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3 14:08 来源:昌都报 点击:0
金秋时节,当记者翻过海拔5000多米的怒江山,穿行于南川谷地,一派新风扑面,生机盎然。所感受到的,是如火如荼的新农村建设场景;所听到的,是安居乐业给群众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所有这些都勾画着新农村美好景象的醉人画卷。
洛隆(藏语,意为南川谷地),是昌都产粮大县,是藏东的粮仓。
一路走,一路采访,一个个村庄,一家家农户,一串串让人惊喜的数字,都向记者展示了这样一个事实: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在广袤的洛隆农村得到了较好的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有一组数字,很能体现洛隆农业发展的整体实力。今年,该县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大力实施优质青稞生产基地、青稞标准化栽培区、二级良繁田、农机化示范区等种植业项目,良种覆盖率达到86%,预计粮食单产达到540斤,总产量达到3724.4万斤,粮食生产连续11年获得丰收。
安居工程建设 新村遍地开花
近几年来,记者三进洛隆,见证了该县农村“旧貌换新颜”的过程。2004年,记者第一次驱车来到这里,虽然粮食丰收的喜悦洋溢在农民的心中,但村庄还是传统的模样:房屋凌乱散落在省道沿线和山间或坡地上,村子里垃圾遍地。2006年,记者再次来到这里,安居工程建设刚刚启动,家家户户正整地坪、建房屋……如火如荼的建设场景仍历历在目。今年,记者旧地重游,发现洛隆农村的面貌已焕然一新,新村遍地开花,一幢幢藏式新民居,家家户户屋顶上国旗飘飘,成为省道303沿线一道别样的风景。
(2008年建设的中亦乡巴里村安居工程建设,家家户户屋顶上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洛隆县的安居工程建设,在全地区树立了样本。在实施以农牧民安居工程为突破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该县牢牢依靠广大农牧民群众,充分调动群众的建房热情,引导好他们主动参与的积极性,维护好村帮村,户帮户的建房方式,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提升、壮大组织化的水平、质量和规模。
为推动新农村建设向纵深发展,洛隆县委、县府先后建成了俄西乡贡中村、娘娘村,硕都镇达翁村、硕都镇小城镇建设,中亦乡加果村、巴里村,康沙镇小城镇建设,马利镇久学村,孜托镇小城镇建设、达古荣村等10多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集中搬迁点和整村推进点项目。截止2008年底,全县2809户群众住进了安全、适用的新房。今年,该县已安排1924户群众的安居工程建设,到年底,洛隆将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的安居工程总任务。
实现“安居”后的群众,如何更好地实现“乐业”?在洛隆县农村,记者找到了答案。
农民借“机”走上致富路
走进洛隆农村,乡村道路上拖拉机、农用汽车来往穿梭。看到越来越多的农民昔日靠天吃饭的老观念如今已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农民更积极地应用新型农机具,用农机化解放生产力、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增加收入,致富之路越走越宽。“农忙忙田,农闲忙钱。”已成为洛隆县农牧民群众的一种新时尚。
农闲借“机”增收。每天清晨,洛隆县孜托镇加日扎村村委会门口不约而同地响起拖拉机发动的声音,不大会儿,52辆拖拉机会从村子鱼贯而出,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加日扎村农民靠经营拖拉机走上致富路。
加日扎村紧邻县城,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区位优势,许多农户几年前就购买拖拉机,利用农闲运送砂石,增加收入。“村民阿旺泽登得知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的政策后,便萌发了购买农用拖拉机跑运输的念头,心里琢磨“何不买台农用拖拉机像其他村民一样运送沙石增加现金收入呢?”去年,与家人商量好后,买了一台享受6000元农机购置补贴的农用拖拉机。“加入运输队,不怕没活儿干。今年我在工地上光运送砂石就挣到了3万多元的收入。”正从孜托镇扶贫砂石场运送砂石的阿旺泽登依靠拖拉机增收感到很满足。
(加入加日扎村拖拉机运输队的阿旺泽登依靠运输砂石增加收入)
