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桃艳,沃土耕深;藏东春归,最喜是农人。
59年前的1959年3月28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发布国务院令,西藏实行民主改革。历史的舵手彻底扭转雪域高原的航向,翻身得解放的百万农奴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当家做主人,拥有了无限光明的前途和希望。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始终追求团结统一,把这看作“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南宫28党从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和民族工作,并把民族平等作为立国的根本原则之一。
历史如镜,可鉴初心,矢志不移,团结一家亲。
昌都,是藏、汉、纳西等多民族共居的大家庭。各民族干部群众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精心培育民族团结的沃土,播撒民族团结的种子,共同见证着民族团结进步的硕果。
藏汉鸳鸯的幸福生活
4月初,记者在洛隆县硕督镇硕督村采访时,走访了一个藏汉结合的幸福家庭,男女主人结合的感人故事在当地流传着。
2014年,洛亚卓玛和段景刚在县内打工的时候结识,段景刚对洛亚卓玛的好被她的家人看在眼里,十分支持这对藏汉鸳鸯的结合。通过洛亚卓玛表姐素仁措姆的撮合,在艰难的日子中和段景刚相恋并结了婚。最初时,洛亚卓玛家生活条件比较困难,段景刚有带妻子回四川老家的想法。但洛亚卓玛不愿,段景刚尊重妻子,陪她留在硕督一起生活。
如今,洛亚卓玛为段景刚生了一女一儿,大女儿刚上初一,勤劳的洛亚卓玛一家住上了一楼一底的新房,全家五口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十分感激党和政府的恩情。
除了洛亚卓玛在村里做民族团结点心和泡菜补贴家用以外,家里主要靠段景刚在本县修房造屋、搞装修、砌堡坎等打零工补贴家用,每年有三、四万元的收入。洛亚卓玛和老公商量后,正在把空闲的后院进行装修,准备开个藏餐馆或者酒吧之类的小店,自己当老板。
目前在硕督的藏汉联姻家庭有22户,汉族女婿主要来自四川的阿坝、雅安和遂宁等地。大家不分你我,和谐友爱,互帮互助,就是个和睦的大家庭。在洛亚卓玛家院子附近,由政府挂牌保护的枝繁叶茂的古榕树就是最好的见证。
每逢春节和藏族的重大节日,当地藏汉同胞都要为古老的团结树悬挂红灯笼,在旁边舞狮庆祝、举办集体婚礼等,这棵团结树和附近古老的土长城、清代汉墓群、十八军宿营地旧址、藏东粮仓遗址等一起见证了藏汉民族的血肉联系和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真情岁月……
藏汉结合的“最美家庭”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昌都市每年都会召开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评选表彰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弘扬正气、树立榜样。在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新昌都的共同事业中,藏族和汉族等其它民族之间如同茶和盐巴般的感情越来越浓,情同手足的友谊越来越深,如同亲戚般的走动越来越紧,唇齿相依的关系越来越密,民族团结的局面越来越巩固。
家可以不奢华,但一定是温馨的。在昌都市卡若区城关镇野堆村的回迁房里,住着藏汉结合的一户“全国文明家庭”:个体工商户张海宝、妻子扎西曲珍和儿子洛松加永。扎西曲珍早年丧偶,带着患病的儿子,来拉萨求医,经历了种种磨难后,认识了现在的爱人张海宝。曾经的苦难,没有压垮她柔弱的身躯,苦尽甘来,也是因为曾经的遭遇,她在合适的地方遇到了今生合适的人。
十几年来,无论是在拉萨开小饭馆,还是返回村里做小本生意,夫妻俩都勤俭持家、任劳任怨,尊老爱幼、互相扶持,事业和生活质量都得到提升;在教育孩子上,夫妻俩言传身教,做行动表率,已经大学毕业的儿子品德良好,学习和工作十分上进,他们成了村民们羡慕和夸赞的对象。
担任村委会妇女主任的扎西曲珍保持了“清清白白做人”的原则,乐于奉献、关心邻里、热心相助。在2012年青海玉树地震时,夫妻俩前往玉树勇当志愿者,帮助同胞提供生活急需物品。她忙于村里的工作,耽误了自家的农活和经营从无怨言,丈夫也很理解从不抱怨。
夫妻俩相亲相依,事业蒸蒸日上、红红火火,他们用行动营造了“真诚待人、和睦相处、互敬互爱”的藏汉一家亲的“文明家庭”!像张海宝与扎西曲珍这样的民族团结先进典型在昌都有很多很多,他们真实、本色、有血有肉,在平凡之中体现出时代的本质特征,凝结起民族团结的时代内涵。
夫妻援藏“接力赛”
全国援藏,铸就民族团结丰碑。59年来,党中央深切关怀、全国人民无私支援,雪域各族人民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实惠,过上了过去“想也不敢想、想也想不到”的幸福新生活。一批批援藏干部“把他乡当故乡、视群众为亲人”,用责任书写援藏历史,用真情落实中央的号召,是中华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最生动写照。
徐华建和李琳彬是一对相濡以沫20年的夫妻,分别是重医附一院、重庆市中医院医学检验科的医生,以及重庆市第二批和第三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干部。
2016年的7月12日,在女儿即将进入高三时,在爱人的大力支持下,徐华建来到昌都,尽己所能,逐步培养了一批带不走的本土医学检验专家队伍。2017年,在他的指导下,检验科主任泽仁拉姆成功申报西藏自治区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实现该科省部级科研课题“零的突破”。徐华建不但手把手教会大家制作课件、定期参与培训讲座,还帮助大家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规章制度、查阅文献、研究新技术……科里的学习和工作氛围变得浓厚起来。
如今,一年半过去,丈夫结束援藏返渝,妻子接过他的“援藏接力棒”在昌都市人民医院工作。这对夫妻聚少离多的日子还将持续一年半,就是这样一组家庭上演了一场夫妻援藏“接力赛”。
2017年12月13日,李琳彬抵达昌都后,徐华建把实现建设质控中心梦想的重担交给妻子。李琳彬表示一定会继续发扬重庆援藏医疗队的优良作风,做到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降标准,把这个宝贵的接力棒接好、接准、做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如今,民族团结的品质与力量已经深入昌都这片古老而又欣欣向荣的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