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宫28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认识昌都>历史>

    昌都的历史沿革

    2014-04-09 15:18 来源:昌都地委外宣办 点击:0

     “昌都”系藏语,意为“两江口”。古称“康”,唐朝时为吐蕃的一部分。元朝隶属朵甘恩宣慰司都元帅府。明朝隶属甘都指挥使司,明末受固始汗统治,清朝属驻藏大臣和达赖喇嘛管辖,清末改土归流时为川边,民国属西康省的一部分。1950年设昌都支区解放委员会,1959年成立昌都地区行政公署。

      1950年10月23日昌都地区解放后,同年底召开昌都地区第一届人民代表会,设立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人民解放委员会驻昌都宗,辖昌都、察雅、江卡、盐井、三岩、贡觉、左贡、八宿、桑昂曲(察隅)、边坝、洛隆、硕督、类乌齐、江达、邓柯、丁青、色扎、尺牍、博德、博翟、博麦、街顿、拉多等23宗。
      1954年将博德宗改为倾多宗,博翟宗改为曲宗,博麦宗改为易贡宗,街顿宗改为沙丁宗。昌都地区直辖昌都、察雅、左贡、八宿、江卡、拉多、贡觉、江达、类乌齐、西邓柯(邓柯)、硕督、洛隆、三岩、盐井、桑昂曲等15宗;并设立2办事处:第一办事处辖三十九族地区,包括丁青、色扎、尺牍、巴庆(巴青)、聂荣、比如、边坝、索宗、沙丁、嘉黎等10宗;第二办事处辖波密地区倾多、易贡、曲宗3宗。
      1956年昌都地区划归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直辖昌都宗、察雅宗、左贡宗、八宿宗、江卡宗、拉多宗、贡觉宗、江达宗、类乌齐宗、西邓柯宗(邓柯)、硕督宗、洛隆宗、三岩宗、盐井宗、桑昂曲宗。第一办事处辖三十九族地区,包括丁青宗、色扎宗、尺牍宗、巴庆宗(巴青)、聂荣宗、比如宗、边坝宗、索宗、沙丁宗、嘉黎宗等10宗。第二办事处辖波密地区倾多、易贡、曲宗3宗。
      1960年设昌都专区,专署驻卡若区。以昌都宗与拉多宗合并设卡若区;以江达宗与西邓柯宗合并设江达县(驻江达);以贡觉宗与三岩宗合并设贡觉县(驻莫洛);以察雅宗设察雅县(驻烟多);以左贡宗设左贡县(驻亚中);以江卡宗(芒康宗)与盐井宗合并设宁静县(驻嘎托);以桑昂曲宗设桑昂曲县(驻吉公);以八宿宗设八宿县(驻同卡);以洛隆宗与硕督宗合并设洛隆县(驻洛隆);以边坝宗与沙丁宗合并设边坝县(驻边坝);以丁青宗与色扎宗、尺牍宗合并设丁青县(驻甲木塘);以类乌齐宗设类乌齐县(驻类乌齐)。将嘉黎宗及倾多宗、易贡宗、曲宗划归林芝专区;巴庆宗(巴青)、比如宗、聂荣宗、索宗划归那曲专区。撤销第一办事处与第二办事处。昌都地区辖昌都、江达、贡觉、宁静、洛隆、丁青、边坝、察雅、桑昂曲、八宿、类乌齐、左贡等12县。
      1961年八宿县由同卡迁驻白马。1962年9月,昌都专员公署办公会议对各县行政区划作了调整,全地区12个县划为94个区、1个镇(卡若区城关填),472个乡。
      1964年原林芝专区所属波密县(驻扎木)划入昌都专区。辖13县。
      196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将宁静县改名为芒康县(为尊重群众原有的习惯称呼)。1966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将桑昂曲县改名为察隅县(驻吉公)。
      1970年昌都专区改为昌都地区,地区驻卡若区。洛隆县由洛隆迁孜托;边坝县由边坝迁驻草卡区的东马司(距草卡区6千米)。昌都地区辖昌都、贡觉(驻莫洛)、左贡(驻亚中)、察隅(驻吉公)、洛隆(驻孜托)、丁青、波密(驻扎木)、江达、察雅(驻烟多)、芒康(驻嘎托)、八宿(驻白马)、边坝(驻东马司)、类乌齐等13县。
      1971年左贡县由亚中迁驻汪达。
      1975年类乌齐县由类乌齐迁热扎卡。昌都地区辖昌都、贡觉(驻莫洛)、左贡(驻汪达)、察隅(驻吉公)、洛隆(驻孜托)、丁青、波密(驻扎木)、江达、察雅(驻烟多)、芒康(驻嘎托)、八宿(驻白马)、边坝(驻东马司)、类乌齐(驻热扎卡)等13县。
      1986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将昌都专区的波密、察隅两县划归林芝专区。昌都地区实际辖11个县,90个区(镇)。
      1987年3月始,实行撤区并乡,调整乡镇行政区划,保留13个区,全地区辖159个乡,9个镇,1622个行政村。
      1997年,面积10.8万平方千米,人口55.8万,地区行署驻卡若区城关镇。辖昌都、芒康、贡觉、八宿、左贡、边坝、洛隆、江达、类乌齐、丁青察雅11个县。(数据来自《政区大典》)
      1999年5月,昌都地区再次对部分乡镇的行政区划作了调整:撤销原保留的13个县辖区,共设立24个镇、118个乡(含民族乡1个)。
      2000年,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昌都地区总人口586152人。其中:卡若区94419人、江达县68993人、贡觉县43160人、类乌齐县40895人、丁青县60586人、察雅县53009人、八宿县38170人、左贡县41803人、芒康县73155人、洛隆县41144人、边坝县30818人。

    附:盐井、生达、碧土和妥坝4个县
      根据1973年12月30日中共昌都地委、昌都地区革命委员会《关于芒康、江达、昌都、丁青等县行政区划调整与成立新县的报告》,1979年6月16日西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本着有利于领导,有利于发展生产,有利于边防稳定和加强建设的原则”,兼顾群众的历史习惯和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等因素,同意在昌都地区新增设盐井、生达、碧土和妥坝4个县,报经国务院批准。1983年10月8日,国务院批准设立4县:设立盐井县,以芒康县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设立碧土县,以左贡、察隅2县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设立生达县,以卡若区、江达县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设立妥坝县,以昌都、察雅、江达3县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但4县因故一直没有建立。1999年9月21日,民政部批准(民发[1999]54号)撤销盐井、碧土、妥坝、生达4县。
      盐井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部,昌都地区东南部,东经98°28′-99°06′,北纬28°37′-29°30′。东与四川省巴塘县隔江相望,南与云南省德钦县毗邻,西连碧土县,北接芒康县。县驻地盐井乡距拉萨市1336千米。距昌都550千米。县域总面积约1.3万平方千米。盐井为汉语名,以当地特产井盐而得名,藏语称为擦卡洛。清光绪三十四(1908年)设盐井宗,1912年后为西康省管辖,1950年为昌都地区解放委员会管辖,1960年江卡宗(芒康宗)与盐井宗合并设宁静县。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盐井县。实际上没有成立。
    南宫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