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宫28

精准施策 整体发力--昌都市脱贫攻坚工作扎实推进

2016-05-04 12:19 来源:昌都市委外宣办 点击:0

    按照中央和自治区的统一部署,昌都市结合实际,立足脱贫攻坚,精准施策,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产业发展增收、社会保障兜底等方面下实功、出实招,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呈现出“浓、准、早、实、好”等特征。
 
    一、脱贫攻坚氛围“浓”
 
    中央和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后,市委、市政府及时召开全市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成立了市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和脱贫攻坚指挥部,下设了11个专项组,从各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工作专班,配齐配强了人员力量。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深入扶贫一线调研,为打赢脱贫攻坚站出谋划策;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把脱贫攻坚工作与单位业务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全市广大干部职工、农牧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切实统一思想、凝聚共识,通过各种方式参与支持脱贫攻坚工作,全市形成了领导有力、广泛参与、各界支持脱贫攻坚工作的浓厚氛围。
 
    同时,各级部门通过召开会议、入户宣传、张贴标语、印发宣传单、新闻报道、建立微信平台等多种途径,强化宣传引领作用。宣传部门组织昌都各新闻媒体采访团开展走基层活动,重点宣传扶贫开发的重要性、脱贫致富典型和扶贫政策,使扶贫开发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增强贫困农户脱贫致富信心,引导他们通过自身辛勤劳动脱贫致富,切实解决“精神贫困”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累计制作宣传标语800余条,发放宣传单20000多份,举办精准扶贫讲座和培训班40多期,制作民生访谈等电视节目3次,利用报纸、电视开展脱贫攻坚新闻报道80余次,全市人人支持扶贫、人人参与扶贫的浓厚氛围已经形成。                                                                                                                                                                         
 
    二、扶贫对象识别“准”
 
    按照“摸清底子、瞄准对象”的要求,制定了《昌都市脱贫攻坚精准识别工作方案》和《昌都市脱贫攻坚建档立卡贫困户信息卡》,通过“五看四访三公二审一告”四步识别法,对全市贫困人口进行了核实,做到应退则退、应扶则扶,一户不漏、一人不落,切实摸清了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底子。为了做好脱贫攻坚精准识别工作,各县(区)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县级干部包乡、科级干部包村,驻村干部入户调查的工作机制。通过“五看法”(一看房二看粮三看牛马羊四看劳动力强不强五看家中是否有读书郎)、“四访法”(一访地二访草三访虫草收入有多少四访发展愿望好不好)、“三公法”(县、乡、村三级公示评议)、“二审法”(县乡两级审核)、“一告法”(县级公告),识别贫困群众属性、识别致贫原因、识别家庭成员、识别家庭收入,制定了具体的帮扶措施。为了确保精准识别工作质量,着重在“两严一公开”上下功夫。一是严格标准。依据国家和自治区扶贫标准,通过入户调查和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审议进行严格评定,做到不符合标准的坚决不纳入,符合条件的一人不落。二是严格程序。严把农牧民群众申请关、入户调查关、民主评议关、公告公示关、审查复核关,确保该走的步骤一步不少、应有的环节一项不落。三是公开透明。在广泛宣传确保群众知情权的基础上,重点把握民主评议和公示两个环节,加强过程监督,做到民主评议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整体工作公开透明。
 
    三、精准扶贫谋划“早”
 
    为了加快全市精准扶贫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全市及时启动了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做到了“早安排、早计划、早实施、早见效”。
 
(一)部署早。中央和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后,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审时度势,提前谋划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市委常委会专题学习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央和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市政府专门听取了昌都扶贫开发工作汇报,提前就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2016年2月份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对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了全面动员和部署。
 
(二)计划早。结合昌都实际,及时启动了脱贫攻坚各项规划和方案的编制工作。编制了《昌都市“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昌都市“十三五”脱贫攻坚实施方案》、《昌都市2016年脱贫攻坚实施方案》等15个专项方案;组织市农牧、水利、交通等部门,编制了12个行业部门精准扶贫工作规划;组织有关工程设计技术人员,结合昌都历史、文化、民族等特色,编制了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设计方案和典型设计图纸,为全市脱贫攻坚,尤其是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三)启动早。为了加快脱贫攻坚工作,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按照“六靠”“五方便”“两避让”和因地制宜原则,以及“八到农家”和“七新”要求,及时启动了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选址论证和工程前期工作。截至目前,第一批43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工程已经陆续开工建设,涉及3242户1484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998户8434人,同步搬迁人口1244户6409人。                             
 
