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6 09:16 来源:昌都报 点击:0
2007年8月,武汉钢铁(集团)公司第一批援藏干部与第二批援藏干部顺利交接、轮换,新一轮武钢援藏干部开始了对八宿县的无私援助和全面支持,武钢(集团)公司骨干张炜与八宿县就此结下了“姻缘”,成为了八宿县人民的一颗福星,不愧为武钢“擎天柱”。踏上八宿这片热土后,他满怀信心、壮志凌云、一腔热血,期盼尽自身有限力量,使八宿县人民群众生活上发生质的变化,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增添新的活力和动力,着力改变八宿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的面貌,引领八宿经济社会建设“航船”,驶入现代化“快车道”,解决好八宿经济发展所有“瓶颈”问题,从而与全国整体发展进程充分“接轨”,使群众增收渠道得以拓宽,人民群众步入到“生活小康、社会和谐”的幸福大道。
一年后,他的愿望和努力逐步得以实现,尝到了辛勤劳动的成果。从2007年至今,他与另外一名援藏干部余贤海一道为八宿县争取到援藏资金2400.3万元,为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群众安居乐业创造了条件。2007年上任伊始,经仔细调研明确投资项目后,他与余贤海书记积极与武钢(集团)公司协调,争取到援藏资金820万元,其中:57.6万元用于八宿县然乌镇康沙教学点建设改造、376.4万元用于八宿县文化广场建设、386万元用于八宿县党政会议中心兴建。今年,又先后争取到1580.3万元资金,用于八宿县特色产业项目开发、安居工程、人畜安全饮水工程等各项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在两位援藏干部的积极协调下,通过武钢(集团)公司的积极支援,八宿县经济社会发展有了崭新的起色,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改观。
理清思路 明确目标
攻艰克难,深入基层调研。告别了家乡、告别了亲人、告别了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初来乍到八宿,张炜也遭遇了常人普遍面临的困难——高原反应,时常头晕、眼花、流鼻血,白天精神萎靡不振,晚上难以入眠。一个星期过后,他通过主动积极地去适应,竭力克服生活上的不习惯、语言障碍等方面困难,一心扑在八宿县经济社会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上,在较短的时间内很快适应了高原生活。然而,又遇到了另一件“头痛”的事情,他自我感觉到对八宿整体情况知之甚少,要做的工作千头万绪,无从下手,单纯从文字材料推敲难以满足“定项目、促发展、谋长远、造福群众”的现实需要。想到这些,他的心情异常沉重,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不辞辛劳、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走村入户,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力求把群众所需、所思、所想完完全全、原原本本地反映给武钢(集团)公司,以争取更多的援藏项目资金,造福更多的群众。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他的足迹遍布八宿县山山水水,身心俱疲,甚至有几次因过度劳累而身体虚脱。大家看在眼里,疼在心里,随他同行的当地干部都劝他:“山高路远,不通公路的乡村就由南宫28过去代劳吧,那些鬼地方,人迹罕至,您身体不行啊!”,张炜只是轻描淡写地说:“我身负武钢(集团)公司的厚望,看着受苦受累的群众,怎能安心休息呢?”。通过调研,张炜逐渐掌握了八宿县发展现状的第一手资料,了解到了八宿的民生状况。得到这些来之不易的素材后,他兴奋不已,按耐不住内心的喜悦,在日记里写道:“八宿人民是热情纯朴的,但是,八宿人民也是艰难困苦的,我在这里体验到了雪域高原的民俗风情,感受到了藏族同胞急需改变生活现状的渴求和坚韧毅力,我深感使命崇高、责任艰巨”。
科学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张炜见识卓越、视野开阔、创新意识强,敢于破旧立新、标新立异,有着极强的抢抓机遇、明察秋毫能力。经过一番艰难调研,他了解到了八宿民生艰苦,经济发展亟需注入新鲜血液,群众亟需提高农牧技能水平,青少年需要接受更高水平的文化教育。根据这些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中的致命困扰和盲区,围绕八宿“经济发展抓特色、社会事业抓重点、安居工程抓配套、社会稳定抓基础、各项工作抓落实”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思路,坚持“规划先行、创新思路、整体推进、协调发展”的发展方针,努力抢抓机遇而不丧失机遇,迎接挑战而不畏惧挑战,尽力将经济社会发展较为滞后的八宿县从藏东一隅努力盘活,注入新的发展活力和新鲜血液。深思熟虑过后,他通过与余贤海及县三大班子领导共同协商,结合八宿实际,实施了三个“两手抓”援藏发展战略,努力为八宿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帮助困难群众实现安居乐业的最基本愿望。
一手抓稳定,一手抓发展,做到稳定与发展并重。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八宿县地处国道214、318线腹心地段,是连接昌都、林芝、拉萨的重要门户,地理位置、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拉萨“3·14”事件发生后,八宿县的战略位置显得更为重要,割断藏东分裂分子同拉萨骚乱犯罪分子之间的联系成了当务之急,在县三大班子领导因出差、学习而不在岗的情况下,张炜和余贤海驾驭全局、身先士卒、靠前指挥,迅速动员组织全县公安干警、驻军部队开展24小时不间断昼夜巡逻,并及时从县机关各单位抽调年富力强的干部职工,成立民兵预备役队伍和联防小组,协助军警开展联防巡逻,使八宿县平稳安全地度过了艰难的一段时期。他们的英明决策和勇担重任的行为得到了地、县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的一致称道。
在抓好稳定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八宿实际,全面推动和落实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积极争取和落实援藏资金,努力弥补八宿经济发展盲区,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今年,在张炜、余贤海的积极争取下,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先后向八宿投资1140.3万元,用于发展八宿特色产业、推进新农村建设、解决群众饮水等几个方面,充分把有限的资源转化为无限的发展潜力。有效发挥出了全县资源比较优势,进一步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提高了群众生活水平。同时,张炜积极关注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并把解决他们的困难问题作为援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争取更多地援藏项目,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困难群众彻底脱贫致富。从发展的角度,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协调发展。站在群众的立场,努力调动群众创业增收的积极性,引领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等、靠、要”消极思想。
