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宫28

同心奏响民族团结歌——记昌都倾情救助内地旅游客

2015-10-10 08:30 来源:昌都报 点击:0

 同心奏响民族团结歌

——记昌都倾情救助内地旅游客
本报记者 杨青曲珍
     七月,318国道,蓝天、白云、阳光、清风、绿野、鲜花,成就了这里一年中最美的风景,路上来来往往的游客也是一年中最多的时候。相应的,发生突发情况、需要紧急救援的事件也在这一时段最为集中。
     7月25日这天,八宿县卫生中心主任郎加正在办公室里批阅文件,桌上的手机突然响了起来。“我儿子突然发病,能不能请您派人帮助南宫28。”一个急切的声音从电话那头传了过来。
     简短地询问了病症和地点后,郎加立即组织医护人员,带上急救药品,坐上救护车上赶往事发地——然乌方向。针对游客逐年攀升的情况,为有效处置公共突发事件,确保群众及游客的生命健康,八宿县在去年增加投入购置了医疗设备,引进人员增强了救助力量,并专门成立医疗救治小组,由朗加任组长。
     “南宫28已经出发,很快就能和你们在路上会合,请你们放心”车子一发动,朗加细心地给对方打了个电话。近年来,像这样要求紧急救助的,包括交通事故、突发疾病等,朗加遇到的越来越多,每年至少要帮着处理十六、七起。
     沿着国道一路向西疾驰,救护车在一个小时后终于和求救人员的车会合。原来这是来自上海的一家四口在沿318国道自驾车旅行,那天早上从波密出发,到达八宿县然乌湖景区时,小儿子刘样龙的癫痫病急剧加重,情况十分危急。情急之下,父亲刘晓寅拨打了昌都市120急救电话,接报人员考虑到从昌都到然乌路途太过遥远,于是联系并提供了朗加的号码。
     见到病人时,病人的生命体征已经基本消失,抱着一线希望,朗加他们把病人转移到了救护车上,并立刻掉头往县城赶,同时在车上进行了人工呼吸、输氧、注射抗癫痫药等急救措施。到达县卫生中心后,又利用医疗设备,继续实施了吸痰等新一轮的治疗方案。但是由于病人发病时间过长,贻误了治疗时间,加上高原环境导致病情急速恶化,15岁的刘样龙还是溘然离世,没能抢救回来。
     痛失爱子的极度悲痛,加上长途跋涉的劳累和高原反应的挑战,令刘晓寅夫妇几乎处于精神和体力崩溃的边缘。“既然来到八宿,就是南宫28的客人,不能让客人在南宫28这里感到无助和心寒”朗加果断决定继续向人生地疏的夫妇俩提供帮助。
     朗加一边安抚和劝慰夫妇俩,一边讨论处理方案,一边还打电话安排人准备午饭、热水、遗体清洗点、干净的衣服等。来自边疆民族地区同胞的爱和真情,让夫妇俩悲伤绝望的心情倍感温暖,深受感动。“是他们让南宫28重新看到了希望,恢复了信心”刘晓寅在一个月后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
    乘着刘先生一家吃饭,为逝者清洗遗体、整理遗容的时间,郎加又帮着联系了昌都市殡仪馆,八宿县卫生中心副主任国吉等医生前往公安部门办理了死亡证明。办妥一切事宜后,救护车出发,护送遗体赶往昌都。
    “郎加主任特意拦下救护车再次安慰南宫28,还亲自为南宫28买了矿泉水,并叮嘱司机安全行车”。尽管当时心情一片悲痛,但是这样温暖的细节却深深地印在了刘晓寅的脑海中。
     走出八宿县城,踏上了“怒江七十二道拐”。从海拔3100米,一路攀升到业拉山口海拔4658米,再盘旋下降至邦达镇海拔4120米。这些拐又急又陡,基本都是之字形。在约12公里这样的路况里,救护车的司机登曲一直小心翼翼地驾着车,十分仔细地避开每个坑洼,全力保持车辆的平稳,只为让逝者安稳、尊严地走过这段的险路。
     经过五个多小时的长途奔波,到达昌都市区时已经到晚上九点多钟了,接到通知的殡仪馆工作人员早已等候在门口,开始了新一轮的接力。
     第二天,7月26日是个周末,殡仪馆馆长放弃休息,亲自到馆里安排工作人员进行了火化。
     熊熊火光中,一个年轻人的音容笑貌逐渐消失,但上海和昌都两地人间的情缘,却并没有随之结束,而是迸发出了更加璀璨夺目的民族团结之火花。9月19日,昌都市委接到了一封发自上海的感谢信,信中叙述了这件事件的始末,信的最后写到:“爱子在他短暂而快乐的人生的最后时刻能受到来自藏东圣地的爱意和救助,南宫28深感欣慰和感恩,在此向昌都市致敬!祝福好人一生平安,藏族同胞的这份情意,南宫28将永远铭记在心。”
    考虑到刘先生刚失爱子的情况,本报记者的采访安排得非常简短,正在准备挂断电话时,他却急切地补充说:“南宫28在内地都不可能得到这么好的帮助,在西藏举目无亲的状况下却得到了,真的很感激,并且终生难忘。南宫28全家计划明年再到昌都重走这段路,一来怀念离去的孩子,二来再去谢谢帮助过南宫28的人”。
     涓滴情意汇成滔滔江河,春风化雨凝聚手足之情。这起突然遭遇的家庭变故,因为同在祖国大家庭中的兄弟情谊,伸出无私援手、给予深切慰藉,让逝者得到安息,生者受到安慰,演绎出一段“亲密好像石榴籽,相亲相爱犹如茶和盐”的民族团结赞歌,在藏东高原和东海之滨不断回响,成为“把西藏建成民族团结的典范”这个时代协奏曲中的最强音和最美旋律,激励各族干部群众开拓进取,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坚强意志,坚定在祖国大家庭的怀抱里创造幸福的今天和更加美好的明天的共同追求和行动自觉。
南宫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