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26 13:55 来源:西藏新闻网 点击:0
民主改革以前,西藏长期处于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社会,占全区人口95﹪以上的广大农奴连基本的生存权利都毫无保证,更谈不上享受文化与教育的权利。当时几乎没有一座现代意义上的文化设施,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极度贫乏。西藏民主改革50年,人民翻身作了主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都发生了历史转折,文化设施日益完善,艺术创作日益繁荣,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事业呈现出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良好景象。 首先,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藏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保护继承工作,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得到全面继承和发展。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拨出专款对西藏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进行大规模抢救、搜集、整理、研究和出版工作。先后收集各种音乐、歌曲、曲艺1万多首,文字资料3000多万字,录制了大量音像资料,拍摄图片近万幅,发表有关藏民族传统文化学术论文1000多篇,先后出版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西藏卷》、《中国民间歌谣集成·西藏卷》等十大文艺集成志书,民族文艺研究专著30多部,使诸多濒临灭绝的优秀民族文化得到抢救和有效保护。截至目前,西藏已有6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31位民间艺人入选第一、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继承人名录。文化部和自治区政府先后在西藏命名了5个国家级民间艺术之乡、2个特色艺术之乡、19个自治区级民间艺术之乡、2个特色艺术之乡、14个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文物保护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强化措施,严格管理,取得了重大成就。自80年代以来,全区先后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文物普查工作,全面掌握了现存的各类文物古迹和遗址的分布、数量和保存状况,并投资3亿多元,修复开放了1400多座寺庙,及时修缮和保护了大批文物。2001年,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又确定投资3.3亿余元,实施了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萨迦寺“三大重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国家投资近1亿元人民币新建了西藏自治区博物馆。目前,全区有各类文物点2300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12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82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座。布达拉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大昭寺、罗布林卡被列入其扩展项目。“十一五”期间,国家又投入5.7亿元,对西藏22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全面维修保护,目前各项维修保护工程工作正在紧张进行。 其次,在保护与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西藏现代文化事业在同民族传统风格和特色相结合的过程中得到了巨大发展。西藏通过创办艺术学校、选送有培养前途的艺术骨干到内地深造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培养造就了大批民族文化艺术骨干。目前,全区有10个专业文艺团体,19个县级民间艺术团,160支基层业余文艺演出队和藏戏演出队。全区各类文艺工作者约4000余人,其中藏族占90%以上,以歌唱家才旦卓玛为代表的藏民族艺术家蜚声海内外,大批艺术新秀脱颖而出,以藏族为主体的各民族紧密团结协作的文化队伍已基本形成。 西藏和平解放后,各族文艺工作者随军进藏,与本地民间艺人一道,深入现实生活,在继承藏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基础上,赋予艺术新的形式和内容,推出了歌曲《北京的金山上》、《翻身农奴把歌唱》、《毛主席的光辉》,表演唱《逛新城》,歌舞《洗衣歌》,音乐舞蹈史诗《翻身农奴向太阳》,话剧《文成公主》,电影《农奴》,乐舞《珠穆朗玛》等一批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艺作品,在国内外都产生了积极影响。近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基层,紧紧围绕区党委、政府的中心任务和重大工作,调整创作思路,整合创作力量,加强艺术创作生产,创作演出了京剧与藏戏《文成公主》,大型歌舞晚会《多彩哈达》、《喜迎火车到拉萨》、《天上西藏》,大型群众性歌舞晚会《和谐颂》,话剧《穿越巅峰》、新编藏戏《多雄的春天》等一大批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新西藏和反映西藏各族人民精神面貌的艺术(剧)节目。这些文艺作品,主题鲜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民族特色突出、时代气息强烈,不仅活跃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彰显了西藏艺术的创作水平,扩大了西藏文化的影响力。其中最突出的是藏戏艺术。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国家就注重藏戏艺术的保护,组织人员走访民间艺人、培养年轻的藏戏传承人员、成立自治区藏剧团、鼓励各地市县成立藏戏演出队等。新建的藏戏艺术保护中心,为藏戏发展、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硬件基础。特别是藏戏与京剧完美结合产生的《文成公主》,更是受到了国内外观众的格外青睐。 第三,文化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群众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50年来,全区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巩固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设施整体布局基本形成。目前,全区有各类多功能群众艺术馆6座、公共图书馆4座、博物馆2座,“十五”以来,新建县级综合文化活动中心45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卫星三级站62个、乡级文化站30座、村级文化室300余个。初步形成了以各地(市)群艺馆为龙头,以县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为纽带,以乡(镇)、村文化站、室为基础的基层文化网络格局。针对目前西藏基层文化建设的实际,中央领导连续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加强农牧区基层文化建设。到2010年,西藏将全面实现“县县有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乡乡有综合文化站”。到2012年,“全面实现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的目标”。 50年来,全区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发展。各种业余文艺演出队和藏戏队离土不离乡,常年活跃在农牧区基层,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源源不断地给农牧民群众送去精神食粮,深受群众喜爱。自治区和各地(市)、县以及城镇社区、部队、学校每年都不定期的举办文艺调演、汇演和艺术节庆活动,带动和促进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开展。其中一年一度的山南地区雅砻艺术节、昌都地区康巴艺术节、那曲地区恰青赛马会、日喀则地区珠峰艺术节、拉萨地区雪顿节、阿里地区象雄文化艺术节、林芝大峡谷艺术节、江孜达玛节等都已成为全区性民族传统文化节日。1995年以来,全区先后实施了创建文化先进县、建设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少儿文艺蒲公英计划、知识工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等一批国家级重点文化工程,积极开展了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四进社区”活动,有力地推动了文化建设。全区群众性文化活动日趋普遍,民族民间文化异常活跃,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第四,文化产业格局初步建立,文化市场繁荣发展。50年来,西藏文化产业经过培育、建设和发展,已初步形成多门类、多体系、多层次的发展格局。如区直文化部门和各个地区文艺团体与企业联手打造的大型歌舞《幸福在路上》、《天上西藏》、《雅鲁藏布》、《珠峰彩虹》等商业性演出节目正陆续投放市场。与此同时,一大批民间艺术团也推出大批适应文化旅游业需要的节目,还涌现出了像唐古拉风演艺中心等一大批龙头文化企业和拉萨市雪巴拉姆艺术演出有限公司等文化产业先进单位。拉萨市娘热乡等一批乡村文化产业正在兴起,文化产业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区已有各类文化娱乐场所近3000家,从业人员近2万人,文化产业呈现出多门类、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投资,多种所有制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成为自治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的过程中,对外文化交流工作得到加强。50年来,西藏对外文化交流在规模、广度、深度、精度和频度等各方面都呈现出逐步加大的趋势。文化部门先后派出团(组)360个近4000人(次),访问了美国、奥地利、智利、印度、台湾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海外110多个城市,进行文化交流演出200多场,观众达900多万人次,有效地宣传了西藏民族文化,有力地回击了达赖集团的“西藏文化灭绝论”。同时,接待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名专家学者进行演出、讲学和举办展览。 民主改革50年,是西藏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50年,更是文化事业发生巨大变迁的50年。西藏文化事业呈现出的蓬勃活力和繁荣局面,是西藏社会历史巨变的最有力见证。
(责编:晶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