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宫28

夯实三个基础 提升一个能力 实现三个突破

2014-03-26 15:40 来源:今日西藏昌都 点击:0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地区农牧局边学边改、边查边改,着重围绕实施“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发展战略和地委确定的“巩固提升一个根本、完善一个基础、壮大两个支撑、培育新的增长点”的经济发展思路,以“强基础、抓特色、保增收、固根本”为主题,客观分析了新时期昌都地区农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进一步理清了农牧业科学发展的新思路。

夯实三个基础。一是夯实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这个基础。抓机遇、抓大项目,调整、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农牧业基础设施是提升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以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突破口,解决深层次问题,进一步夯实农牧业基础建设。紧紧抓住国家投资农牧业生产力度加大的机遇,狠抓一批关系我地区农牧业上挡、升级的大项目。不断提高农牧业生产装备水平,提高农牧业高产、优质生产能力,提高农牧区劳动效率。积极稳步推进农牧业结构调整,强化科学指导,以种植业为基础,以畜牧业为发展重点,深化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大力提高粮食单产,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腾出一部分土地发展经济作物和人工草业,构建具有高原特色的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二是夯实科研和技术服务工作的基础。针对昌都地区农牧业科研和技术服务工作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结构不健全、队伍不稳定等问题,将结合昌都实际,依托现有的地区农业技术服务和畜牧技术服务两个中心,加强人才队伍和机构建设,在人才队伍建设上,采用“引外、强内”措施。即采取与相关的大专院校进行项目合作和借助对口援藏等方式,从区外聘请、引进技术人员。对现有科技人员加强组织领导,开展专业技术知识更新培训,提高队伍整体素质;结合“十二五”期间地区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形成农牧业科技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农牧业科研和技术服务考核激励机制,以优惠条件和待遇充实一线科技人员。三是夯实农牧业特色产业这个基础。按照“区域集中、规模做大、质量提升、效益提高”的原则,以“两牛两羊、粮蔬基地、城郊养殖、河谷果业”的发展格局,推进江达、类乌齐、丁青、昌都、边坝、八宿六县的藏东北牦牛产业带建设,建立阿旺藏系绵羊、黑山羊产业带,藏猪、藏鸡、肉山羊外销生产基地,11县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芒康、贡觉、洛隆三县油菜生产基地,五县商品粮等基地,坚持高起点规划、规模化经营、长链条发展、依托农牧业特色优势资源,形成产业,实现规模效益化、自主品牌化,成为群众增收的强劲动力。积极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其在发展农牧业特色产业方面起到的积极推动作用。

提升一个能力。在保护基本农田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土地整理和造地改田力度,扩大农田保灌面积,实施“种子工程”大力推广优良品种,扩大一、二级种子田面积,提高化肥使用量。加大结构调整和特色产业开发力度,积极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建设,按照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和区位特点,集中建设优势产业带,推动优势农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大力发展农畜产品深加工,实现农畜产品转化增值。因地制宜的发展优质青稞、油菜、干果、荞麦、蔬菜、饲草料加工等原料基地建设;发展牦牛、绵羊、山羊、藏猪、藏鸡等畜牧业生产基地。开展草场建设、畜种(九龙牦牛)改良、重大动物疫病防治,优化畜群结构。继续完善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普及农牧业实用技术,落实支农惠农政策,继续努力争取资金,加大农牧业生产性投资。

实现三个突破。一是粮食单产有新突破。在农田改造、测土配方施肥、增加化肥使用量、良种使用、科学种田等农业综合措施的支撑下,“十二五”期间力争实现粮食总产量4.3亿斤的目标。二是在发展特色产业上有突破。针对目前地区特色产业规模小,无产业链、无自主品牌、效益低,地区农牧局将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努力突破,打开农牧民群众增收见成效的生动局面。三是农牧业生态建设有突破。大力开展生态安全屏障保护、薪柴替代、草原生态补偿,病虫鼠害防治、资源采集植被恢复等农牧业生态建设,达到产业建设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的农牧业良性发展格局,实现农牧业可持续发展。

图片新闻
南宫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