    四、精准帮扶措施“实”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制定了《昌都市脱贫攻坚实施意见》,明确了脱贫攻坚工作思路和“5+N”脱贫措施,采取项目扶持、产业扶持、安居扶持、搬迁扶持、就业扶持、技能扶持、教育扶持、兜底扶持、金融扶持、健康扶持、援藏扶持、社会扶持、能人扶持、驻村扶持、双联户扶持等具体措施,按照“八个到位”要求,努力实现全市17.05万贫困群众“三不愁”“三有”“三保障”,到2020年全市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一)落实责任抓脱贫。为了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昌都市实施了脱贫攻坚“四项责任制度”。一是落实领导责任制。市、县(区)、乡(镇)层层签订了《脱贫攻坚目标责任书》,明确了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实行了脱贫攻坚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市委、市政府将脱贫攻坚工作任务进行了详细的分解,并印发了脱贫攻坚工作任务分解通知,提出工作具体目标和要求,将任务分解到人头,工作落到了实处。二是落实帮扶责任制。建立了援藏企业、自治区派驻昌都驻村工作队、驻昌部队、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和干部职工包域包乡包村包户结对帮扶工作机制,市政府与各单位签订了帮扶协议,指出了具体帮扶措施,明确了帮扶任务。三是落实考核责任制。为了加大脱贫攻坚工作力度,市委、市政府将各县(区)、各部门脱贫攻坚工作纳入年度实绩考核范围,建立了脱贫攻坚与日常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的工作机制。四是落实督查责任制。建立了脱贫攻坚工作周例会制度、月指挥部会议制度和季度推进会议制度。同时,联合组织、纪检部门定期开展综合督查工作,重点督查项目建设进度、质量监管、竣工验收和扶贫资金兑付,对存在问题定期进行通报。
 
    (二)落实政策助脱贫。党的十八大和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中央、自治区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特别是中央、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提出了“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八个到位”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昌都市积极开展政策研究,认真抓好政策落实,用足、用活、用好中央、自治区各项惠民政策,有力的推动了脱贫攻坚工作顺利开展。全市坚持“一盘棋”思想,积极协调筹措资金注入脱贫攻坚。目前,市财政预拨资金1.55亿元下拨各县(区)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启动资金;下达产业扶持25%投资指标6.8亿元,整合农村危房改造等资金2.23亿元;协调农发行易地扶贫搬迁贷款60.47亿元。目前,2016年第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资金2.17亿元已下达市扶贫投资公司,近期将拨付各县(区)。
 
    (三)结对扶持帮脱贫。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和市委领导指示精神,为全面号召动员援藏省市企业、驻昌部队、驻昌企业、自治区派驻昌都驻村工作队、市(中、区)直部门、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参与昌都精准扶贫工作,为昌都脱贫攻坚工作贡献力量,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动员社会各方力量推动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意见》,结合创先争优强基础惠民生活动,采取单位、企业包乡村,干部职工包农户的方式,重点开展“宣传帮扶、项目帮扶、产业帮扶、技术帮扶 ”四个方面工作,动员社会各方力量与全市贫困乡村、贫困人口结对帮扶,做到不脱贫、不脱钩。同时,制定了“三三五”结对帮扶工作机制。一是建立“三本台账”。按照“户有卡、村有册、乡有薄、县有电子档”的台账式扶贫管理制度,为贫困户建立“三本台账”,即建立“一户一档”基本信息薄,制定“一户一策、一人一法”的脱贫方案,落实“一对一、多对一”帮扶责任人和帮扶台账。二是建立“三个至少”帮扶机制。帮扶责任人每周至少电话联系帮扶对象1次,每月至少走访帮扶对象1次,每季度至少阶段分析帮扶成效1次。三是落实“五项帮扶任务”。即摸清贫困群众基本情况,制定具体帮扶措施,宣传脱贫攻坚政策法规,解决增收瓶颈,提升贫困群众脱贫信心。                                                 
 
    五、整体扶贫效果“好”。
 
    按照易地搬迁“挪穷窝”、产业培育“强支撑”、基础设施“补短板”、教育培训“拔穷根”、兜底保障“全覆盖”的目标和“八个到位”要求,昌都市认真落实“5+N”脱贫措施,脱贫攻坚效果明显。
 
