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宫28

江达县“十项措施”扎实开展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2016-06-02 16:27 来源:昌都市委外宣办 点击:0

为扎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江达县结合实际,坚持因地制宜、尊重群众意愿、统筹考虑的原则,按照“六靠”“五方便、两避让”要求,从选择、设计、施工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确保了搬迁工作顺利推进。
    一、易地扶贫搬迁基本情况
    “十三五”期间,江达县规划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554户8377人,2016年计划完成波罗乡冲桑五队、冲桑七队,岩比乡岩比村,邓柯乡沙嘎村,江达镇麦冬村,生达乡色巴村,岗托镇朱雀村,字嘎乡解放村等14个易地扶贫搬迁建设点建设任务。其中波罗乡冲桑五队、冲桑七队、岩比乡岩比村,岗托镇朱雀村4个点已开工建设,字嘎等10个点正在勘测设计、落实搬迁户等工作,易地搬迁工作总体进展顺利。
    二、主要经验做法
    (一)强化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成立安置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由县乡领导干部对易地扶贫搬迁和新农村工作建设实行包干负责,即县级领导包干到乡(镇),乡(镇)干部包干到点、村干部包干到户,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科学编制搬迁规划和实施方案。在全面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模式上,结合各行业部门职能,准确把握中央和区、市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关于财政、金融、产业扶持易地搬迁政策的导向。在此基础上,主动衔接县发改、农牧、民政、教育等部门,科学有效完成《江达县“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和《江达县“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方案》,为落实易地搬迁工作提供了合理依据。
     (三)加强宣传力度。以召开乡村干部会、召开村民大会、公告公示、电视媒体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宣传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发动群众,提高群众参与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易地搬迁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四)合理确定搬迁点选址。按照“六靠”(靠县城、靠乡镇、靠中心村、靠景区、靠产业园区、靠交通要道)、“五方便两避让”(方便安置点选点规划、方便基础设施建设、方便公共服务配套、方便群众发展产业、方便交往交流交融,避让地质灾害隐患、避让地震断裂带)的原则,通过征求群众意愿、充分考虑群众出行活动需求,与群众自愿搬迁相结合,科学谋划选址。
     (五)有机结合“小三岩”片区与大骨节病区实施易地搬迁。“小三岩”片区、大骨节病区搬迁是江达县实施精准脱贫的难点工作,在实施易地搬迁过程中,协同各乡(镇)、各部门将易地扶贫搬迁与“小三岩”片区、大骨节病区搬迁有机结合,整合人力、资金、方案,采取多种扶贫措施和产业项目建设,将居住在生态脆弱区、自然灾害频发区、生存条件恶劣、地方病区、高山峡谷区等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贫困农户规划到易地扶贫搬迁中,坚持规划先行,同时加强与乡镇、村居规划的衔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整体搬迁与城镇化建设及新农村建设密切配合,引导贫困人口向人口聚居点(乡镇、村居)、产业集聚地(现代农牧业示范园区、科技示范园区)等进行搬迁安置。
     (六)农牧民施工队积极参与工程建设。县委、县府高度重视在易地搬迁建设中农牧民施工队的参与和发展,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和扶持,在易地搬迁建设中,一是协调乡镇和县有关部门将施工难度低、工期短、施工量小的工程交由农牧民施工队实施;二是凡是属于农牧民施工队承建工程区域范围内的搬迁点,一律给予政策支持,鼓励积极贫困群众参与到工程建设中来;三是认真关注农牧民施工队的发展,解决其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实际困难。今年以来,开工建设的几个安置区符合施工队建设的项目已交由农牧民施工队施工建设。在工程建设中,农牧民施工队得到了有效锻炼,提高了施工质量,增加了农牧民群众的现金收入,真正实现了“双赢、增收、致富”。
    (七)做好投工投劳投料工作。在搬迁工作中,合理安排安置区群众做好砂石料备料和投工投劳工作,由安置区群众无偿提供沙石料资源,确保易地搬迁项目区所需沙石料充足,同时在施工过程中每户保证有1个劳动力参与施工劳务建设。
    (八)抓好隐蔽工程建设工作。在施工过程中,领导小组经常深入安置建设点,协同设计、监理等部门对隐蔽工程各环节(地基、基础、房屋主体、防水等环节)按要求进行验收合格后,才允许进入下道工序,保证工程建设质量。
     (九)做好资金筹措工作。按照自治区、昌都市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积极筹措工程建设资金,落实好自治区补助资金和市县配套资金,由领导小组积极协调和争取银行信贷资金,做到按时到位,并将群众自筹和贷款资金交由乡镇人民政府代管,同时对建设专项资金设立专户、专账存储、专人管理,做到专款专用,并根据工程建设进度拨付工程款,继续实行专项资金县级报账制。
    (十)做好安置区产业配套工作。依托安置区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确定每个点的增收产业,在岩比搬迁点配套发展黄牛养殖产业、在岗托搬迁点发展旅游服务业、在波罗搬迁点发展果蔬种植业,培育和壮大安置区的后续产业,为搬迁群众搭建起增收致富和长远发展的平台,切实实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
 
南宫28