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宫28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援藏工作>援藏干部>

痴心谱写援藏歌——记中国一汽集团第七批援藏干部刘海龙

2016-07-08 18:19 来源:昌都报 点击:0

   刘海龙,男,41岁,现任昌都市委副秘书长、左贡县委副书记。2013年7月他积极响应号召,踊跃报名,经过中国一汽集团党委的层层选拔,来到海拔3780米的左贡县。在藏工作期间,他继承发扬“缺氧不缺精神,吃苦不讲标准”的实干精神,大力弘扬“团结奋进讲奉献,勤政为民谋发展”的工作作风,克服困难,开拓创新,树立了援藏干部的良好形象,展现了新时期共产党员的风采。
    为了尽快掌握全县情况,他克服山高路险,走遍10个乡镇,与干部群众促膝交谈,了解他们的安危冷暖,倾听他们所思所想,掌握第一手资料。他从不把自己当作高高在上的政府官员,而是与当地干部群众推心置腹,其言切切,其意诚诚,干部群众莫不为之感动。在摸清“家底”的同时,还积极征求县委、县府的意见和建议,调整援藏规划,扎实推进项目。
    三年来,他始终以“坚持民生倾斜、扩大影响,坚持集中资金、优势提升,坚持造血为主、输血为辅,坚持沟通协调、紧密联系”的思路来指导自己的工作。三年中共实施援藏项目20个,总投资2900多万元,其中计划外资金近800万元,为左贡县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农牧民脱贫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注重民生改善,援建项目向农牧区倾斜。他紧紧围绕自治区推进新农村建设这一有利契机,配套建设田妥镇西岭通村、旺达镇夯达村新农村示范点,同时结合两村毗邻318国道的优势,建设了乡村旅游招待所、汽修厂等产业,促进农牧民的就业增收。
     为解决农牧民行路难的问题,投资390万元建设了玉曲河公路桥和田妥镇措姆湖的乡村道路和桥梁,彻底解决了几千名农牧民的出行难题。
    他注重教育事业,各类学校是他最关心、去得最多的地方。经过整合各方资金,投资320万元为一汽希望小学建设了综合教学楼,实现了教学功能现代化;通过实施教育奖励基金、设立“园丁奖”等措施,营造了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经过积极推进,投资1400万元的左贡县体育馆工程于2015年10月份开工建设。投入使用后,全县干部群众将实现在室内开展体育活动的梦想。
他注重造血功能,积极支持特色产业发展,刘海龙同志充分发挥企业工作经验的优势,到部分乡镇召开座谈会指导经济发展思路;通过制作旅游宣传牌、宣传册等方式,加强旅游宣传推广;投资40万元设立特色产业扶持基金,通过购置设备、思路帮扶等方式扶持部分村集体经济。截止目前,特色糌粑、菜籽油、牦牛酸奶、手工艺品等产品已经走向市场,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转变,为全面脱贫、建成小康开拓了思路,奠定了基础。
    他注重促进交流,以多项措施加强民族团结进步。通过积极协调,中国一汽与左贡县实现了多批次人员交流;一汽集团工会向左贡县总工会捐赠资金107万元,用于解决干部群众实际困难;组织左贡县各级干部到内地交流学习100多人次,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还通过医疗援藏、就业援藏等形式,切实增进了民族间的交往交融。
    坚持原则、廉洁正直是他的人格亮点。他时刻用“作风正派、律人律己”的要求警示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援藏工程项目中,他从不借用手中的权力谋求私利,而是严守招投标程序,严把工程质量关,确保援藏资金的每一分钱用在刀刃上。在他的影响下,分管部门形成了一心一意抓经济、开拓创新求发展的良好氛围。扎实的工作、良好的作风,使他得到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连续两年被评为昌都市年度优秀公务员。
 刘海龙为党的事业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为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所表现出来的援藏干部无私奉献精神,激励着全县干部职工。他用自己的言行,忠诚履行了一名共产党员、一名援藏干部的使命,无愧于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南宫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