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宫28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援藏工作>最新热点>

山城人的援藏情怀-重庆市对口支援类乌齐县工作

2014-03-16 09:12 来源:昌都报 点击:0

重庆市对口支援类乌齐县的14年,是类乌齐县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14年,是当地群众生活水平改善最大的14年。特别是以县委书记熊伟为组长的重庆市第五批援藏干部,争做类乌齐人,谋类乌齐福,有效促进了类乌齐县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用行动展示山城人始终不渝的援藏情怀。

图为重庆市第五批援藏干部、类乌齐县委书记熊伟(前中)在视察翔晨镁业公司

智力援藏

——缓解人才制约矛盾,培育时代“狙击手”

    重庆市第五批援藏干部提出“发展需要“狙击手”,人才是决定事业成败的一个关键性因素”,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用人机制,努力为当地干部职工创造发展的空间和平台。先后选拔了一批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极具发展潜力的62名党政干部、教育工作者、医务工作者到对口援助区挂职锻炼,参加中短期培训与学习。此外,先后引进了28人的医疗、水利、农牧、林业等方面的科技人员,把规范的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带到类乌齐,切实增强县域经济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

    思路援藏

    ——让观念“改革”,兴起开拓创新热潮

    重庆市第五批援藏干部立足类乌齐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科教先导、产业立县、矿业开发”的经济发展战略,并通过不断实践和摸索,进一步完善了“确保一个环境、巩固提升一个主业、打好一个基础、壮大一根支柱、抓住一个根本、落实一个宗旨、强化一个保障”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

    重庆市第五批援藏干部本着“利用好资源优势,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创造环境为民营企业服务;创新行政职能为人民群众造福”的理念,提出走“矿电一体”加“牦牛品牌”的发展路子。他们将内地先进的管理和发展理念科学地引入类乌齐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将类乌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开发建设纳入工作重点,成功引进国内知名企业辽宁省海城市华银集团落户该县,启动了总投资为1.6亿元的卡玛多菱镁矿的开发建设项目。该项目投产后每年可为县财政贡献3000万元以上收入。

    为把类乌齐牦牛资源的优势充分挖掘出来,重庆市第五批援藏干部邀请自治区农科院的专家对该县牦牛肉质进行抽检,与内地食品加工企业衔接交流,整合各方力量,编制了《类乌齐县牦牛产业化建设实施方案》。大力实施了以天然草地建设、饲草料基地建设、类乌齐牦牛本地品种选育、牦牛育肥、牦牛冷鲜肉分割加工厂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蔬菜基地建设项目,并在类乌齐镇觉昂卡村和甲桑卡乡开辟了农牧业产业化建设的“先河”。目前,牦牛育肥基地已进入育肥的关键阶段,600亩高效蔬菜大棚已产出了第一茬无公害时令鲜蔬。

    项目援藏

    ——改变城乡面貌,推进城镇建设步伐

    14年来,重庆市的援藏干部们从类乌齐县的长远发展出发,援建了一大批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涵盖了教育、文化、卫生、城建等各个方面。截至目前,重庆市共落实援藏资金4603万元。主要包括重庆路、江北路、渝中路、县农贸市场、大山宾馆、干部周转房、希望小学、绿色走廊工程、给排水工程、防疫站、滨江广场、文化广场、政府广场、手工业园区附属工程等援助项目。

    重庆市第五批援藏干部多方争取到援藏资金2200万元,目前已用援藏资金建成了县行政服务中心综合楼、110指挥中心大楼、县幼儿园、电视台干部周转房、县中学配套工程。

    真情援藏

    ——身体力行,践行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

    重庆市第五批援藏干部秉承历任援藏人的志愿,克服高原缺氧、生活条件差、交通不便等实际困难,坚守工作岗位,无悔地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

    严冬里在河边洗澡的孩子、令人担忧居民饮用水质、因办公室取暖条件差受冻的干部职工,这些,援藏干部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重庆市第五批援藏干部特别是县委书记熊伟和县委常委、副县长邓明积极争取计划外援藏资金600余万元,获捐价值11.8万元的办公用空调和20万元的柴油发电机一台;协调援建了造价35万元的希望小学和援助了价值10万元的书包;为县中、小学分别建造了价值20万元的学生澡堂;争取到了40台办公用电脑和20台摩托车;在筹集资金的同时还协调技术人员进藏对县水厂进行了改建,恢复并规范了水厂的运作。

 

南宫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