(一)易地搬迁扎实推进。昌都易地扶贫搬迁任务重、难度大,是脱贫攻坚的“重头戏”。为了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昌都市采取多项措施,抓住易地扶贫搬迁这个“牛鼻子”不放松,狠下功夫,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扎实推进。一是科学谋划。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结合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采取整体搬迁、插花安置、就地重建等多种方式进行搬迁安置。按照“六靠”(靠县城、靠乡镇、靠中心村、靠景区、靠产业园区、靠交通要道)、“五方便”(方便安置点选点规划、方便基础设施建设、方便公共服务配套、方便群众发展产业、方便交往交流交融)、“两避让”(避让地址灾害隐患、避让地震断裂带)的选址原则和“规划先行、配套完善、体现特色、统筹推进”的要求,认真开展工程选址论证,及时开展项目规划设计、用地审批、地质灾害评估等前期工作。二是认真审核。市脱贫攻坚指挥部按照项目审查审批制度,及时组织专家对项目设计的可行性和规模、投资、效益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对条件符合的项目及时下达了工程开工批复。三是抓紧实施。各县(区)在第一时间组织强有力的施工队伍抓紧开工建设,采取挂图作业、倒排工期、制作时间表等多种方式抢抓工程进度。四是及时督导。市脱贫攻坚指挥部组织工作组深入工程一线,定期对工程开工、进度、完成情况和质量等方面进行监督检查,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定期进行通报。截至目前,第一批43个异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工程,已正式开工31项,其余项目正在完善开工前有关手续,近期将陆续开工建设。
 
(二)产业扶持渐次铺开。昌都市坚持把发展特色农牧业作为扶贫开发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围绕全市“五大养殖基地、七大种植基地”的产业总布局,按照“大、特、优、精、好、硬”的原则和“优势区域、优势产业、优势资源、优先发展”、“区域集中、规模做大、质量提升、效益提高”的发展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目标,发挥优势,实现产业发展有突破。一是培育壮大支柱产业。紧紧抓住创建“西电东送”能源接续基地和有色金属产业基地的政策优势,加快“三江”水能资源开发力度,力争“十三五”期间投资规模达到1000亿元,通过水能开发带动群众参与水电工程建设,实现群众增收;加快玉龙铜矿、卡玛多菱镁矿、拉龙拉铅锌矿等优势矿产资源开发力度,鼓励群众通过入股分红、参与工程建设等方式增收。二是做强高原特色产业。充分利用高原特色,大力实施贡觉阿旺绵羊、类乌齐牦牛、康巴香猪、康巴香鸡生产和繁育基地建设;大力培育扶持藏东珍宝、芒康绿野、洛隆糌粑等农畜产品加工业,强化绿色食品开发力度,大力发展特色化、高端化的高原饮食品加工业。三是推进民族手工业。加快藏毯、藏香、唐卡、绘画、雕刻等民族手工品的开发,鼓励贫困群众参加民族手工业技能培训,通过推进民族手工业发展,实现群众增收。四是发展高原旅游业。根据昌都旅游资源现状和旅游景区开发实际,继续推进八宿然乌、芒康盐井、江达岗托、卡若康巴欢乐谷等重要景区开发,带动当地贫困群众增收。目前,市政府计划“十三五”期间产业扶持资金240亿元(其中:争取自治区产业扶持资金50亿元,市县配套资金20亿元,银行贷款170亿元),2016年第一批155个产业发展项目已通过审查审批,近期将陆续开工建设。
 
(三)三项措施统筹推进。一是制定了《昌都市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实施方案》和《昌都市生态脱贫林业管护人员招收方案》,全市15.36万亩坡地纳入退耕还林还草建设工程,计划“十三五”新招收林业管护人员61062人,人均月增收300元。二是建立和完善了学生救助体系,在继续落实“三包”、“营养餐改善计划”等补助政策的基础上,建立了市、县(区)、学校学生资助系统,制定了“双定向师范生”帮扶计划,设立了建档立卡贫困大学生资助资金,今年已向34名学生发放补助资金16.66万元。三是为推动全市精准扶贫工作,昌都市紧紧围绕“一精准四重点”的战略部署,以建立就业贫困人员台账为基础,以开展技能培训为手段,以强化就业服务为抓手,以拓宽就业渠道为途径,以增收致富为目标,依托产业带动、创业扶持、就业扶藏、就业专项行动,进一步建立健全就业扶贫工作机制。截至目前,全市共举办各类农牧民技能培训班45期,培训人数234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农牧民830人。涉及建筑施工、装载机挖掘机操作、餐饮客房、蔬菜种植、面点加工、经济林木种植、唐卡绘画等23个技能培训工种以及互联网+电商创业培训,实现1652名贫困农牧民转移就业。
南宫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