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01 12:30 来源:昌都报 点击:0
抗震救灾为群众 共克时艰显真情
——记昌都地区民政局巴桑次仁先进事迹
巴桑次仁,男,藏族,1974年4月生,西藏卡若区人, 1995年10月入党,1993年12月参加工作,现任昌都地区民政局行地科副科长。在青海省玉树县抗震救灾期间,巴桑次仁以高度的责任感,既勇敢冲锋在前,又全力以赴保障后勤供给,有序、有效开展了抗震救灾工作,充分发挥了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受灾群众的“贴心人”
抗震救灾的“联络员”
按照昌都地委、行署的安排,巴桑次仁先后四次往返玉树灾区,协调开展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由于在灾区工作突出,人缘好,巴桑次仁被大家一致推选为工作联络员。他一方面要协调昌都救援队内部卫生、消防和地震等部门工作,又要与玉树救灾部门进行协调联系,以便及时掌握灾情发展情况。他每天汇总并及时反馈救灾情况,救灾期间,共编发灾情通报、请示、汇报材料七十份,灾情数据和信息上百篇,为救灾工作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翔实的情况,为帮助灾区开展恢复重建工作奠定了基础。由于灾情报告反映及时,内容详实,昌都籍玉树受灾群众的灾情得到了自治区、地区、县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迅速对作出安排部署,开展救援工作,有力推动了玉树抗震救灾工作的开展。
救援队的“后勤部长”
玉树“4·14”地震使得结古镇基础设施遭受毁灭性的破坏,由于生活用水用电和通讯设施的全面瘫痪,昌都地区民政、医疗、消防、地震联合救援队一行52人到达灾区后,连续4天没刷牙、没洗脸,吃不上一口热饭,同志们个个面容憔悴,蓬头垢面。为了使救援队的同志们有热饭吃、有热水喝、有温暖的床睡,巴桑次仁和另外两名同志主动承担起临时帐篷搭建、食品供应等后勤保障工作。震后的结古镇到处是一片废墟,在地震中幸存的商铺也都在闭门停业中。根本买不到食品,联合救援队同志们的一日三餐怎么办?巴桑次仁不辞辛苦和驾驶员驱车50多公里,才在附近小镇找到一家副食品商店,购买到了大米、蔬菜、粮油等,大家终于吃上了来到地震灾区以来的第一顿久违的热饭。在长达2个多月的抗震救灾工作中,因长期劳累,巴桑次仁长期咳嗽不止,又接到妻子患病住院的消息,队友和家人都劝他返回休整。但他却说,工作刚刚熟悉,我要是走了,所有工作又要从头开始,那么多队员的后勤保障工作怎么办,那不是耽误了救援工作吗?为了改善救援队同志的伙食,他带病坚持,冒着风沙,寻遍方圆60多公里,终于买到了肉、菜、蛋、奶等副食品运送到了抗震第一线,他也被救援队的同志们亲切地称为“后勤部长”。
抗震救灾中,巴桑次仁用他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人民公仆,什么是真正的共产党员,他在自己的岗位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始终如一的为抗震救灾工作贡献自己的“光”和“热”。2010年8月,巴桑次仁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震救灾模范”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