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曲河畔的格桑花
——记重庆市第七批援藏干部、类乌齐县副县长彭伦贵
本报记者 杨青曲珍
编者按
2013年8月,天津、重庆第七批援藏干部,带着当地政府和人民的嘱托,怀着建设第二故乡的决心和梦想,饱含热情,斗志昂扬地来到了昌都,他们挥洒着汗水辛勤耕耘、真情援藏。
三年来,他们心系西藏、扎根昌都,继承和发扬“老西藏精神”,和昌都各族干部群众一道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在昌都经济社会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伟大征程中,写下了辉煌壮丽的诗篇。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如今,三年的火热援藏生活已接近尾声,当初的援藏之问:来藏为什么?在藏干什么?离藏留什么?即将有完美的答案,从今日起本报将推出《援藏干部风采》专栏,连续刊出相关文章再现第七批援藏干部与昌都各族群众凝心聚力,共创援藏佳绩,共建美丽家园幸福昌都的生动情景。
一个秋风习习的夜晚。吃罢晚饭,彭伦贵扛上三角架,背上相机,来到类乌齐县城东边热扎卡村一处叫布星那的高地拍摄星空。夜色渐浓,遥望县城,满天星光下,紫曲河畔,穿城而过的214国道两旁,灿烂的路灯象彩带环抱着县城。想到一晃两年多过去了,就要结束为期三年的援藏生涯,回到重庆,援藏以来的点点滴滴刹那间涌上彭伦贵心头。
在山洪面前,走在最前面
2013年9月7日,周末,早上9时许,时隔进藏刚刚一个月,彭伦贵对高海拔地区的环境气候尚未完全适应,突然接到县领导打来的电话,要求他迅速带领干部前往伊日乡抗洪抢险。原来,由于连降大雨,伊日峡谷突发山洪,威胁到峡谷中农牧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接到命令,彭伦贵带着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火速赶赴伊日乡。上午十时许,到达伊日大峡谷,发现道路被毁,他决定弃车徒步前往峡谷查看灾情。
峡谷里,山洪发疯一样咆哮,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声,洪流裹着断树枯木奔涌而下。不时有巨石从山顶滚落,轰隆隆地呼啸着砸到河里,溅起汹涌浊浪。公路四处塌方,险象环生。彭伦贵走在最前面,带着旅游局、伊日乡干部和亚中村两委干部,艰难地穿越森林,爬上陡坡,涉过洪水,查看被冲毁的便桥、桥梁,动员在河谷附近临时牧场房屋中的农牧民马上转移。
由于他们及时有效的工作,避免了农牧民的伤亡及牲畜等财产损失。十公里长的峡谷,由于洪水肆虐,道路崎岖艰难险峻,他们足足走了六个多小时。查看完农牧民的受灾情况,下午四点多,他们才筋疲力尽的回到乡政府,此刻早已饿得前胸贴后背。顾不上吃饭,彭伦贵又组织召开乡干部会议,研究安排布置灾后恢复生产工作。
面对洪灾,彭伦贵没有丝毫犹豫。因为,他知道,在灾难面前,群众最需要看到的,是党员干部的身影。
大火来临的时候,援藏干部绝不当局外人
2015年5月8日下午,彭伦贵正在参加县长办公会。下午五时许,会议突然中断,原来,类乌齐县卡玛多乡井林村突发森林火灾,全体干部必须紧急集合,立即赶赴火灾现场扑救。
彭伦贵向县长请示后,带领着援藏干部和部分县机关干部紧急赶赴火灾发生地点进行支援。远远地看见,海拔4000多米的山上,浓烟滚滚,风势卷着大火,发出可怕的巨响,蹿起冲天火焰,烟尘在空中四处飘散。市县有关领导正在坐镇现场指挥部指挥,消防官兵、武警战士和机关干部执行不同区域的灭火任务。彭伦贵向指挥部报到,并请求派遣具体的灭火任务。指挥部从关心援藏干部出发,坚决不让援藏干部上山灭火。雄雄燃烧的森林大火疯狂肆虐着,让人揪心。彭伦贵以前在乡镇工作时曾经多次带队扑救过森林火灾,有一定经验。“关键时刻援藏干部绝不能当局外人,我也是类乌齐的干部。”彭伦贵三番五次向现场指挥部主要领导主动请缨。现场指挥部最终同意了彭伦贵的请求,分配给他带突击队员上山扑火从侧面出击、配合消防官兵和其他突击队阻断山体左侧顶部火势的任务。
一上山,他才知道高原扑救森林火灾与低海拔地区是两回事,体力的消耗就要大好几倍,走不了多远,便气喘吁吁、腿象灌了铅一样沉重,几乎到了三步一小歇五步一大歇的地步。但他仍然冒着大火、浓烟,不顾海拔4000多米高山缺氧、山势陡峭的恶劣情形,手脚并用爬上山,挥舞着铁锹、树枝灭火。
