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双语情
2014-04-09 18:07
来源:昌都地委外宣办
点击:0
■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重走进藏路
栉风沐雨一甲子,沧海巨变六十年。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在北京签订,向全世界正式宣告了西藏的和平解放,五星红旗第一次在世界屋脊上高高飘扬。
值此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之际,从6月20日起,本报记者跟随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中央媒体采访团沿川藏(含滇藏线)线重走西藏路,推出《西藏笑脸》栏目,报道为西藏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各族建设者、展现西藏发展的喜人景象和一个个西藏人家60年的生活变化。
昌都地处西藏东部三河一江地区。藏语的意思是“水汇合处”:扎曲、昂曲两条河蜿蜒从卡若区城穿过,两河最终在卡若区城的关镇相汇,是澜沧江源头。
距澜沧江源头10分钟左右路程的地方,关镇达吉街67号住着75岁的藏族老奶奶贡秋曲珍。眼前这位老人满头白发,理成精干的寸头,显得异常精神。她的汉语部分词语发音不是很准,但非常流利。老人爱笑,特别是讲起自己最美丽的岁月。
农奴女成进藏部队小教员
身为农奴的女儿,贡秋曲珍小时候跟随父母沿街乞讨。她的小脚走过了很多地方,与很多人擦肩而过。在乞讨路上,这个原本只会说藏语的小姑娘跟汉族人学会了“碗”“筷子”的汉语表达。后来西藏和平解放,十八军进藏,部分驻军所在地就离她家几分钟路程。对于汉语流利的“兵哥哥”,小姑娘充满了好奇。
随着跟当地人民的交往,有些战士常来贡秋曲珍家帮他们做些繁重家务。作为回报,小姑娘去部队里给“兵哥哥”洗衣服。这个聪明伶俐,总穿着鲜艳藏袍的小姑娘人见人爱。由于她也会一些简单的汉语,渐渐地成了十八军的藏语小教员。那一年,她14岁。
锅碗瓢盆用藏语怎么说?桌椅板凳又怎么说?只要有语言方面需要帮助,战士们就虚心向小姑娘请教。老人至今还清晰记得,战士们非常好学。为了更好地与当地群众交流,军队里每个人都有一本记好藏语单词的小纸牌,在休息的时候就会拿出来背诵。
双语交流中收获一生挚爱
开始,战士们学藏语闹了不少笑话。欢声笑语中,贡秋曲珍的汉语有了进步,爱情也悄然来临。贡秋曲珍渐渐发现,总有一双眼睛在默默注视着自己。他叫杨全州,是十八军的一名战士,来自山外的世界——重庆。
1954年,两个不同民族的年轻人终于走到了一起。这一牵手,便一直到老。如今,贡秋曲珍的老伴已经离开了人世。但是只要说起老伴,老人便会笑起来。牙齿间稀疏的黑洞洞,是岁月留下的幸福。
说起恋爱的故事,老人不好意思起来。“他那时候是个老头!”老人的女儿在身边解释说,父亲比母亲大19岁,结婚的时候30多岁,很精干。父亲一生疼爱母亲,俩人从来没有红过脸。她记得小时候在家里父亲教母亲说汉语,母亲则纠正父亲的藏语发音。家里聊天,时而汉语,时而藏语。
“我那时候记性好咧,他教我一次就全记住了。”贡秋曲珍忍不住插嘴。
孙女学成回藏教英语
距离老人家不远的地方,是共产党在西藏创办的第一所现代学校——昌都地区实验小学。老人一生养育了七个儿女,儿女、孙子、孙女很多从这所小学毕业。
蓝天白云下的教室传来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贡秋曲珍的“同行”——昌都地区实验小学的优秀藏语教员江嘎老师告诉记者,目前西藏的每个地区,每个学校都根据本校的特点自主选择双语教学的模式。他所在的学校主要是采取以汉语为主的教学模式,把藏语文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开设。其余课程都使用汉语版教材,教学也用汉语。学校分了汉语班和藏语班,但是学生们可以自主选择。藏族班里有汉族的学生和其他民族的学生,汉语班里也一样。
拄着拐杖,行动缓慢的贡秋曲珍常常静坐在院子里,听远处孩子们朗读的声音。这让她想起自己远在外地读大学、研究生的孙子、孙女们。三女儿家的小孙女很争气,考取了天津的大学,学成后主动回到西藏昌都的一所小学教英语了。书声中,老人记下家里、社会上的新变化,每到祭扫的日子,行动不便的她便让孩子们讲给老伴听。
在贡秋曲珍的心里,她和老伴之间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交流”。语言为媒的一段姻缘继续流淌,述说他们近60年的金婚双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