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宫28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第三批援藏工作成效显著

2014-04-27 15:07 来源:今日西藏昌都 点击:0

抓住重点  开拓创新  认真履职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第三批援藏工作成效显著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第三批援藏工作队对口支援昌都地区八宿县以来,始终牢记援藏使命,践行援藏宗旨,大胆开拓创新,拓宽援藏领域,不断推进对口支援工作向纵深开展。

一是思路清晰,科学谋划定位。工作队到岗后,克服各种困难,迅速进入角色,深入八宿县各乡镇、农牧区调查研究,全面掌握八宿社会经济发展基本情况,反复研究论证,

制定切合实际的援藏工作规划,编制了《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十二五”时期对口支援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资金总量达5000万元,援藏项目涵盖了市政设施、新农村建设、基层政权、社会事业、特色产业、交通能源等多个领域,重点突出了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增加农牧民收入这个首要任务,明确 80%以上的项目和资金都将投向农牧区,贯彻落实了中央关于“向农牧区倾斜”、“向基层倾斜”的要求,使援藏工作在农牧区“见人、见物、见精神”。

二是履职认真,协调落实到位。坚持把援藏工作作为重要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认真履行维护稳定和发展经济双重职责,与当地干部职工一道坚守岗位,旗帜鲜明反分裂、全力以赴保稳定、聚精会神抓发展、尽心竭力惠民生、扎扎实实抓党建,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维稳工作中,两位援藏干部尽职尽责,严格执行领导带班制度和24小时值班制度,深入联系点乡镇开展维稳督导工作,长期蹲守乡镇一线,与乡镇干部同工作、同值班,特别是在3月重要敏感时期,迅速结束休假返藏,保证敏感时段在岗在位,为八宿县的社会稳定付出了辛苦的努力。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结合八宿县实际,积极向公司党委及援藏办和有关领导汇报工作,协调公司领导带队赴藏考察指导工作,主动加强与相关单位、部门的沟通,确保了援建项目和资金及时落实到位。通过沟通协调,顺利签订了新一轮援藏协议,在前两轮的基础上,“十二五”期间武钢与八宿县签订的协议援藏资金每年由目前的800万元提高至1000万元。

三是视野开阔,勇于开拓创新。坚持创新援藏思路,拓展援藏方式,充分发挥武钢的人才、资金、技术、管理等优势,促进武钢与八宿县的交流交往交融,形成了新的增长点。为进一步加强项目设计领域的合作,协调促成武钢设计院与八宿县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帮助培养当地设计人才。20113月,武钢设计院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帮助对县城主干道318线地下管网进行设计,同年4月,配合教育两基迎国检D级危房改造项目,对然乌镇等7所中学进行设计,做到因地制宜,将现代与藏式建筑风格相融合,一个学校一个特点,使每个学校都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加强对基层党建和机关党建工作的探索,积极倡导创办了《八宿报》,引导干部职工解放思想。

四是情系基层,致力民生改善。认真贯彻中央精神,在三年援藏规划中,注重整乡整村推进和产业帮扶,从综合层面考虑推进民生改善。坚持突出改善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和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把援藏资金的70%以上投向农牧区,突出改善民生,从农牧民最迫切、最现实、最关心的实事抓起,让当地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2011年,安排投入援藏资金480万元,新建了县人民医院卫生周转房,极大地改善了医院的医疗条件。重点推进八宿县帮达镇邦达村、白玛镇日吉村和乃然村三个村的村容村貌整治,同时充分利用3个村临近邦达机场、环境优美等优势,帮助当地农牧民开发藏家乐走致富之路,有力地改善了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针对八宿县帮达镇藏装加工初具规模的优势,积极规划项目,发展特色品牌,将藏装加工厂打造成既生产特色藏装,又生产学生校服及其他服装和旅游纪念品的综合性服装厂。从援藏资金中拿出20万元,注入农牧民党员帮扶基金,坚持帮扶农牧民贫困党员,让他们感受党委政府的关怀。

五是严于律己,树立良好形象。武钢第三批援藏工作队经常深入施工现场,严把援建项目质量关、援藏资金管理使用关,严格控制工程质量、控制工期、控制投资,不超概算,确保援建项目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在援藏资金管理方面,严肃财经纪律,严格财务管理,强化廉政意识,坚持造血工程优先的原则,量力而行,急需先建,统筹考虑,不搞重复建设,不做“形象工程”,保证援藏资金用在刀刃上,落实到项目中。两位援藏干部注重加强自身学习,加强能力素质培养,向当地民族干部学习,学习地方管理工作经验,注重与当地干部搞好团结,建立了浓厚的感情,完全实现了由“武钢人”向“昌都人”、“八宿人”的转变。工作中,紧紧依靠县委、县政府中心开展工作,坚决服从县委、县政府的安排,严格遵守各项纪律,与班子成员分工协作,密切配合,树立了武钢集团公司和援藏干部的良好形象。

 

 

图片新闻
南宫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