一手抓输血,一手抓造血,做到输血与造血并进。在援藏资金项目投入上,张炜深谋远虑、慧眼独到,注重于解决群众的长远利益问题,而不满足于群众眼前的富裕;注重引导群众走上科学发展、科技致富之路,使群众彻底摆脱愚昧落后的传统观念束缚,树立起“学有所长、生产有科技、增收有门路、发展有创新”新型农牧民发展观,通过国家“三农”政策支持、驻村干部指导和援藏资金扶持,使群众完全摆脱贫穷落后状态,逐渐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道路。张炜同余贤海已为八宿特色产业建设和邦达草原建设争取资援藏金358.5万元。通过发展特色产业项目,拓宽了群众长期增收途径,也实现了有限资金永久性利用的最终目标。
一手抓安居,一手抓乐业,做到安居与乐业并举。为使八宿“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早日实现,张炜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提出了“领导带动,责任到位,建立工作机制;上下联动,服务到位,建立帮扶机制;整体推动,措施到位,建立富民机制”的新农村建设长效工作机制,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迅速开展。武钢(集团)公司对口援助八宿县4年多以来,截至目前,协助完成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1407户,完成“十一五”计划的46.92%,累计补贴投入援藏资金近千万元。张炜他们也继承了第一批武钢(集团)援藏干部高度重视民生的策略,在去年帮助八宿完成安居工程建设任务的同时,今年又协助八宿县开展1450户的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在全地区兄弟县有口皆碑。在促进群众安居的同时,张炜积极争取有限的援藏资金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倾斜,向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倾斜,以重点领域和重点群体的问题的突破,带动全县农牧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群众增收来消除农牧民群众之间的各种利益纷争,引导群众追求文明、崇尚科学,积极参与和谐社会建设。
求真务实 改善民生
在实际工作中,张炜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始终坚守岗位,充分发扬“老西藏精神”,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解群众之所难,积极关注群众生产生活,一心一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千方百计为群众谋福利,真心实意为群众排忧解难。如何让农牧民富起来,真正安居乐业,张炜与其搭档余贤海同志深入调查研究,实施了“五大富民行动”,努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促进群众增收。
一是实施农牧业科技创新行动。努力建立布局合理、优势突出的农技开发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体系;精干高效的农牧业科技管理体系。结合八宿“一点两线四区”的产业发展布局,在发展现代农业、牲畜短期育肥和经济林木上,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农牧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建立科技服务推广站,加强对农牧业科技的管理,加快农业、畜牧业技术的引进、吸收、消化、推广和使用。
二是实施区域优势产业培育行动。着力培育一批重点龙头企业,把先进的管理方法、技术、工艺等移植到企业中去。充分利用八宿县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条件,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重点发展,加大对现有的乡镇企业——然乌湖“鲁吉布”旅游公司的扶持力度,逐步培育成龙头企业,切实在“三产大发展”上做文章。同时,抓好农牧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建设,重点扶持邦达藏装协会、白马镇农牧民施工队、藏鸡藏猪养殖协会、蔬菜种植协会,逐步培育成股份制企业。在扶持发展特色藏鸡养殖业方面,积极在藏鸡的选种培育,体现八宿藏鸡特色,打造八宿藏鸡品牌上与湖北省农科院寻求合作。目前,已将此项工作作为科研项目上报到上级相关业务部门。
三是实施农牧民科技培训行动。以种植业、养殖业大户和青壮年农牧民为主要培训对象,增强农牧民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能力;对乡镇企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环保知识、标准化管理等方面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围绕用工量大的行业,有针对性地开展农牧民转岗专业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异地定向就业培训。今年重点组织了种养殖业农牧民致富能手,到湖北省农科院实地进行技能培训。
四是实施依托科技产业带动劳动力扩散行动。通过培育一批藏鸡、藏猪、荞麦等特色产业加工企业,提高特色产品附加值,形成产、供、销为一体的生产加工企业,逐步提高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为农牧区剩余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
五是实施劳务输出富民行动。利用国家投资加大、项目建设增加的机遇,组织好农牧民群众的劳务输出工作,重点在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上下功夫,提高农牧区群众的劳动技能,依托农牧民施工队这个载体,寻求整体承包或单体分包,进一步提高劳务输出的层次和效益,形成农牧民群众实现稳定增收的重要途径。
