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01 12:25 来源:西藏新闻网 点击:0
2004年,西藏昌都地区涌现了第一个人均收入超过万元的村—卡若区城关镇通夏村!当年全村实现经济收入248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10973元,这是全地区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前送上的一份厚礼。
通夏村位于城关镇东部,平均海拔3340米,国道317线贯穿其境,距县城约5公里。现有人口58户321人,占地面积为45712亩,200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0080.97元,人均现金收入7056.68元,全村共有党员23名。
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使一个不名经传的小村5年不到的时间,摇身变成了今天的现代文明富裕村和昌都的“华西村”呢?
——生产发展,观念先行。诠释通夏村群众收入几年逾万元村就在于村党支部一班人能在发展中不断摸索、总结、转变思想观念,巧妙地把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与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相结合,使一双双勤劳致富的手与党的富民政策融会贯通,体现到实践中、工作中。
——生活富裕,班子凝力。村党支部一班人在任期内积极带领全村群众新修致富路、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使通夏村逐步走出了穷困的泥沼。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村党支部一班人带领全村群众义务投工实施坡改梯70余亩,开垦宜农荒地100余亩;扩建大型水库1座,容量由过去约3000立方米增加到现在的30000立方米;维修骨干水渠3条4000米;新修骨干水渠2条3000米;用石头围栏2.3万米;实施草场围网栏1.1万米350余亩;新修公路2条5公里。全村形成了“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格局。
——科教兴村,村风文明。“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通夏村作为城关镇中心小学所在地,该村适龄儿童入学率在2002年就达到了100%,小学升初中的升学率达100%,近5年来,考入各类大中专院校的学生多达10余名;同时,村党支部一班人积极争取地区广电中心的支持,由村党支部书记加永尼玛投资3万余元架通了8公里长的电视闭路线,全村家家户户购买了电视机,全村电视覆盖率达到了100%,群众致富信息灵通了,与外面的世界拉近了。群众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2004年、2005年春节、藏历新年连续举办了两次大型群众文艺活动,群众文明意识、科技教育意识与日俱增。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群众达100%。全村实现自来水饮水率达到了100%。全村涌现出了18户科技致富的典型,80多名农牧民群众成为科技明白人。
——抓自身,强班子,带群众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在目标管理上形成链状责任制。通夏村 “两委”实行村干部包组,党员包户,层层落实责任,严防断层脱节,年终考核并兑现奖惩。坚持民主决策、民主管理,集体决策,不搞“家长制、一言堂”和“一团和气”。坚持标准,严把党团员发展 “入口”关。近3年来,全村发展党员9名,使党员总数达到25名,发展团员6名。现在,全村党员平均年龄为40.1岁,年龄结构、文化结构日趋合理,先锋模范辐射作用较强。完善政务、村务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密切干群关系。新的一届班子特别是第五届村会、村党组织换届上任后,村委会每月至少坚持召开一次党小组会,研究全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等重大问题;每半年至少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及时纠正党员干部身上存在的问题;每年至少坚持召开一次群众大会,对全村的财政收支情况、村干部的政绩及奖惩情况向群众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与批评。
——有的放矢,加快发展。2005年村党组织班子调整后,首先在思想上树立了“敢”字,解决了“怕”字,克服了“短”字,落实了“干”字,全村形成了真抓实干的创业氛围。村党支部一班人在确保“粮袋子”的基础上,狠抓“钱袋子”、“菜篮子”和“绿带子”,极大地增加了群众的现金收入,提高了群众的生活水平。一是抓好“钱袋子”。对于村党支部书记加永尼玛同志,身有感触。早在1983年,他就在全村办起了第一家磨面房,解决了全村群众磨面难的问题,当时他仅只收取群众低廉的加工费,而且还对村里的困难群众一律实行免费加工。1995年,小有积蓄的加永尼玛把致富的眼光瞄向了运输业,把多年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5000元钱,用来购买了一辆手扶拖拉机,由此开始了运输专业户的艰辛历程。在城关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他依靠勤劳致富的双手,辛勤耕耘运输业,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先后购置了4辆卡车,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但我没有忘记党的富民政策,没有忘记通夏村人对他的无声帮助。在他的影响、带动和帮助下,通夏村先后有10户群众干起了自己的运输业,当年干运输业的群众年收入最少的也有3万元。而这10户运输业主,有8户是他培养的技术修理工和学徒。人们常说:“同行是冤家”,但他却不这样认为,不仅多次帮助群众调解运输行业纠纷,而且还主动帮助别人联系运输业务。他总是对大家说:“有钱大家挣,有活大家干”。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目前,通夏村大型卡车发展到了11辆,已形成了专业的运输队伍,每年可实现利润20余万元的收入。1999年,村委会把通夏村的青壮年富余劳力调动起来,组建了一支农牧民建筑施工队,并出资聘请技术员进行帮助培训,当年就进入了昌都镇的藏房建筑市场,施工人员年收入增加到6万多元。二是抓好“菜篮子”。在稳住“粮袋子”的基础上,村党支部一班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高效农业,建立蔬菜基地,鼓励农民闯市场。3年来,通夏村蔬菜生产基地发展到40余亩,其中:2000年至2002年发展露天蔬菜35亩,2002年年底新建示范蔬菜大棚6亩,共实现现金收入9万余元。这一兴村富民的举措,既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又增加了群众的现金收入。三是抓好“绿带子”。2003年4月,村党支部一班人带领全村群众认真落实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在县林业局的具体指导下,积极调动全村群众大力开展还林还草工程。在开展此项工作中,村党支部一班人人率先垂范,身为班长的加永尼玛首先将自家坡度大、收入低的4亩耕地拿出来做示范,在他的带动下,全村的群众积极行动起来,不折不扣地落实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高质量地完成了退还林还草工作,确保了退耕还林工作的成效。目前,通夏村绿树成荫,森林覆盖率大幅度增加,防风固沙,保水、保土能力进一步增强,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的政治、思想、组织路线及各项方针政策,是凝聚群众、激励群众的根本基础和旗帜。只要基层组织坚持党的正确路线,就能把广大群众紧紧地团结在党和政府的周围。通夏村始终坚持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走样、不变调、原原本本地教给群众,让群众尝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甜头,以此调动群众发展经济、维护社会稳定的自觉性;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带领群众发展农牧业生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脱贫致富,致力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始终坚持把文化教育、卫生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极大地促进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协调发展;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积极开展为群众办实事、好事,不断兴起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赢取群众的信赖和支持。
——勤政为民、扎实工作。村干部直接面向农牧民群众,作风过硬、工作扎实、注重实效是做好工作的基础。村党支部一班人在认真落实目标管理链状责任制、积极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等方面的做法和举措,真正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宗旨意识和公仆意识得到了充分体现。
——舍小家、顾大家,激活群众热情。正是靠着这种精神,通夏村才能在短短3年时间里发生了巨变,实现腾飞,取得惊人的成绩,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为使通夏村全面实现小康,村党支部一班人全力以赴,找准市场,拓宽群众现金收入渠道。发展高附加值产业,增加现有奶牛的数量,提高产奶率,鼓励每家每户饲养猪,有条件的鼓励多养。修建温室大棚,每户至少1到2亩,采取村委会和村民各出一半资金的办法购买收割机、农用拖拉机,实行包户到人头的办法,全面实现机械化耕作,改造农房,扩建维修公路,架起致富的金桥。
通夏村的小康建设,有力地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发展经济促进农村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中,通夏村党支部一班人正在积极研究和规划更加宏伟壮丽的蓝图,积极把先进性教育教育活动的成果转化为长效机制,带领全村群众走向更加科学文明进步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