经过几个小时的奋力战斗,山体左侧明火全部被扑灭。为了杜绝火灾死灰复燃,彭伦贵带领部分干部,返回山脚,背上二十余斤的水桶三次攀上海拔近4600米的山脊,扑灭余火。9日下午六时,火灾终于被全部被扑灭,他们却一个个也累得不成人形,全都瘫倒在地上。
最开心的笑容
阳春三月,重庆已是春暖花开。但处在祖国边疆的西藏昌都类乌齐县,还沉浸在严冬里。
2015年3月6日,类乌齐县下起了鹅毛大雪,群山白茫茫一片。春节后刚刚从重庆返回县里才一天,顾不上高原反应,彭伦贵带了点简单的洗漱用具,便裹着厚厚的大衣前往伊日乡蹲点。
家住伊日乡亚中村的扎巴仁青是彭伦贵联系的困难群众之一。扎巴仁青家里有4口人,孩子在重庆师范大学读书,由于要供养孩子读书,家里生活显得非常困难。
从2014年3月,彭伦贵多次到他家中走亲戚,向他送去了大米、糌粑、面粉、清油、大茶、蔬菜和慰问金,查看他家的生产生活情况,询问他一年来的收成,了解他的愿望。并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近万元,支持他的孩子读书。
去年八月,彭伦贵到伊日乡下乡的时候,在伊日峡谷中遇到了坐在摩托车上的扎巴仁青父子。看到彭伦贵,仁青马上从摩托车上下来,握着彭伦贵的手,开心地笑着介绍他的孩子——嘎玛尼加,他今年从重庆师范大学毕业了,已考上了公务员,即将进行分配。彭伦贵也感到非常惊喜和欣慰,后来,听到嘎玛尼加分配到了县里的一个乡政府工作的消息,心头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这个困难家庭,总算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可以逐渐摆脱生活窘迫的局面。
为了这片高天厚土
如何让农牧民尽快脱贫致富,是彭伦贵进藏以来始终关注、十分关心的一个重要课题。两年多来,他数十次深入联系点,驻乡蹲点时间超过三个月,与乡干部、驻村干部和群众广泛交流,努力探寻发展之路。
类乌齐旅游资源众多,不但有闻名全区的查杰玛大殿,还有独特的自然风光,而伊日乡旅游资源更是得天独厚,疗效卓著的伊日温泉、险峻雄奇的伊日峡谷、独具魅力的索堆原始风光等。彭伦贵发现,随着朱角拉山隧道的开工,类乌齐必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通过大量走访和深入实地调研,他提出了开展伊日乡索堆民俗文化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设想,这一设想得到了上级的积极肯定和支持。县委、县政府决定,将该项目列入该县十三五计划内援藏项目,计划投入资金500万元进行建设,并要求提前实施该项目。
去年3月中旬,在伊日乡蹲点期间,彭伦贵再次召集有关各方赴索堆村实地考察,徒步数公里进行调研,现场商讨项目建设,并就车行道建设、游览线路、旅游步道设计、停车场、旅游厕所修建等提出了初步建议。4月3日,彭伦贵陪同昌都设计院专家和技术人员,驱车100余公里又一次赴索堆村实地踏勘和现场测量。
通过一系列的前期准备工作,去年七月,项目动工。工程建设期间,彭伦贵十余次赴现场检查施工质量,指派县住建局质检站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并就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当地党委、政府和施工单位进行积极沟通,提出意见建议。
为了配套搞好今后的旅游开发,丰富游览内容,彭伦贵提出在项目所在地,依托现有独特的民风民俗条件,打造乡村民俗文化旅游的设想,并将该项目作为类乌齐县“十三五”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向昌都市旅游局进行了申报。去年十月,项目车行道和旅游步道完工,并于去年十一月初通过了县政府相关部门组织的主体工程验收。
三年援藏路,一生援藏情。彭伦贵说,援藏工作任务有结束的时候,但紫曲河畔这片蓝得醉人的雪域天空、美得醉人的民族风情、纯得醉人的藏族同胞和对雪域高原的这份感情,却从此深深地镌刻在心底,成为他一生最重要的精神财富,一辈子永不磨灭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