在张炜这一“助推器”的积极推动和武钢(集团)公司的无私援助下,“五大富民行动”得以有效实施。今年上半年,尽管八宿县同样遭受到“3·14”事件的负面影响,但是,全县地方生产总值仍然完成5770万元,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21.45%,同比增长7.5%。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67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的51.43%;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750元,占年度收入目标的26.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500元,同比增长8.9%;实现劳务输出4500余人次、劳务收入9000万元。
突出重点 推进新农村建设
明确工作目标、突出工作重点,围绕当前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实施“四大惠民工程”,积极促进八宿新农促建设。
一是立足住有所居、劳有所得、老有所养,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增强发展动力。大力加强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增强农牧业发展后劲,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一年多来,配套投入600万元,新建或改建36个村、2066户农牧民群众的安居工程;配套投入400万元,新建30个村委会活动场所及附属设施建设;投入200万元,新建14个农村安全饮水工程。
二是立足学有所教,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工程,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发展。2007年,投入120万元,新建9个村级教学点,截至目前,县中小学有在校生6302人,入学率达91.94%。
三是立足特色产业工程,促进专业化、规模化特色产业生产,引导群众积极发展特色农牧产品。以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为要求,以优势特色产业为先导,以自然资源为依托,以改善民生为目的,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特色产业优势。2008年,投入180万元,加强邦达草原后续工程配套设施建设;投入180万元,新建鸡舍
四是实施精神文明工程,营造和谐环境,建设新型农牧民。以崇尚科学、追求文明为方向,以实用技术、劳动技能为重点,加大教育培训力度,着力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并发挥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2008年,投入380万元,新建集灾害整治、湿地保护、绿化、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县城文化广场。同时,积极组织各乡镇领导干部和县粮油公司、电力公司等企业单位前往武钢(集团)公司取经,积极促进县企业单位和县人事制度、人事管理改革。
截止目前,已基本完成了然乌镇康沙村教学点、县城文化广场和县党政会议中心的建设,其它5个项目正在建设之中,目前还未完工。
学习新理念 迎接新挑战 实现新跨越
为彻底打破习惯偏见势力的束缚,使全县基层干部群众树立起科学发展、创业致富、文明生活的新理念,有效借鉴武钢(集团)先进的发展和管理理念,在全县兴起了“破旧立新、树立新风尚”的学习风波。通过纵向比、横向看,比总量、析人均,找差距、明不足,查现状、挖潜力,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凡是不利于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和措施做法,坚决地破除;凡是有利于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和措施做法,毫不动摇地坚持。进一步深化对县情认识,进一步找准八宿县在昌都地区乃至全自治区的发展定位,更好地完善发展思路,细化发展措施,推动跨越发展。从制约科学发展的观念、体制和机制束缚中解放出来,以新一轮的思想大解放推动八宿新一轮大发展。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强堡垒,把乡村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集体,把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骨干力量,把人才队伍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积极营造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人人争做贡献、全民共谋发展的社会环境。
从去年8月份至今,先后2次组织八宿县粮油公司、电力公司等企业单位以及各县镇部分领导干部,前往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学习先进的经营和管理理念,吸收其有益的发展元素,为八宿企业单位在改革发展潮流中勇立潮头注入新鲜血液,为建立廉洁、务实、高效的干部队伍提供先进的管理模式。
经过2次学习之后,全县广大干部上下一心、同心协力、攻坚克难,创新发展思路,展望美好未来、描绘和谐社会新图景,使八宿人民更加幸福、经济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生态更加良好。农牧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建设和谐社会的愿望更加强烈,同达赖集团作坚决斗争的信心更加坚定,全县经济社各项事业呈现欣欣向荣的良好发展局面。县两家企业单位粮油公司和电力公司经学习后,明确了新的经营发展理念,加强了内部改革,树立了长远发展规划目标,调动了职工工作俄积极性。发展活力四射,企业年利润屡创新高。
在张炜的积极促进下,八宿县也加快了完善发展战略、创新发展思路的步伐。今年年初,县三大班子领导,紧密结合八宿实际,实施了“3231”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即充分利用然乌、白马、邦达三个镇的区位优势,强化三镇建设,以小城镇的经济社会发展带动辐射周边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紧紧抓住318、214两条国道线贯穿全县的交通优势,促进公路沿线乡镇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抓好以邦达草原为核心的畜牧业发展带,以河谷地带为主的特色农牧业发展带,以夏里、瓦、拥、卡瓦白庆四个乡为主的基础农业发展带的三个产业带建设;充分利用我县地处“茶马古道”、“大香格里拉”旅游区和自身旅游资源丰富的地理优势,着力培育八宿县旅游主导发展产业,力争把旅游产业做大做强。经过近一年的实践证明,“3231”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切合八宿实际,有力促进了八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为八宿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全县各项经济社会各项发展指标完成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