2008年组建的加日扎村拖拉机运输队,已拥有52辆拖拉机,同时创办了自己的拖拉机维修及零配件销售点。运输队积极与施工队、砂石场协调、沟通,截止10月中旬,运输队收入达到142500元。 近年来,随着中央及各级财政对“三农”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特别是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该县农机部门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大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宣传和服务力度,使农民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农机购置热潮。 农忙借“机”增效。孜托镇夏果村在县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采取“协会+农户”的形式,成立了由16家农户组成的农机协会。协会成员布琼瓦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好,咱农民致富有奔头。”去年,他利用农机购置补贴购买了一台农用拖拉机,从事农机专业服务,当年纯收入就达3.5万余元,走上了致富路。 协会把全村农具购置补贴的农机具组织起来,发挥规模化、专业化优势,为二级粮食繁育基地、青稞标准化栽培区以及邻近乡村提供“耕、种、收、脱、运”一条龙服务,实行“统一联系作业、统一调度、统一组织、统一签订服务合同、统一收费标准、统一核算收入”的市场化运作方式。协会自今年4月份成立以来,完成了二级粮食繁育基地、青稞标准化栽培区机耕机播4200亩,完成机收4200亩,创收12000多元。开展各类运输1000余次,总收入达到10万多元。 唱响特色“致富曲” 近年来,洛隆县坚持““扶持农户、带动基地、做大产业”的发展思路,通过资金补助、技术指导、跟踪服务,大力发展特色种养植业,唱响特色产业“致富曲”,使当地各具特色的种植业和养殖业成为农牧民发家致富的“摇钱树”。
(县城城郊建立的养鸡基地为群众提供鸡苗)
“以前主要收入仅靠家里几亩多地的农田。在县农牧局的鼓励扶持下,2007年在自家地里盖起了两个蔬菜温棚,也开始养鸡,家里就有了稳定的收入。”孜托镇阿托卡村民阿西措姆告诉记者。 在家的阿西措姆蔬菜大棚里,黄瓜、番茄、辣椒、芹菜、花菜等蔬菜应有尽有。虽然辛苦,但她很满足:仅今年,养鸡场的200多只鸡和鸭,已经卖出去了150多只,加上种植温棚蔬菜,截止10月中旬,家庭收入就达到21000余元,纯收入达到9000多元。 洛隆县在稳粮的前提下,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近3年来,建设195座大棚温室和高效日光温室种植绿色蔬菜,不但解决了当地农牧民吃菜难问题,而且带动了700多户增收,户均增收2200元,发挥了较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为发展规模养殖,积极探索藏猪和藏鸡产业发展模式, 洛隆县根据区域气候特点,采取以分散的家庭养殖为主的方式,并逐步向规模化方向发展。 目前,洛隆县在县城城郊建立了2个养猪基地和2个养鸡基地,共扶持带动17户群众参与藏猪养殖业,户均增收2000元;扶持专业养鸡户1个,带动3户农牧民参与,养殖户年增收达到8000余元。通过发展特色养殖,有效带动了周围群众参与养殖业的积极性。 在政府引导和资金扶持下,自2007年开始,俄西乡中贡村村民向林开始养殖藏猪,现存栏10头。去年,他家的藏猪已经出栏3头,增收1800多元。“南宫28村共有17个养猪专业户,县科技养殖培训示范基地免费提供了猪仔,还提供技术指导和疫情检查,到目前我家已出栏藏猪6头,增收近3600元。我还种植了几亩蔬菜,计划通过种植养殖结合的方式,扩大规模,多增加点收入。”向林对党的富民政策带来的实惠感到很满足。在2007年县科技养殖培训示范基地接受培训后,该村村民阿旺顿珠也开始养殖藏猪,现存栏8头,今年准备出栏4头,预计增收2400多元。 洛宗”糌粑 香飘藏东 拉萨市场上有堆龙谷荣糌粑、日喀则市场上有白朗糌粑……昌都市场上有“洛宗”牌糌粑。 “洛宗”牌糌粑在昌都各大超市均有销售,深受人们喜爱。 (糌粑加工厂生产的水磨糌粑、青稞挂面、高原菜籽油、春麦面粉等系列产品) “洛宗” 糌粑已成为洛隆特色产业响当当的一张名片。这是该县作为藏东重要产粮基地,实施农业产业化建设以来收获的重要成果之一。 近年来,素有“藏东粮仓”之称的洛隆县为解决农户的青稞、油菜籽等的销售问题,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上迈出了新的步伐。在积极发展农业的同时,该县大力扶持“龙头”企业的建设,进一步建立了把农产品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机制,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的转变。洛隆县糌粑加工厂经过几年的扶持和引导,占据着本县95%的市场,并积极销往昌都及临县的边坝、八宿、芒康等地,从昌都众多糌粑加工厂脱颖而出,形成了目前年糌粑加工能力50万斤、油菜籽加工能力10万斤,实现年产值80万元的龙头企业。 投资36万元建设的洛隆糌粑加工厂,于2005年正式投入运营。当年实现产值15万元,为农户增收7.5万元。2006年,实现产值30万元,为提供原料的农户平均增收400元。 2007年,地、县财政共同投资50万元扩建糌粑加工厂,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引进,并与原料基地农户签订订单,收购白青稞20万斤,210户种植户户均增收350元,实现销售收入36万元。 为进一步扩大糌粑生产规模,加强糌粑产业化建设, 2008年,中国远洋集团投资150万元对该厂改扩建和原粮食局糌粑厂重建,并正式实施“公司+农户+基地”的产业化发展模式,由政府牵头与5个乡镇优质青稞生产基地280户种植户签订了30万斤白青稞供销合同,户均增收600元,生产规模达到年产量50万斤以上,全年实现产值50.4万元。同年,“洛宗糌粑”商标正式获得国家认证。今年1—6月,与生产基地300户种植户签定了40万斤的白青稞收购合同,户均增收达550元。 为充分发挥糌粑厂的产业化带动和增收拉动作用,积极开发新产品,如今,洛隆糌粑加工厂生产水磨糌粑、青稞挂面、高原菜籽油、春麦面粉等系列产品,市场前景看好。 目前,洛隆县已提出以“品种多样化、质量标准化、生产专业化、设施现代化、服务社会化、运作市场化”为方向,大力发展以糌粑加工为特色的产业,促进该县农业规模化种植、农产品产业化经营、产业链延伸及相关产业间的接轨融合,从而使糌粑加工真正成为该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特色优势产业之一。 增收协会开启致富“金钥匙” 从嘉玉桥到白达乡,20多公里长的公路,宛如一条白色缎带蜿蜒飘荡在怒江峡谷里。路程并不很远,但却险得可怕,即窄且陡,坐在车上俯瞰怒江,仿若浮在半空。
