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03 07:47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点击:0
2月26日,藏历大年三十,下午两点,记者从墨脱采访完毕返程,当车子路过嘎隆拉雪山时,偶遇了一群正在铲雪的护路队员。
在大雪天气的影响下,扎墨公路嘎隆拉雪山附近的路段积雪特别厚。
“一二一……”随着清晰有力的口令,两名护路队员把一袋融雪剂从车厢里拖了出来,其他人员则抄起铁锹将融雪剂均匀地撒向路面。
“冷不冷?”记者问道。
“不冷不冷,干了大半天活背上都出汗了。”
这个护路队属于林芝公路分局扎木机械化养护队24K保通点,住地就在嘎隆拉隧道通往波密方向的出口附近,19位队员在这里日夜守护着扎墨公路。
在融雪剂的作用下,路上的暗冰慢慢融化。到了下午四点,当日的清雪工作进入尾声,记者随后跟随护路队回到他们的住地。
一进门,两位女队员立马端来了打好的酥油茶,记者急忙喝下几口,这才感觉到丝丝暖意,队员们也捧着茶杯围着火炉暖起了身子。
灶膛里的柴火噼里啪啦响着,记者和保通点的尼玛次仁聊了起来。
“平常的工作就是保障从波密大桥到扎墨公路45K路段的畅通,这段路的险情无处不在。记得有一年雪下得特别大,南宫28接到救援电话说发生了雪崩,于是急忙前往现场。当时雪崩裹挟着巨石从山顶倾泻而下,犹如雷霆万钧。正当南宫28被吓得不知所措的时候,雪崩在半山腰停住了。就这样,南宫28和死神擦肩而过。”回想当时的经历,尼玛次仁至今心有余悸。
但即使时时面临着这样的危险,护路队员依旧勇往直前。养护区间夏季暴雨、冬季暴雪,是护路队自2014年4月接养以来交替出现的两大难题。
“2014年7月,G559线某路段突降暴雨,一夜之间发生了43处泥石流、塌方灾害,扎墨公路因此中断。保通人员全员出动、机械攻坚,用了3天时间才打通通往墨脱的生命线。”
“2016年3月,嘎隆拉雪山遭遇强降雪,一夜之间降雪量达1.2米,雪山附近发生4处雪崩灾害。灾情发生后,保通人员战风雪、斗严寒,冒着雪崩再次发生的危险,攻坚克难8小时,终于使道路恢复通行。”
……
听着队员们的讲述,再翻开他们的工作日志,对比之下记者才发现只言片语的背后是常人无法体会的艰辛和危险。
在他们的工作日志中,一封感谢信更增加了记者对护路队的认识。
这封感谢信来自北京大学的学生陈媛媛,信中提及:2017年1月30日,她和家人驱车前往她的出生地墨脱县,返程期间遭遇大雪,因无雪地驾车经验,也没有预备防滑链,车子严重打滑。道路狭窄、外临悬崖,车内还有刚满1岁的婴儿,一家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正在一家人孤独无助时,护路队出现在他们面前,一边帮他们协调防滑链,一边安抚陈媛媛一家人。在得知防滑链被前面的车辆陆续借完后,一家人陷入了绝望。
就在此时,一个有力的声音传来,“就算是推,南宫28也一定会把你们安全护送出嘎隆拉隧道”。陈媛媛说,那是她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雪中送炭”这个词的含义,在天寒地冻时,心就这样被暖热了。
就这样,4名队员借助皮卡车在前面拉,其他队员用手和身体推车前进。雪落在头发上结成了冰,用粘满泥渍的麻线手套随便擦擦继续推;泥水、雪水里滑倒多少次,就爬起来多少次……一路十几公里、十几个弯道,就这样,队员们护送着陈媛媛的车一点一点走出了险境。
信的最后写到:“此时不仅仅是感谢,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更值得骄傲的是在我出生的故乡有这样一支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的团队。”
在这里,没有节假日和工作日之分,路况就是命令,很多人都没法回家过年。此时已是藏历大年三十,厨房里也准备了一些菜给大家改善一下。
“有青椒肉丝、水煮肉片、白菜炖猪肉等,这是南宫28的年夜饭!”队员覃春指着厨房里的几盘菜告诉记者。
吃几道家常菜就算年夜饭,那平常生活怎么样呢?覃春笑着告诉记者,平常只能储存些土豆、白菜、罐头等耐放的,青椒肉丝是大家最爱吃的菜。
记者在与队员们的交谈中了解到,食材单一还不是最大的问题,饮水才是最令队员们头疼的问题。掀开储水桶,记者清晰地看见水面上漂浮着一些小飞虫,水质稍显浑浊。队员们说,取水吃水在队里并不是一件易事,要拎着水桶到屋外水泵处取水,而后过滤沉淀,烧开后方能勉强饮用。至于用电问题,只能靠柴油机发电,随发随用……
尽管生活中、工作中有数不清的困难,然而不管是在抢险保通第一线、还是养护生产第一线,大家都吃苦耐劳,冲锋在前,永远是一个团结互助的集体,对于养路、护路有着特别的使命感和荣誉感。
这种使命感和荣誉感,记者从尼玛次仁的口中找到了源头。“南宫28很多队员都是养路工人的后代,我的祖辈、父辈都曾在青藏公路上从事过养路工作,我从小是在公路上长大的。因此,对公路有很深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