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地区创新“六个”载体 助推教育实践活动
2014-04-25 10:58
来源:昌都地委外宣办
点击:0
为推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区党委结合西藏实际,提出了“十个载体”。昌都地区在贯彻落实“规定动作”的同时,创新“自选动作”,提出“五个巩固”(即巩固“一坚定三忠于”、“三热爱三创建”、“双模双建”、热血青年爱国成才创业工程和“一管四联三结”活动)和“一个开展”的特色载体,以坚定理想信念,落实为民之举,凝心聚力促发展,共同推进“六个新型昌都”建设。
补精神之钙,纯洁干部队伍。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以巩固“一坚定三忠于”教育活动为载体,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和理想信念教育。通过思想上补课,精神上补钙,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思想防线,防止政治变质、精神贪婪、道德堕落、生活腐化,进一步纯洁党员干部队伍,加深对党和祖国的感情,端正对事业和人民负责的态度,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职守。
聚团结之力,携手三江创建。以巩固“三热爱三创建”主题活动为载体,大力宣传昌都半个多世纪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特别是以“三通”(通水、通电、通路)为标志的偏远地区基础条件的巨大改善,赞美昌都“新发展、新变化、新生活”;大力弘扬“老西藏精神”和“雷锋精神”,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激发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同心同德、攻坚克难、团结奋进、争创一流的昂扬斗志,动员全地区各族人民在新的起点上,以崭新的风貌、奋进的姿态,携手创建“三江”文明进步、携手创建“三江”和谐稳定、携手创建“三江”繁荣富裕。
行凝心之举,夯实稳定基础。基层不牢,地动山摇。维稳的重点在基层,巩固党的执政基础重点也在基层。以巩固“双模双建”主题活动为载体,创新基层管理服务模式,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充分发挥基层战斗堡垒作用,尽可能地帮扶群众、带民致富、维护稳定,教育引导广大农牧民群众参与到平安富民强基模范乡村建设中,争做团结和谐致富文明进步公民;各寺庙管委会、驻寺特派员通过开展扶贫解困活动,在寺庙中进一步营造爱国爱教、遵纪守法的良好氛围,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教育引导广大僧尼爱国守法、潜心修佛,努力夯实基层稳定基础,巩固党在基层的执政地位。
焕青春之采,培养有为青年。以巩固热血青年爱国成才创业工程为载体,积极安排每个驻村(居)工作队30岁以下年轻党员干部与所驻村(居)2-3名青年结对交友,深化青年培养工作。特殊时期,组建青年护村(居)队,开展安全巡逻和矛盾纠纷排查,引导青年维稳定、保平安;充分利用藏历新年、“3·28”等重大节日,组建青年文艺队,开展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引导青年除陋习、树新风;与乡村青年共同开展读书活动和法制宣传活动,引导青年增知识、遵法纪。在机关、企事业单位设立青年党员先锋岗、成立青年志愿服务队等,开展为民便民行动,激发广大青年干事创业、奉献青春的服务热情,树立青年良好形象。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充分发挥青年在解放思想、引领新风,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青春正能量,培养一批敢于担当、热血有为的维稳先锋队伍;培养一批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文明青年队伍;培养一批懂得珍惜、热爱生活的感恩宣传队伍。
扩帮扶之措,解决群众难题。以巩固“一管四联三结”活动为载体,为新录用工作人员(包括机关事业单位的公务员、事业人员)发放《昌都地区开展“一管四联三结”工作登记手册》,并确定帮扶对象,继续深化结对帮扶工作。全地区所有党员干部职工每季度向帮扶对象所在乡(镇)党委报一份联户群众情况报告,包括开展调研情况、解决实际困难、慰问物资发放等,乡(镇)党委书记充分发挥监督作用,确保辖区内群众真正得实惠、整乡脱贫有突破。通过扩大帮扶面、深化帮扶监督,真正了解到实情,真正反映民情,真正帮一户群众,办一件实事,解一方难题,赢一方民心。
搭连心之桥,密切干群关系。搭建亲民平台,开展“书记群众面对面”活动,各县县委书记、县长每年深入各乡(镇)、各重点寺庙召开1次以上群众(僧尼)大会,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每年深入各村(居)、寺庙召开1次以上群众(僧尼)大会,拉近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距离,认真了解群众(僧尼)所思所想所盼,重点解决上学难、就医难、出行难、饮水难、就业难、增收难、看电视难等事关群众(僧尼)切身利益的困难和问题,切实化解民怨,调处矛盾,密切干群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