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宫28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援藏工作>人才技术>

一个从中专毕业生成长起来的高级工程师

2014-03-16 09:14 来源:今日西藏昌都 点击:0

 陈刚毅,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高级工程师,曾先后参加武黄、宜黄、黄黄、京珠等高速公路的建设。2001年,担任湖北省援藏项目山南地区湖北大道市政工程建设总工程师兼工程技术部主任。2003年,担任交通部重点援藏项目西藏昌都地区国道214线角笼坝大桥项目法人代表。

  从这份简历中,南宫28看了到一个懂设计、会施工、善管理的交通行业的“多面手”。然而你可知道,这个“多面手”、现在的高级工程师参加工作时仅仅是一个中专毕业生。

  普通而平凡的“黄浦路校”毕业生

  1983年,几分的差距使陈刚毅与大学失之交臂。带着些许遗憾,他走进了当时享有交通“黄浦路校”美誉的湖北交通学校,成为了8301班的一名学生。

  采访中南宫28了解到,在老师和同学们眼中,陈刚毅只是一位“普通”、“平凡”的学生。在老师和同学的记忆中,勤奋好学是陈刚毅最大的特点,也是他三年交校生活的缩影。陈刚毅学的是路桥专业,只要有弄不懂的地方,他看课本、找参考书,向老师请教,直到弄懂为止;对不能理解的问题反复琢磨;做错了的题目一定要找出原因来;对每一个题目总是不满足于一种解法,而总要将题目中的条件和结果相互转换着进行论证分析,举一反三,弄懂做透;在武汉炎热的夏季,不少人都在想办法消暑,而陈刚毅依然背着书包去上晚自习。三年中,陈刚毅每年都能拿到奖学金,而他那腋下夹一本书、低着头进进出出的形象,已是8301班同学们眼中常有的一道风景。

  陈刚毅的班主任郑力老师说:“在学生时代,陈刚毅可能并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踏实、勤奋、默默无闻地做着点点滴滴。他无怨无悔地付出,不断地寻找着精神和心灵上的满足。正是这种独特的方式在他身上达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升华,成就了他现在的不平凡。”

  “我的基础差,但我的拼劲不差”

  1986年,陈刚毅从湖北交通学校毕业,分配到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工作。在人才济济、大学生研究生扎堆儿的设计院,他的基础是比较差的,只能从事一些简单初级的技术工作。陈刚毅深深认识到自己与同事之间的差距,强烈感觉到继续学习的重要性,他常说:“没本事就跟不上形势,虽然我基础学历差,但我的拼劲不差。”

  院里规定工作2年后才能进修,还没满年限,陈刚毅就迫不及待地想报名。他平时工作忙,只能利用业余时间自修。炎炎的夏日,别人都在乘凉,可陈刚毅为了让自己静下心来看书,把脚泡在一大盆凉水里,每次拿出脚时已是深夜,连脚皮都被泡破了;寒冷的冬天,他就着一个小电炉取暖,坚持学习。

  1990年冬月的一天,当时他住在公路局招待所对面的一个单间里,房子潮湿阴冷,没有任何取暖设备。一天他学习至深夜一点才休息,半夜3时左右,肚子突然剧烈疼痛,一个人挨到凌晨5时左右实在忍不住了,走一步,蹲一步,来到宝丰路口,才被麻木(电动三轮车)师傅扶上车来到同济医院急诊科,经查是肾结石。在医院检查、打针折腾了两个小时,为了不耽误上课,陈刚毅针没打完就要医生拔了,拿了点药,急急忙忙乘公汽赶往航运学校上函授课。经过5年多的努力,他系统地学习了桥梁结构、工程力学、材料学等20多门专业课程,修完了路桥专业本科的全部课程,获得了西安公路工程大学本科学历。

  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善思考的人

  1989年,汉宜高速公路仙桃到江陵路段开工。因为任务重、时间紧,陈刚毅被调来帮忙。当时有17座桥的设计图需要修改,设计院的总工程师把这个任务交给陈刚毅,他仅用4天时间就完成了任务。要知道,在当时完全靠人工计算和手工绘图的情况下,这个工作量一般需要20天才能完成。更令人佩服的,设计图提交后,施工单位没有提出任何认为不合理的地方,连总工程师都感到很惊讶,认为他的业务水平已经达到了高级工程师的水平。

  4天完成平常需要20多天才能完成的任务,他是如何做到的呢?陈刚毅说,他到工地后发现,许多修改是重复的;而且他发现,当时那种老式计算器能够进行简单编程。于是,他就动脑筋、想办法,将计算器的功能充分开发出来,从而大大加快了计算的速度、提高了工效。

  参加工作至今,陈刚毅参加了武黄、宜黄、黄黄、京珠等高速公路和国、省道干线的建设;他从参与勘测、设计、监理到实施项目管理,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逐渐成为设计院的青年技术骨干。特别是1990年至1994年参加宜黄路的建设,使他的书本知识与实践经验很好地结合起来,实现了质的突破。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党委副书记高进华说:“不懈的追求,使他与本科生,研究生同步往上走,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过了别人。一个项目接一个项目给他提供了不断提高自己的机会,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这个机会,只有勤奋学习的人才有这个机会。”

  20年的工程实践和磨练,使陈刚毅从一个仅懂得初级知识的中专毕业生逐渐成长为拥有高级职称的懂设计、会施工、善管理的“多面手”,一个难得的复合型人才。他的成功,给当代青年、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以很好的启示:成才不问出身,只要胸怀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刻苦钻研、勤奋进取,任何人都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

  
南宫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