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宫28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援藏工作>援藏干部>

武钢援藏干部以项目造血造福八宿人民

2014-03-16 09:16 来源:昌都报 点击:0

武钢援藏干部以项目造血造福八宿人民

        --记第二批援藏干部余贤海和张炜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系八宿县对口援藏企业,在第二批援藏干部到八宿县实施援藏工作以来,余贤海和张炜两位同志,结合八宿实际,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三个“两手抓”,为推进小康八宿、平安八宿、和谐八宿、生态八宿建设谱写了新的篇章,为群众脱贫致富带来了活力源泉。

2007年,两位援藏干部接过前任的的援藏大旗,结合八宿实际,量体裁衣、因材施教,采取软硬兼施、输血与造血并举的措施,创造性地提出了“一手抓稳定、一手抓发展,做到稳定与发展并重;一手抓“输血”、一手抓“造血”,做到输血与造血并进;一手抓安居、一手抓乐业,做到安居与乐业并举”的三个“两手抓”策略,同时,积极进行先进管理理念和科学文化知识的灌输,用人才培养战略活血壮骨、强身健体,全力打造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群众安居乐业的藏东强县,先后与武钢集团协商,落实了然乌镇康沙村教学点、县城文化广场、县党政会议中心、安全饮水工程、新农村建设项目、邦达人工草场建设配套项目、县中心小学学生住宿楼等7个对口援藏项目,总投资达1600万元。目前,这些“造血”项目均已竣工并投入使用,并正在沿着他们提出的创造性策略,发挥辐射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引领群众安居乐业的举足轻重的连锁效应。2008年10月,经过与武汉商家协商,八宿县藏土豆、藏鸡、藏鸡蛋、核桃等土特产品成功在内地超市上市。与此同时,武钢集团先后组织医务、机电、专业技术等两批人员前往武钢学习培训,以期通过实地操作和理论学习,引进国企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科学技术,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出类拔萃的各类领军人才。在一系列输血项目和造血策略的促动下,2008年,八宿县地方生产总值完成了26920万元,同比增长13.97%;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18.6元,其中现金收入1872元,同比分别增长18.35%和32.76%;财政收入达到1008万元,同比增长38.8%;1450户9195名农牧民群众喜迁新居,42个村拥有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

今年,作为县委领导核心的余贤海、张炜又继续谋长久之策,行固本之举,满怀热情地投入到为群众谋福祉工作上来。8月份积极协调落实450余万元元资金,对简陋的县电视台办公楼和陈旧落后的办公设备进行了手术改造,并先后争取援藏资金近百万元,及时为县电视台购买了采编机、摄像机,解决了电视新闻宣传工作的燃眉之急,同时为各乡镇文化站和机关单位购置了电脑、传真机、打印机等一系列办公设备,提高了办公室工作效率,目前县电视台办公楼已于8月份开工,预计于明年7月份竣工投入使用。每年进行的安居工程建设项目是援藏工作必须扶持的一项内容,今年,武钢援藏单位又相继投入了200多万元资金,积极协助八宿县完成全年921户的安居工程建设任务。

在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中,两位援藏干部主动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工作,找准制约八宿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制定了出了今后三到四年的援藏工作计划,继续发挥对口援助优势,本着“缺什么、补什么,什么弱、扶持什么”的原则,开展卓有成效的援助工作。继续开展人才培训工作,把工程建设专业技术人员、电视新闻制作业务人员、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等纳入到培训范畴;加大荞麦生产加工等特色产业的扶持开发力度,力争将八宿荞麦打造成特色旅游产品;借助“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和“茶马古道”旅游线路这一重要载体,重点协助八宿县开展然乌湖旅游产业,把旅游产业打造成为第三产业发展的龙头和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动脉;突出做好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援助工作,积极探索在矿产资源开发方面互利共赢式的合作。

两年来,他们含辛茹苦、风雨兼程,共完成对口援藏项目23个,落实资金4000万元,其中包括安居工程建设、文化广场、乡镇文化室、特色产业开发等多个项目,涉及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方方面面,为八宿县传播了干部群众终身受益的先进理念,注入了群众多渠道增收的新鲜血液,为农牧民群众带来了持续增收的星星之火,奉献了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八宿县委宣传部    地委宣传部(外宣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