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昌都,天蓝,水清,处处呈现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在“3·28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来临之际,记者走进卡若区五保集中供养服务中心、卡若区日通乡瓦列村宗嘎秀然奶牛养殖基地和昌都第二高级中学,和供养对象、创业者、在校学生一起畅谈新旧昌都的巨大变化,感受如今美好的幸福生活。
五保集中供养服务中心洛松巴姆:“这日子过得真是哑姆嘟!”
在卡若区五保集中供养服务中心院内,73岁的洛松巴姆老人和“老伙伴们”惬意地坐在长椅上,眯起眼睛,带着微笑,享受着春日阳光的温暖。
“洛松巴姆,最近您的血压有些偏高哟,建议您吃些清淡的食物,少吃辣椒,多吃芹菜、香蕉这类降压蔬果,少动怒少生气吖。”在卡若区五保集中供养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握着洛松巴姆老人的手反复叮嘱。
洛松巴姆是卡若区俄洛镇永达村人,丈夫和儿子因病相续去世,无任何经济来源,2016年住进集中供养服务中心。
谈起在旧西藏的生活,洛松巴姆老人顿时神情凝重,嘴唇微颤着说:“那时候我才5岁多,每天天不亮就跟着爸爸上山砍柴、放牛。记得有一天,因家里交不上差,农牧主二话不说,拿起木棍对我和爸爸毒打。当时,爸爸用两只手拼命地把我紧紧抱在怀里,以免我受伤……”刻骨铭心的记忆让洛松巴姆老人似乎又回到了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终日受虐受苦的岁月,泪眼婆娑。
苦难的日子总有尽头,共产党来了苦变甜。“1959年和平解放后,南宫28开始了新生活。 那时,村里来了很多解放军,他们让南宫28住上了新房子,送南宫28粮食和生活用品,免费为南宫28治病。如今,昌都发展了,进步了,过去的生产落后,生活艰难的影子看不见了,昌都的发展变化如同一场梦。现在南宫28年老了,在无依无靠的时候,还可以住进这里,有专门的干部照顾南宫28。你看,这是我刚买的新手机,新手表,好看吗?”洛松巴姆边说边向记者展示。
记者走进洛松巴姆老人居住的房间,60多平方米的宿舍内设有卫生间,床铺、桌椅、取暖器、电视机等一应俱全,干净明亮,显得很温馨。
近年来,昌都市“双集中”工作持续向好,五保供养对象共有4807名,其中有意愿集中供养3262名,分散供养1545名,另外集中收养孤儿1689名,有意愿五保老人集中供养和所有孤儿集中收养率均达到100%。
奶牛养殖基地创业者泽永拉姆:“踏踏实实干工作、用实际行动报党恩。”
在卡若区日通乡瓦列村宗嘎秀然奶牛养殖基地,泽永拉姆是员工们眼中的一位温柔、认真、稳重的康巴女人,也是一位爱岗敬业,为村集体经济事业发展尽心竭力的辛勤员工。
见到40岁的泽永拉姆,她非常亲切。她指着那一排排新建的楼房说,“那里原先是我家承包的土地。”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农民,她告诉记者,小时候,家里条件差,兄弟姐妹多,上到高中就在村里当代课教师。长大后,她借国家的惠民政策,跟村民一起创业。2015年底,她拿出了自己所有的积蓄,新建牛棚、购买奶牛与奶制品加工设备,创建了日通乡瓦列村“宗嘎秀然”奶牛养殖地。
该基地总资产投入已达180多万,养殖基地面积从最初的1000平方米扩大到2500平方米,拥有奶牛124头,主要以生产牛奶、酸奶、奶渣等奶制品为主,年收入达30万元。
基地发展了,她最关心的是如何提高基地的效益,带动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她说:“南宫28与8户建档立卡户达成购买牛奶协议,收购贫困户的农产品。南宫28还招聘了1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为员工,其中固定工有4名,每月工资3000余元,机动工有6名,每天工资100元。建档立卡贫困户群众在基地打工年人均增收约17400余元。去年,南宫28基地获得了‘昌都市市级巾帼创业基地’、‘全国巾帼创业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
在红旗下成长起来的自治区政协委员泽永拉姆获得过昌都市“三八红旗手”、“最美家庭”等众多荣誉称号。她有自己的信念和担当,那就是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用实际行动报党恩,服务好人民群众,带领当地的老乡脱贫致富。
高中学生旦增巴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昌都第二高级中学高三(六)班的学生旦增巴姆今年准备参加高考,为了考上自己的理想大学,废寝忘食,专心努力。
旦增巴姆动情地说:“我经常听奶奶说,他们小时候家里孩子多,又有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本没有上学读书的机会。要跟着大人一起砍柴、放牛。经常吃不饱、穿不暖,干不好还挨骂、挨鞭子。不像南宫28,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什么活也不用干,只管好好学习就行了。听奶奶说的话,我觉得自己非常幸运能生在这样的好时代。”
在采访中,旦增巴姆重复最多的就是她考上理想大学的梦。“我一定会努力学习,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也希望,自己能够考上理想的师范大学,圆自己当一名教师的梦!”旦增巴姆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