象。

东坝:各民族共同打造的“香格里拉”

盛夏,在念青唐古拉山南麓、左贡县西北部的高山峡谷中,绿树成荫杏满枝、桃李芬芳香四溢的地方便是东坝。

东坝,藏语意为“繁荣昌盛”。这里是深山秘境。走进东坝,必须沿着国道318线的一条岔路顺着山势蜿蜒盘旋而下,25公里的山路,海拔落差1000多米,得绕108道弯。

这里是怒江绿洲、左贡的“小江南”。东坝位于一个面积不大的冲积平原上,得益于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环境,东坝盛产苹果、桃子、葡萄、杏子、核桃、藏梨、石榴等十多种水果。

这里更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缩影。历史上,东坝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各族马帮驮队在这里留下了交往交流的深深印迹。从历史建筑,到传统民居,从东坝方言,再到流传的民间故事,东坝无疑是藏东民族团结最有力的见证。

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进入首批自治区非遗旅游景区(点)名单的东坝军拥村民居。古树林立,果园环绕。依山、依道、依水而建的碉堡式楼层民居,宛如古代的宫殿群,气势磅礴。

作为村里目前最大的一幢东坝民居,嘎松旺加家建筑面积庞大、木雕木刻艺术造诣高超,外观雄伟壮观、内部富丽堂皇,倾斜的屋顶铺着琉璃瓦,建筑内栩栩如生的双龙雕塑,仙鹤、花鸟、凤、金蟾、十二生肖等内地建筑元素跃然梁柱之间。引得众多游客前来参观。这样的民居在东坝不在少数。难怪东坝民居被人们称为“西藏第一民居”,更有科考旅游者称其为“真正的香格里拉”。

东坝民居是西藏和区外其他民族文化艺术交流融合的结晶。东坝乡军拥村驻村第一书记熊绍杰介绍说,东坝民居有600多年的历史,民居群融合了藏、汉、纳西等不同民族元素风格,并自成一体,这在整个西藏乃至全国也极为罕见。

修建于清末民初的东坝军拥村第一栋民居、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西绕古民宅,是东坝民居建筑风格的“鼻祖”。

78岁的老乡长嘎松曾培是土生土长的东坝人,他从小就从父亲达拉次登口中听过不少关于这栋古民宅的故事。

作为茶马古道要塞之一,当时东坝马帮活跃于云南、四川一带。达拉次登的舅舅旺堆罗布曾是东坝马帮商队的头领,拥有骡马100余匹。民国时期,马帮经常从四川雅安运川茶进藏。有一次,旺堆罗布偶然遇到跑马帮时结识的4名外地工匠,他们因债务问题沦为阶下囚。出于同情,旺堆罗布用钱赎回了他们并带到东坝。为了表示对旺堆罗布的感激之情,4名工匠给他修建了一座集雕刻、绘画于一身的民居,这便是西绕古民宅。

西绕古民宅的修建,带来了汉族和纳西族的建筑工具和雕刻技艺,使得东坝的木雕技艺独树一帜。

除此之外,马帮还从云南、四川等地带来了围棋文化,并结合本地特色,演变形成了尼木棋,东坝民间更是有赞美民族团结的歌曲“藏族的水,汉族的茶”,这都是东坝人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

今天,东坝人续写着更多的民族团结传奇故事。

2012年,大学毕业的四川女孩邓利君来到左贡工作。2014年,她在东坝乡邂逅了藏族小伙罗松益西,俩人很快坠入爱河。2015年,他们先后在左贡和四川安岳举办藏式和汉式两场婚礼。如今,他们已经有了两个孩子嘎登扎巴和贡嘎次仁,一家四口生活得温馨甜蜜。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东坝这个只有400多户人家的美丽山乡里,有11户相亲相爱的民族团结家庭,在这些家庭中,有藏族,有汉族,有彝族,还有哈尼族。

采访结束时,一股温热的风从怒江穿行而来,吹动着村里的石榴树,碧绿油亮的细叶中,一颗颗石榴正旺盛生长。

列达:“红旗村”里走出“幸福路”

在左贡县旺达镇列达村,村民们有这样一个共识:列达是“红旗精神”彰显、传承和发展的地方。

“红旗精神”的传承与发展,还得从一段真实的历史故事说起。

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为了维护祖国统一、保卫边疆、支援解放军作战,列达村20名热血男儿主动报名去前线帮助部队运送物资。