(今年,白达乡通托村村民布永罗布通过“增收协会”的架桥,出售200斤苹果增收达1600元)
2006年修通的这条公路,彻底改写了白达乡闭塞的历史。白达乡地处怒江江畔,四周山峦叠嶂,拥有独特的河谷地带气候。蜿蜒东流怒江边上的那块绿地似乎有点吝啬,与其他乡镇相比海拔相对较低,盛产核桃、苹果、花椒等经济作物,虽人均耕地较少,但物产丰富,可称“世外桃源”。
公路修通了,如何把白达乡的经济作物组织起来,提高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这一问题引发了该乡乡党委、政府以及村委会班子的思考:只有通过建立“协会”,统一组织管理,进行集中销售,才能产生大的经济效益。
为拓宽群众的增收渠道,2007年,白达乡成立了“农牧民增收协会”,对通托、白托两村的核桃、苹果等特色农产品进行统一销售,为两村增收3.2万元。协会在带领村民种植、销售的致富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组织农户生产、集中收购、开拓市场。协会使过去农民自产自销的单个产品,形成了一条产业链,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
通托村村民布拥罗布是“增收协会”牵线搭桥的直接受益者。今年他通过协会出售了200斤核桃、1200斤苹果、4斤花椒,收入达5760元。
“跟着协会走,销路不用愁;跟着协会干,咱们有钱赚。”尝到甜头的布拥罗布对协会的作用赞不绝口。
今年8月份,白达乡核桃、苹果、花椒等农产品陆续进入成熟期,该乡增收协会抓住有利时机,进一步加强宣传,加大销售渠道的组织管理力度,“协会”从两村收购了3000斤核桃、5000斤苹果,统一拉运到县城销售,县城居民十分喜欢,踊跃购买,几天之内将8000斤核桃和苹果销售一空,直接增加群众收入4.2万元。
此举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群众因交通条件制约而产生的核桃和苹果销售难问题,降低了群众在销售过程中的风险,有效促进了群众现金收入的增加,进一步整和了优势资源,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为做大该乡核桃、苹果等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小小“一卡通” 惠农政策进万家
“有了这张 ‘一卡通’,每年自己该领什么钱,我心中都有数。”洛隆县孜托镇加日扎村村民扎西拉姆指着手中的一张小小卡片高兴地说。
(孜托镇加日扎村村民扎西拉姆向记者展示“一卡通”)
“今年我家的补贴有种粮补贴、良种补贴、油菜补贴、碘盐补贴,一共领到了324.27元,”扎西拉姆竖起大拇指,感谢国家的支农惠农政策。
为了让广大农民群众进一步明白了解党和政府的支农惠农政策,让广大农牧民群众清楚惠及标准、知道惠从何来,确保各项支农惠农资金及时足额兑现到农牧户手中,确保政府工作的公开透明,洛隆县把自治区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汇编制作成《洛隆县农牧户领取财政支农惠农资金一卡通》。卡内明确了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良种推广补贴、种植油菜补贴、退耕还林现金补贴等等近20个项目,确实让党和政府的强农惠农政策深入人心。
“一卡通”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享受补贴农户所在乡(镇)村、自然村、户卡编号、户主姓名,并适时记录了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资金兑现年度、兑现时间、补贴类型、补贴数量、补贴标准、补贴资金等。“一卡通”采取藏汉两种文字,一户一卡,乡镇核发、户主签名、户主保管,资金兑现采取由乡镇核发、发放人签名、领取人签名。
截止目前,洛隆县已向11个乡镇的农牧户发放“一卡通”7000余册,发放各类补贴9项,资金总额400余万元。 “一卡通” 内容简洁明了,通俗易懂, 藏汉文同步,阅读方便快捷,一目了然。更重要的是,那上面的内容体现的都是农牧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拿起这小小“一卡通”,农牧民群众怎能不高兴。
以上这些只是洛隆县众多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在藏东南川谷地,无论记者走进哪一个新村,都能感受到,党的支农、惠农政策,不仅使村民们住上了安全适用的新房,而且水、电、路、讯、广播电视等配套基础设施的完备,也让群众的生产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群众发展生产、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昌都报 罗布 彭虹 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