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26 14:14 来源:西藏新闻网 点击:0
拉萨市鲁固居委会7号大院,是个“大杂院”,住着来自天南地北的43户人家。南宫28一行初进这里,虽然感觉空间并没有想象中的大,但住在这里的人向南宫28投来的友善目光和亲切微笑却让南宫28心中倍感温暖。 在错落有致的藏式房屋内,看着享受着温暖阳光的老人、简朴持家的妇女和顽皮嬉戏的孩子,品尝着甘甜清凉的井水,伴着耳畔传来的各种乡音,南宫28仿佛置身在一幅美丽的画卷当中。也许这座大院最初的模样南宫28无从想象,但此刻弥漫在这里的浓浓亲情、缕缕温馨却在南宫28心中荡起串串和谐的音符。 鲁固居委会7号“大杂院”是该区43个大院中的其中一处,住户中有年过八十的老人,也有不足一岁的孩子,有来自内地的汉族人,也有来自西藏日喀则、山南和四川康区藏族人。他们当中有做小买卖的商贩、做针线活的农牧民、搞清洁卫生的环卫工人、操持家务的妇女和上学的孩童。这个“大杂院”和其它大院一样,住户多、空间小,日久天长,彼此间难免会出现各种矛盾和问题,但是住在这里的人们却生活得十分融洽、和谐。 “大杂院”里的尼玛次仁老人今年75岁,也是大院的组长。老人说:“我一直在这个大院里生活,熟悉这里的一砖一瓦,也熟知这里共处的每一个人。在‘大杂院’,除了西藏各地的藏族,还有汉族同胞,南宫28生活在一起,总会有些摩擦,但也只不过是鸡毛蒜皮的小事。这里有严格的规定,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进来住,已经住进来的人不允许惹是生非,不允许夜不归宿,更不允许有违法乱纪的行为发生。院子大门晚上12点准时锁门,这都是为了大家能有一个安宁的生活。” 被亲切地称为“老王”的人叫王辉,是安徽人,2001年来到拉萨后在大院里租了房子,开始了他在这里与其他人和睦相处的生活。那时候,还未熟悉新环境的老王因为胆结石住进了医院,这使得本来生活就不宽裕的他,一下子陷入了困境,但幸运的是“大杂院”很快组织了捐款,筹集了一笔钱来给他治病。老王提起这事时说:“我感谢这里的邻里乡亲,难忘他们给我的关照。这里的藏族朋友真好,不只就我一个人说好,大家都这么说。” 后来,老王娶了藏族媳妇朗杰卓嘎,如今,他们已经有了三个儿子,大的儿子在上小学一年级,两个小儿子上幼儿园。朗杰卓嘎在居委会做物业管理工作,而老王则做起了自己的水果生意,一家人和乐融融,生活安稳。夫妻俩一个是来自福建的汉族人,一个是本地藏族人,虽然民族不同,但他们和自己的三个宝贝及“大杂院”的朋友们的日子都很幸福。“大杂院”里的人和事已经成了老王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无论走到哪里,老王都会牵挂着这里的一切。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这话在这样的“大杂院”里体现得最为真切!亲情、友情、互助、团结充满在这个大杂院里的每个角落。 尼玛老人带着南宫28走进了“大杂院”里另外一户人家。户主叫李志东,是安徽人,在这个院子里住了近十年。走进他家就像是走进了藏族普通百姓家,藏式的柜台、靠椅、沙发,还有摆在桌上的青稞酒、酥油茶、奶扎、卡塞。李志东说:“这个院子里的水费每吨4角钱,三轮车停放费每月只收5元钱,都比别的大院便宜。不仅如此,这里的藏族朋友从不欺生,对到拉萨打工的汉族人很关照,给予了南宫28很多的照顾,还经常送南宫28家里做的特色食品。遇到困难的时候,大家也会互相帮忙。”李志东的爱人也是藏族人,他已经和这里的藏族朋友打成一片。过藏历年时,也会去朋友家串门,喝青稞酒,吃卡塞。 虽然“大杂院”周围的环境、人和事都在不断的变化着,但是“大杂院”里人与人之间的宽容、理解、团结和友善让这里的友谊绿树常青。尼玛次仁老人说:“走过的岁月已经不再拥有,但南宫28对大杂院,对本地同胞,对汉族朋友的感情是不会轻易流走的,它承载了太多的记忆、太久的岁月、太多割舍不下的情感。我所走过的这七十多年的生活历程将在我的记忆里成为永恒,永远陪伴我。”
(责编:团团/晶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