完成任务回到列达村以后,经历支前洗礼的党员和群众,为了表达对中国共产党和伟大祖国的热爱,一边向乡亲们讲述军民们团结一心保家卫国的故事,一边发动群众,一针一线,缝制了一面五星红旗。

红旗缝制完成后,乡亲们集体劳动时,就把红旗插在田间地头;开会时,就挂在墙上。从这个时候开始,“红旗精神”在列达村民的心中生了根,“红旗村”美名由此流传。

2008年,村里筹建陈列馆,村民土邓久美(参与缝制国旗的老党员赤列邓巴的外甥女婿)捧着一个黑色的旧竹盒找到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罗松旺堆,说:“红旗就装在这个盒子里,一直在我家里保存着,这次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了。”

作为村民自发捐赠的500多件藏品中最重要的一件,这面被呵护珍藏几十年的红旗在列达村陈列馆展出。

陈列馆发起人罗松旺堆告诉记者,南宫28希望用这些老物件告诉年轻人,列达村是如何由穷到富、由旧到新的,让大家深知今天的幸福生活来源于党,要记住历史、感念党恩、珍惜现在。

第一面手缝五星红旗诞生半个多世纪后,2019年国庆前,列达村的11名党员相约在村民土邓久美的家里,再次手工缝制了一面新的五星红旗。

“这不仅是祝福新中国70华诞,南宫28更想把这些年来列达村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繁荣发展取得的显著成绩,对祖国的热爱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出来。”组织发起人罗松旺堆表示。

十多年来,勤劳智慧的列达人不再满足于传统农牧业,谋新路子增活力,先后兴建了30座温室大棚,成立了自己的农民施工队,施工运输机械达70余台(套),还开办起了112个家庭旅店,村民们的腰包逐渐鼓了起来。

如今,依托318国道穿行而过的地理优势,列达村通过盘活资产,提升村集体经济发展质量,村民生活更富裕起来。

走进今天的列达村,家家户户屋顶悬挂着五星红旗,迎风招展。

吾沙:听曹丽云讲民族家庭的故事

出左贡县城沿玉曲河往南走71公里,便到了扎玉镇吾沙村。每次回老家,站在玉曲河畔,曹丽云都忍不住会想起爷爷和奶奶的故事。

在左贡县教育局工作的曹丽云,藏族名字叫斯娜玉珍。她的爷爷曹锡桐是云南丽江人、纳西族,奶奶叫卓嘎,是吾沙村村民。

80多年前,年少的曹锡桐跟随云南丽江马帮到达当时的茶马古道重要驿站吾沙村时,遇见了能歌善舞的藏族姑娘卓嘎。两个情窦初开的年轻人互相爱慕,于是就生活在了一起。

但是好景不长,一年多后,曹锡桐的大哥多方打听找到了这个“上门女婿”,把不听话的弟弟绑着带回了丽江,卓嘎为此整天以泪洗面。

曹锡桐离开没多久,卓嘎发现自己已怀孕了。为了腹中的孩子,她选择坚强地活下去。

“爸爸1942年出生,奶奶给他取名达瓦。在奶奶的姐姐、哥哥等人的共同抚养下,爸爸渐渐长大。”曹丽云向记者讲述,“1958年,臭名昭著的‘四水六岗卫教军’发动武装叛乱。仅仅因为奶奶与爷爷、奶奶的姐姐与云南迪庆一男子的联姻,恶贯满盈的叛乱分子就以‘私通’‘亲汉’的罪名,杀害了奶奶一家12口人,连襁褓中的婴儿也没放过,把很多尸体丢入玉曲河里。”

解放军的到来解救了曹丽云的奶奶、爸爸,还有奶奶姐夫的4个孩子。

“解放后,几经辗转,到上世纪70年代,爷爷才打听到我奶奶、爸爸的下落。”曹丽云告诉记者,“那时,爸爸已经娶妻生子。爷爷见了儿子和孙儿孙女,满心欢喜,给爸爸取了一个名字:曹志德,给我取了一个名字:曹丽云,意思是要我记住丽江、云南。”

后来,曹丽云上学、工作、结婚、生子,如今家庭生活幸福美满。

“我老公是云南保山的汉族退伍军人,我俩在丽江买了房,组建了又一个民族团结家庭。”曹丽云满脸幸福地说,“爷爷奶奶的故事,让南宫28深刻感受到民族家庭在旧西藏可以说是无幸福可言。但在今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大家生活真的是很幸福。” 

(记者 张尚华 廖嘉兴 周婷婷 拉巴卓玛)


南宫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