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开展“1+N”精准军旅式培训 积极推进精准扶贫转移就业工作
2018-04-04 13:40
来源:昌都市委外宣办
点击:0
为进一步做好精准扶贫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工作,提升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昌都市人社局紧紧围绕农牧民就业增收核心目标,创新开展“1+N”农牧民精准军旅式培训工作(“1”即把军旅式培训贯穿各项技能培训始终,“N”即把民兵预备役集中军训、订单式、定向式、企业代包、基地协会、干群联动、互联网+、以师带徒、典型示范、援藏培训等各种培训方式相结合),不断拓展培训思路,创新培训模式,扎实稳步推进精准扶贫转移就业。
培训内容更加精准。一是确定培训资格,建立培训资格审核制度,从贫困人口建档立卡数据中严格筛选参训学员,确保不漏培一人、不重复参训。二是掌握培训意愿,对16-55周岁的农牧民群众进行摸底统计,详细掌握就业情况、培训意愿,建立培训意愿“大数据”。三是明确培训方向,对全市范围内各类用人单位进行登记造册,分类统计岗位信息,建立企业用工情况“大数据”。四是敲定培训工种,综合分析农牧民就业培训意愿、劳动力就业现状和市场用工需求,组织开展一批容易学、好就业的职业技能或实用技术培训。
培训思路更加灵活。一是创新培训格局,坚持以人为本的培训原则,找准群众意愿和技能培训的“契合点”,坚持以军旅式培训为先导,创新开展“1+N”精准军旅式培训模式,形成“送培下乡”为主,集中培训为辅,对口援藏培训为补充的培训新格局。二是丰富培训手段,通过基地协会、企业代包、以师带徒、能人带动等多种方式,实现技能培训从“漫灌式”向精准“滴灌式”培训转变。三是拓展培训领域。将培训与当地扶贫易地搬迁、产业发展等精准脱贫措施有机结合,既满足产业发展对新型职业技能人才的需要,又有效促进农牧民群众就近就地参加技能培训并实现本乡本土就业。
培训管理更加规范。一是规范培训课程,将就业观念引导、就业政策宣传和就业意愿调查作为培训班必不可少的“三项硬性要求”,即:通过就业引导课程逐渐补足农牧民群众就业意识弱、就业观念落后的短板;通过就业政策宣传课程,让农牧民群众熟悉就业创业政策,并发挥群众的辐射扩散宣传作用;通过就业意愿调查,逐步健全农牧民转移就业基础资料,为后期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和规模化组织劳务输出提供基础资料。二是严格培训周期,根据各培训工种的学习难易程度、实际应用效果,合理确定培训周期,要求职业技能类一般不少于30天,实用技术类一般不少于7天,创业培训类一般不少于10天,确保农牧民扎扎实实掌握技能,实实在在应用技术。
培训服务更加主动。一是主动了解就业意愿,每期培训班结束前,要求组织培训部门(机构)主动向学员了解技能掌握情况、就业意愿等,填写《就业意愿调查表》。二是主动跟踪就业状态,市、县(区)各级培训部门和各培训机构统一建立就业动态“数据库”,详细掌握培训后学员就业、创业情况,对培训后不能及时实现就业的,建立定期跟踪回访机制,通过及时提供岗位信息、组织参加招聘会等方式积极推荐就业。
“十三五”以来,全市累计通过“1+N”精准军旅式培训的方式,培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1887人,涉及农牧民施工队岗前培训、唐卡绘画、民族手工艺加工、藏式家具制作、建筑施工、挖掘机、装载机操作、摩托车维修、家电维修、面点加工、厨师、大棚蔬菜种植、水电工、SYB创业培训等30余种工种,培训后实现转移就业2378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