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众智 聚群力 芒康县全面推动脱贫攻坚工作
2016-11-25 16:07
来源:昌都市委外宣办
点击:0
今年以来,芒康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和昌都市的扶贫开发相关会议精神和重大决策部署,瞄准到2018年实现全县29335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7590贫困人口全部搬迁,实现贫困人口“三有”“三不愁”“三保障”目标,坚持把扶贫开发区建设作为精准脱贫的着力点和载体,主抓易地搬迁和产业发展,兼顾生态补偿、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兜底脱贫等工作,现1447户8479人已达到脱贫标准。
一、统筹规划大开发,集约发展“聚合力”。芒康县建立了以“如美镇—嘎托镇—木许乡”一线为核心区(包括2个镇4个乡)的扶贫开发区,规划面积4090.64平方公里,原有人口29043人。开发区内规划易地搬迁点8个,涉及贫困人口10704人,计划投入资金13.3亿元建设产业项目28个,已全部开工建设15个,预计2018年项目全部建成后年收入达1.3亿元,可带动31603人实现脱贫。涵盖1个产业园区,现已入驻企业16家,计划通过完善市场要素、健全园区功能、扩大产销链条等方式,带动和引领贫困群众通过入股、就业等形式逐步实现脱贫致富。
二、因地制宜定思路,产业建设“铲穷根”。按照“优势区域、优势产业、优势资源、优先发展”以及“区域集中、规模做大、质量提升、效益提高”的发展思路,结合实现“八个全部工程”目标和本地资源禀赋,坚持“扶种子、扶专业合作、扶能人、扶企业、扶科技队伍”原则,挖掘潜力、开发市场,做强优势、做大特色,建立以“瓜果、辣椒、大蒜、退耕种草”四大种植业和“康巴香鸡、康巴香猪、牛羊”三大养殖业的产业布局,规划编制大产业项目10个,子项目52个,总投资21.8亿元,计划助力17690人脱贫。2016年投入资金7170万元,已开工建设康巴蜜橘基地、康巴香鸡、香猪养殖基地、酒曲加工厂、蔬菜基地、国道线加水点等17个产业项目,以收“租金”、分“股金”、赚“薪金”等方式,带动3193人实现脱贫增收。
三、易地搬迁出实招,改变环境“挪穷窝”。注重总体谋划,以全域理念编制县域易地搬迁规划,构建“县城—扶贫开发区—园区—乡镇—中心村”规划框架,充分遵循扶贫开发建设“重镇、干线、开阔、开放、搞活、安全”十二字方针,坚持“群众自愿、积极稳妥,分类实施、对症下药”的原则,把搬迁对象重点往县城、扶贫开发区、国道、省道、园区和重点乡镇搬。同时,重点加强“三岩”片区、大骨节病区、生产资料匮乏区、自然灾害频发区等因特殊原因致贫的生存环境差、“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贫困地区的易地搬迁工作,全县共规划设计易地搬迁安置点11个、覆盖2939户17590人贫困人口,截至10月底,已分三批开工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7个,涉及1551户10025人。
四、对接政策强基础,穿壁引光“找助力”。按照中央、区党委、市委关于做好生态补偿脱贫、发展教育脱贫、社会保障兜底脱贫的系列部署要求,把脱贫攻坚与生态建设、社会保障、教育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对接政策、落实政策最大限度寻找外在助力脱贫。大力开展生态补偿脱贫工作,合理调整充实森林生态护林员、生态功能区管护员、草原监督员、公路管护员、厕所保洁员、地质灾害监督员等岗位,帮助20682名贫困群众就业,人均年增收将达3000元。围绕“不让贫困群众输在起跑线上”的目标,大力实施教育提升计划,整合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实现转移就业672人;扎实做好社会保障兜底脱贫,确定社会兜底人数6613人;完成29335人贫困人口的健康体检工作。
五、借力发展助脱贫,自力更生“寻出路”。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功能区,依托扶贫开发区、易地扶贫搬迁、新农村建设、农畜产品交易市场等,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社会保障能力,确保城镇能够增加更多的就业空间,带动更多的创业平台,吸引和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发挥县域龙头企业带头示范作用,与县域内龙头企业、农牧民经济合作组织分别签订了结对帮扶和带动脱贫协议,带动帮扶脱贫;不断整合芒康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精心涉及特色藏家民俗游、康巴文化体验游、高山草原生态游等旅游线路,加快建设有历史底蕴、地域特色、民俗特点的旅游名镇名村,不断提升旅游价值,确保通过发展旅游促进全面脱贫。目前计划投资1亿元的“朗顶康姆”(意为飞天慷女)营地建设项目正在设计规划当中,项目建成后将有效带动周边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主动加强与华电、华能等大型国有企业的沟通协调,确保群众通过参公参建更多的水电开发项目增加更多的现金收入,截至10月底,共有1500余人次群众通过参公参建水电开发项目实现收入194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