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宫28

昌都解放60周年大庆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

2015-07-31 10:47 来源:昌都报 点击:0

昌都解放60周年大庆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

  1.昌都地区处于横断山脉,山高谷深,交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昌都经济的发展。请问昌都在解决交通瓶颈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确保交通实现大的发展?

  答:地委、行署始终高度重视交通运输工作,着力破解交通“瓶颈”制约,把交通基础建设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纳入地区经济发展总体思路,并主要采取了以下五项措施。一是重点抓好国省道、通县油路整治改建项目建设。仅“十一五”期间地区境内国省道公路和通县油路整治改建总投资就达41.4亿元,建设里程847公里。二是全力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十一五”前四年地区农村公路通达工程实施项目206项,建设里程3975公里,完成投资4.96亿元。三是加快客运场站建设。截止2009年底,昌都地区11个县除洛隆、边坝两县外,其余各县都已建设了交通客运站。四是积极支持配合重点公路项目建设,主动与各重点公路建设项目办加强联系,努力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资建设环境。五是立足长远,科学编制完善 “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规划。“十二五”期间,力争实现昌都地区境内国省道全部黑色化、县县通沥青路、100%建制村通达、60%的乡(镇)和20%的建制村公路通畅。

  2.请问昌都“十一五”建设的主要成就具体体现在那些方面?

  答:“十一五”以来,昌都地区在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特别是对口援助省市和中央企业的无私援助下,昌都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社会局势保持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要说主要成就,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迅速,质量明显改善。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到达57.9亿元,是2005年的1.8倍;财政收入达2.78亿元,是2005年的2.7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3144元,是2005年的1.7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659元,是2005年的1.6倍。二是农牧业生产稳中有升。2009年,农牧业总产值为21.96亿元,比2005年增涨33%;粮食总产量达到15.6万吨,肉、奶分别达到7.34万吨、7.95万吨。三是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十一五”以来,全地区共完成57190户农牧民安居工程、1131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102个新农村示范点建设任务,30余万农牧民住进了安全适用的房屋。四是重点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十一五”前四年,全地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2.4亿元,比整个“十五”时期还多近24亿元,年均递增16.4%。五是特色产业初显成效。玉龙铜矿一期一步工程已竣工投产,“三江”水资源开发前期工作有序推进,投资3150 万元的华润雪花啤酒易拉罐生产线正式投产。六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2007年基本实现“两基”攻坚目标,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2.5%;初步形成了地县乡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农牧区医疗制度实现全覆盖;城镇低保和农牧区特困群众生活救助政策得到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1%以上。七是生态保护成效明显。认真组织实施天林业工程项目,整体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积极推进节能减排等工作,严格环境执法监管,努力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八是援藏工作向纵深发展。进一步拓展内涵,丰富载体,推进干部援藏工作向纵深发展,“十一五”时期,对口支援昌都地区的“两市六企”援昌项目达到176项,资金4.29亿元。

  3. 昌都地区教育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答:地委、行署坚持把“普九”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昌都的“奠基工程”,把教育作为重点工作优先考虑、把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优先安排,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推动“普九”的实施。一是地、县、乡三级分别成立“普九”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普九”工作的组织领导。二是深入群众,广泛动员,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努力使“普九”工作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三是建立地级干部包县、县级干部包乡镇、乡镇干部包村组,县直单位包校、乡村干部驻校和县教育局干部包校、校长包班、教师包人等一系列制度,进一步分解任务,明确责任。四是创新思路,多措并举,积极探索“富裕劝学”、“扶贫控辍”的办法措施,破解动员学生入学、控制学生辍学等“普九”工作难题。五是建立健全督导评估机制,完善评估管理办法,严格督查,强化落实,确保“普九”工作取得实效。经过全地区上下的苦干、实干,2007年,全地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如期实现。

  4.昌都地区安居工程目前进展如何?已有多少农牧民群众住上了安居房?在建筑风格上突出了哪些地方特色?

  答:自2006年以来,按照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昌都地委、行署把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牧民收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大力实施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至2009年底,已提前一年完成原“十一五”规划任务,2010年新增建设任务也将如期完成。目前,30余万农牧民已经住进了安全适用的房屋。在农牧民安居工程建筑风格上,着重突出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特色。民族特色:藏东民房建设具有传统的民族建筑风格和文化底蕴,大部分安居房都进行雕梁画栋和藏式彩绘等美化处理。地域特色:村落布局规模较小,建筑方式多以土木、石木结构为主,单层与多层相结合,藏式与汉式相结合,经济与美观相结合,安全与适用相结合,一般按地形地势沿河谷、顺山坡而建,或相对整齐,或错落有致。时代特色:积极引导农牧民群众向公路沿线、条件相对优越的区域适度集中;大力推广应用现代先进建筑工艺和新型环保替代材料;加强农牧民聚居区基础设施综合配套建设,大力实施“六通”工程、改水改厨改厕改圈、沼气、村容村貌整治、人畜分离等项目建设。

  5、区党委工作会议提出的“两个基地”建设的基本思路。今后昌都地区如何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答:根据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区党委工作会议提出“构建国家‘西电东送’接续能源基地”和“藏东地区有色金属产业基地”,这既给南宫28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前提保障,又给南宫28提出了新的要求。关于“两个基地”建设问题,地委、行署早有考虑,并在地区的发展思路中,提出了“壮大两个支撑”,就是指以矿产和能源为重点的资源开发。

  今后,南宫28将认真贯彻落实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积极推进“两个基地建设”,妥善处理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一方面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正确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科学合理制定资源开发规划,按照“抓大限小”的原则,“整合资源、整体规划、整装开发”,淘汰落后产能,提升资源开发的能力和技术水平。另一方面,认真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将“预防为主”的方针落实到发展规划和决策阶段,推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重大决策过程中的落实,特别要对矿产、旅游、水资源等资源开发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严格环境准入制度,新建项目必须符合国家和自治区的产业政策,以及污染物排放和生态保护要求;坚持依法行政,加强环境安全监管,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有效防治环境污染。

  6、昌都解放60周年中的重点活动有哪些,目前进展如何?

  根据昌都地委、行署安排并经区党委批准,昌都解放60周年庆祝活动主要包括:庆祝昌都解放60周年大会、凭吊革命先烈、昌都地区干部大会、昌都解放60周年成就展、专场文艺晚会、大庆重点项目及重点民生工程竣工庆典、慰问等活动;出版献礼书籍、光盘等。同时,南宫28还将举行各类庆祝座谈会和文体活动,营造浓厚、喜庆、热烈的大庆氛围。

  在区党委、政府的悉心指导下,昌都地委、行署按照“隆重热烈、务实节俭、安全圆满”的目标原则,认真制定工作方案,落实筹备工作任务,责任到人,责任到点。目前,大庆活动的总体方案及细化方案都已基本成型,并在进一步的优化、细化完善;文体活动及群众行进式表演等都在积极的排练中,广大干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大庆活动场所建设、维修工程也在紧张有序进行。7月19日,地委、行署召开了大庆筹备工作动员大会,对筹备工作进行了再安排、再部署、再动员。各部门认真落实地委、行署的要求,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推进筹备工作。可以说,大庆筹备工作正在按照地委、行署的要求,有组织、有计划地快速推进。各项筹备工作将在8月底基本就位,9月中旬将进行预演、试运行,10月初全面检查、巩固、查漏补缺,各项工作进入临战状态,确保大庆活动“隆重热烈、务实节俭、规模适度、安全圆满”。

南宫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